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NO.008悬疑世界·恶少女 ###审判的嘲讽者:一桩投毒案的幕后凶手

审判的嘲讽者:一桩投毒案的幕后凶手

“因为女人力气小胆小,所以即使犯罪也多数会选择投毒这样的方式。”转瞬已经过去二十年,旧事重提,朱令案只剩一个短促的受害者姓名和模糊的印象。铊中毒?并且是二次投毒?犯罪原因不清楚,动机暧昧?种种迹象都限定了犯罪者是朱令周围的人?但是确切是谁?谁曾在场?谁曾目睹?谁认罪伏法?当时为何投毒?铊从何处来?

问号组成的圈始终在真相与妄言之间摇晃。取证现场被破坏了,没有任何一手资料。于是只能通过各方取证,小孩子玩拼图般把碎片重新整合,滑稽的是,连碎片里都掺有赝品,不值得信任。

校方声称:“本科生不能接触铊盐。”很快,说法被学生们否定:和教授做课题实验的人都能接触到铊。

有人则根据宿舍楼条件和朱令的身体情况推断:“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而旁观者则大胆推断朱令的好朋友是投毒者:“她和朱令关系亲密,客观上来讲更具便利的作案条件和更多的作案时间。”

“为什么因为和教授做课题就判定她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的人呢?如果她能接触到,那么我们班其他人同样也能接触到。”合乎情理的质疑声很快出现。

凡此种种,后一个声音和前一个声音对立,互相矛盾又各自成立,仿佛是硬币跌落的概率事件——哪一面都不能用对错来衡量。外界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内部始终一片沉默。

“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当网络上看似被冤枉的嫌疑人出现时,这是已经2005年了,距离当时已经过去十年。

时间再推后八年,朱令家人收到一封写自美国洛杉矶、寄自拉斯维加斯的信件,落款“冬冬”的作者在信中称,“如果不是朱令影响别人休息,也不会被同宿舍人集体毒残。”

始终有一个黑暗中的影子,以知情者的沉默,以亲历者的嘲讽,看着躁动不安的人群。而无能的人群却只能凭借想象建构记忆:她在黑暗的实验室把铊小心翼翼的放入自己的衣兜,然后在某个时刻将它们抖落受害者热腾腾的午饭或水杯中,亲自递送给对方并看着对方吞下。也许当时,朱令还对那个递给她毒药的人说了声“谢谢”。她接过空下来的碗和杯,转过身,身影没入黑暗里。

又一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她和所有人站在阳光下,没有任何不同。

“投毒适合女性犯罪……”专家说。在暧昧的事实面前,那些强权者和审判者仿佛变得无力了。不明动机也无证据的犯罪令人感到屈辱:罪孽本身成了对这斩钉截铁的世界的蔑视和嘲讽,总有审判者也无法掌握得了的地带。那阴影中的女人仿佛溢出了自身生命的界限,在罪孽中获得了短暂而虚构的满足。

只是,满足是虚构意义上的满足,罪孽却是真实可感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