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当干部就得有方法 领导思维方法十六条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干部每天都要从事很多日常具体工作,如果不注重勤加思考,就很容易受工作环境、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势”,遇事总想用已有的办法和经验去解决,墨守成规,习惯于“按套路出牌”,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立即陷入“盲人瞎马”的境地,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要具有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用这些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一、自觉按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是思辨和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是分析事物、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我们所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基本范畴有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当今时代,现象和本质如此复杂,特殊与普遍又如此微妙,各种思潮竞逐,观点纷纭。领导干部观察形势、总结经验、制定政策、处理问题,都要自觉按辩证法办事,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对事物作矛盾分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方法,防止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掌握各自特点,把矛盾的特殊性分析透彻,根据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化危为机。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也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标准、一个模式。

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注重系统性、整体性,注意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充分考虑工作中各项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在科学把握本地区、本单位与全国的联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中谋划发展,在深刻理解各个行业、各种要素间联系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发展变化,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提高预见能力和分析水平,看清发展趋势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知形识势,着眼长远,保持解决问题的敏锐性和自觉性,切不可墨守成规、年年“涛声依旧”,更不能等小问题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时才引起重视,那就是“亡羊补牢”了。

二、总体把握心有数,瞻前顾后差错少

古语讲:“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其远。”意思是说对琐碎事情过分注重的人,必然容易淡忘大事;专注于精心计算眼前利益的人,必定会忽略长远的目标利益。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大处着眼,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既要了解过去也要看清未来,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谱。但把握全局并不是说不注重细节,而是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凡事都应周密细致考虑,搞清楚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无准备之事,最大限度避免差错。

要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志曾说:“政治家的眼界要非常开阔。”要提高站位,善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出发进行总体把握,保持对工作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决不能目光短浅、胸无全局,只盯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

凡事三思而后行。无论大事小情,开展工作思考一定要缜密,方案一定要周全,行动一定要谨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知道利在哪里、害在何处,而且要看到利中之害、害中之利,不管利害关系多么复杂,都要冷静权衡、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前后左右上下的实情,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当然,瞻前顾后并不是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而是一种成熟负责的表现,与快速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反而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时机。

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就是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事先有准备,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不然就有失败的必然性,所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常说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就是这个意思。当干部如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势必会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章可循,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主义,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可效果不明显,白白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有甚者问题频发,群众不买账。可以这么说,没有计划,就意味着正在计划失败。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一个成功的领导干部,不是成功于他成功的时候,而是成功于他平时所做的充分准备与积累。

要长计划、短安排。如果不事先有所准备,盲目决策往往很难成功。在做决策前,既要有可行性研究,也要有不可行性研究。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强。要根据长远计划做好短期安排,制定高低适当、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做到事先有准备,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遇事才能胸有成竹,不慌不乱。

要把握机会、及时行动。所有的“预”都是为了实现目标、推动工作,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把握机会。若不能适时抓住机会,前面所有的“预”就都白费了。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做抢抓机遇的强者、创造机遇的智者,坚决不做等待机遇的弱者,即便是面对充满危机的事情,也要冷静应对,善于在“危”中寻“机”,转危为安、转危为机。

要预见未来、持续发展。“预”又有预见之义。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要能够站在事物发展的前沿、长远发展的立场,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从细微的信息中抓住带有倾向性的全局发展问题,见微知著,窥斑见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微杜渐,有的放矢,下好先手棋,引导、指挥其向预定方向发展。

四、没有过程,哪有结果

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经过了一定的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结果。世间一切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有开始就要经历过程,有过程就会有结果。其过程都是绝对的,没有过程,事物就不曾开始、不曾存在,又何来结果。然而,“只要结果,不管过程”这句话在时下颇为流行,往往是领导对下属提出的硬要求。乍听此话,很容易被其大刀阔斧、抓大放小的工作作风所折服,毕竟领导工作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甚至当“保姆”。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唯结果论,是典型的官僚作风和甩手掌柜的做法,往往逼着下属走“捷径”玩花样、弄虚作假犯错误,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后果”。

