“青鸟,来来来,你也来读读看,这小家伙写得颇有意思。”
“先生,这首诗早就传开了,这大周朝的宣纸草纸都贵了不少呢!”
青鸟有些好笑的看着赤脚走进来的中年男子,眉目间尽是笑意,笑着起身,去屋外拿了抹布进来,顺便还端了一盆水,盆上也搭着一块毛巾。
“啧啧,你还真别说,这小娃娃口气不是一般的大,说不得还真是一位麒麟子,这谢小子教导弟子的能力可是不差,希望不要埋没了我们这位有吞天志的麒麟子。”
说到后来白衣男子已经不在轻佻,语气颇为沉重但却带着一丝解脱意味。
“当心公子当年也是五岁识文,八岁作诗,十二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了,如今更是儒家一代翘楚,如今这叶云公子才学或不及当心公子,但这一身胆气志向倒是不输,先生也不必那么担心儒家会在这场动乱中颠覆了吧。”
“哎,难说啊……”
青鸟眼看自家先生眼露担忧,岔开话题说道:
“不过虽然这诗作写的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不过终究是不讲究格律,更是让那些个青年士子纷纷效仿,负剑行侠,各地都有这样的风潮,偌大个大周朝现在的行侠士子不在少数,这让那些地方的地头蛇都有些苦不堪言,这些行侠士子都或多或少有些背景,那些个地方豪强也不敢得罪过甚,而这些地方豪强背后的势力也开始与那些行侠士子的父辈沟通,一时间牵扯的势力杂乱纷呈,这样的乱象终于是令那一帮腐儒忍不住了,纷纷拜访三公,要将叶云治一个扰乱纲纪的罪名,现如今如果不是谢蚁大人联合朝中一些老友,和一些支持叶云的大儒,说不定,叶云已经被治罪了。”
“哦?还有这样的事?哼,这些人真是枉为大儒!满口仁义道德,却是利字摆中间!若不是这股风潮影响了他们的利益,怎么会这般同心协力?儒家若要大兴,这些人少不得也要十去七八!”
青鸟听着自家先生罕见的带着浓浓杀意,一身白袍此时不再似那出尘仙人,倒像是那转世的修罗,满含煞气。
白衣酒祭动杀气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叶云的事,镜中观花看得自然不可能是铜镜,而是镜中的景物罢,这些儒生,自称大儒,读尽圣贤书,却是为了某那一份利,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觉悟!。
再一想到自家师兄为了天下士子的出路前途,牺牲寿元逆天而为,心中就越发不甘,怒意横生!
“这些该打杀的东西,那三个小子怎么处理的?”
白衣酒祭胸中怒气难平的问道。
“三公似乎有些难以决断,毕竟这动辄涉及诸多家族的利益,便是那些个武将王侯也是有诸多发声要严惩叶云,毕竟这些士子更多影响的是那些封疆大吏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是说得好不通透啊!”
白衣酒祭平息了怒火,任凭青衣侍女给自己清洗完沾染泥土的双脚,擦拭干净后,走到桌案旁,端起一杯热茶,也不喝,就这样望着冒着热气的茶杯。
青鸟也没去干扰,他知道这是自己先生在思考问题才会露出这样的神态,伺候了先生一辈子,青鸟最爱看的就是先生此时安静思考的模样了。
“就该这样做。”
“先生可是想好怎样解决此事了?”
“让那三个小子去和那些上门的儒家大人们说,谁要是再敢说这些废话,那就让他们自己举办一场辩论,这大周朝好久没这样热闹过了,也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青鸟有些愕然,听这语气,怎么感觉自己先生要亲自上阵一般。
似是看不到侍女眼中的询问之色,白衣酒祭只是淡笑着将已经冷下去的热茶,喝了几口,咂咂嘴,闭目养神去了。
三公府,
诸多朝中的大臣都在此处聚集,谁家没几个年少轻狂的子弟,就是这些子弟跟了那篇文章的风,离家仗剑行侠的不在少数,也正是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子弟,令其身后的家族颇为为难,那些被得罪的豪强势力那个没点背景,纷纷找上门来,这样自己如何是好,也只能将这矛头抛给那写出这篇文章的小娃娃罢。
到不得不说这些大儒到了这样的时刻,到是颇为头脑清晰。
“诸位大人,你们的来意我们已经知晓,此时不用再来三公府了,若是诸位大人能辩论出个所以然来,那便按照胜方说的做,也免得争执不下。”
三道身影高坐太师椅,下方是诸多大臣,在高有百丈的三公殿前争执不下,这些都是大周朝的大人物们,虽然文臣实力大多不怎样,但是在朝中的影响力却是颇大,毕竟其身后站着的是万千百姓。
这些个跺一跺脚,整个大周朝都要抖上一抖的大人物们,此时都有些傻眼了,原本是想将这个难题抛给三公来解决的,但是没成想三公这此竟颇为圆滑的把自己摘了出去,这让这些大人们都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郁闷感。
望着上方坐着的三道身影,看不清面容,隔得远了些,但是那浑身上下散发出的气势,却是令在场众人都生不起反对之心。
这就是当朝三公罢!
被誉为大周朝四大巨头之三的存在,这些文臣和武将再给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对抗这样的存在,即使是武将心中也满是敬佩三公,所以他们也只能思考三公提出的办法。
辩论?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只要自己尽力了,那些‘受害者’也没理由再来找自己了吧。
殿中大臣,面面相觑,相互间看了几眼,便转身离开了,开始准备这一场名义上由一个小娃娃掀起的辩论之战。
大儒舌战本就是盛事,大周朝已经数百年没有过这样的盛事了,这倒也令那些王侯公卿颇为期待。
就这样,大周朝本朝第一场大儒辩论战在京中打响!而这件事情持续发酵,南北东西只要是有大儒名仕的地方都会围绕叶云的这首诗词辩论一场,这也成了许多寒酸士子的出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