要合理安排部署,科学把握进度节奏。过程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最能反映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领导工作要强化过程观念,科学把握过程可控性这一特点,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把握节奏,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努力预见结果,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既不能当甩手掌柜,只提要求,只问结果,也不能好高骛远,搞“大跃进”,不考虑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

要注意及时纠错,有效把控结果导向。过程是完成结果的方法步骤,结果是过程前进的导向。过程同结果一样都重要,过程管控好了,结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因此,注重过程必须注重纠偏,做到既注重纠正偏向,避免大方向上的南辕北辙;又注重纠正偏差,善于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修正完善、总结反思,切实提高过程质量,推动工作向理想的目标结果发展。要强化督促检查,做好绩效评估,定期反馈通报,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五、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

善谋全局,是一种战略思维方法,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发展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干部如果目光短浅、思维局限,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眼前的利益,算小账、不算大账,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算局部账、不算整体账,是难以打开工作局面的,即使能见一时成效也不会长远,就是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也可能得不到保障。有鉴于此,领导干部必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拎得清,不囿于一时一事,做一个多谋、善谋的人。

要提高站位看问题。站位的高度决定看问题的角度。要跳出自身看自身,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提升两三个层次看问题。做到既能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也能正确认识国情、理解政策规定,同时还能及时地了解和分析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审时度势、争取主动。

要拓宽思路谋全局。眼界宽才能谋大计、抓根本、顾大局。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局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眼前利益置于长远利益之上,做到凡事都从全局出发,自觉从大局看问题,避免条块分割,真正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一切以大局为重。

要抓住关键促大局。谋全局、谋长远,最终也要落实在谋好局部、谋好眼前上。在对工作全局进行精心谋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当下工作,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局面。

六、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东”本意指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又引申指主人、东道主。对领导干部来说,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东”,中心大局是我们的“东”,形势规律是我们的“东”。“东”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旗帜方向。

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对党忠诚作为最大的忠诚,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与对人民忠诚的高度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正确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使各项工作与中央决策部署紧密衔接、同频共振,始终做到围绕中心、紧跟节奏,而不是自娱自乐、另搞一套,甚至阳奉阴违。要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找准大局与局部的结合点,实现局部与整体的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统一。既尊重上级的意见,理解上级的意图,执行上级的决议,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情况,又把群众当成真正的英雄,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善于教育引导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

七、用法治思维提升执政本领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理性思考方式,它将法律作为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准绳。要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用法治思维履职用权,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增强依法执政本领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在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思维,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树牢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使法治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价值认同、权力表达和执政方法,真诚地信仰法治、尊崇法治、敬畏法治,真正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深深植根于内心深处,自觉把法律当作高悬的利剑,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斗争,主动维护法治权威,以法治权威强化法治信仰,以法治信仰提升法治权威。

破除特权思想,提升法治能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法治精神,摒弃个人意志至上和人治思维,自觉恪守权力边界,谨记权本法授、权依法使,做到“公器”绝不“私用”,有权绝不任性,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自觉按党纪国法办事、按政策制度办事、按规矩程序办事,更多更自觉地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发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发展难题。

立政德重法治,做到良法善治。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握好心中的无形尺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握紧手中的有形戒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政德与法治建设相得益彰,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八、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

***总书记指出:“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必须从最坏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有备有方,这样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但生活又总是充满希望,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所以要向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是一种底线思维和高线追求的有机统一,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来准备;又要树立“高线思维”,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去争取,即使碰到大风大浪,也能“稳坐钓鱼船”。

追求高线,力求最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任何工作如果没有争取一流高线目标的志向,恐怕底线也难保住。要追求一流的业绩,必须培养自我革新的精神,好的要继承和发扬,不好的要认账和改进,革除不合时宜的落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争取最好的结果。

守住底线,防范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预先考虑和谋划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紧急状况和困难形势,多看一步、先出一招,尽可能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审时度势时留心于“青之末”,把脉症状时多察觉“未病”,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九、精准助推工作落实,精准引领事业发展

精准意指精炼、准确,就是有的放矢,对准重点和要害发力,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精准科学,是***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总书记指出,抓工作既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寄希望于“一根银针包治百病”已无可能。一些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情况还吃得不透,病根还找得不准。抓工作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领导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一门专业,应当强化精准思维,把精准的意识和智慧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效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牵住“牛鼻子”。善于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关键环节,切中问题要害,找准问题症结,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防止“散光”和“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

要下足“绣花”功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好的政策,如果操作不当、执行不力,也会变形走样。要发扬工匠精神,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精准意识,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抓落实,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按照地点、时间和具体条件来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把“绣花”功夫下足、下到位,精心打磨、臻于至善,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一刀切”“一锅煮”,事倍功半,劳神费力却没有什么成效。

十、办法总比困难多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但事物终究是曲折前进的,这说明只要“思想不滑坡”,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能力强了,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困难这根“弹簧”也就弱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领导干部是做“缩头乌龟”还是“迎难而上”,是为失败找借口还是为成功想办法,不仅直接关系到问题能否有效化解,还与其能力高低、成长成才紧密关联。

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气神”好,干部就会在状态,就敢于直面问题困难,千方百计想办法。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的斗志,保持内在动力和革命激情,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树立狭路相逢勇者胜、百舸争流奋者先的理念,排除千难万险,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谁能更好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强化问题意识,遇到矛盾不绕道,碰到问题不回避,把所有的办法和措施都紧紧围绕解决问题这个目标展开,多思考多研究,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办法就一定会比困难多。

十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伟大的创新。***同志指出,走不出一条创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要想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行动,一刻也不能放松创新能力。惟有弃旧图新、创新不已,事业才有出路,个人才有进步。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得过且过,不能做“太平官”“守摊人”“公堂木偶”。

要敢于质疑、敢破敢立。常有所疑,是创新的起点。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创新的力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不唯书、不唯上,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拿出一股想创新、敢创新的勇气和闯劲,积极探索,奋勇向前。

要借鉴吸收、顺势而为。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创新也不是推倒一切、从头再来,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身基层群众的创造上、放眼外地外国的经验做法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创新,就必须识变、应变、求变,善于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成果,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应势而动,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

要敢于尝试、永不自满。创新永远都是进行时,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有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就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进而用新的创新成果来推动工作。要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勇于自我批判,善于比较比选,寻求更优方案,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敏锐性、思路的开阔性,进行更多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十二、反其道而行之有时也是好主意

“反其道而行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采取与之相反的办法行事、反方向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尤其当传统的方法、惯用的方式对面临的问题无能为力时,更要突破常规,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不断树立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要培养逆向思维。改变常态的思维轨迹,突破常规的思维束缚,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认识模式,大胆地反其道而行之,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研究和处理问题,以求产生新的思想,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路径。但有的领导干部往往囿于已有知识的既定框架和受制于思维的既定思路、程序,固守着原来的方向、形式和程序,具有强烈的习惯性和“排他性”。这必然开拓不了新局面,适应不了新形势。

要善用发散思维。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把所学、所思和碎片化的知识、跨界的知识汇集起来,拓宽思维广度,走出思维狭谷,多维度考虑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难题的对策。要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方式的适应性。对人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胸,对事要有“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格局,对物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慧眼,多角度静心观察,如此才有可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才有可能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找到“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答案;才有可能在“蓦然回首”间,寻到“反其道而行之”的好主意。

十三、让历史告诉现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法则,能告诉我们未来的走向,能告诉我们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对当下的人和事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人们总是在过去的历史经验下把握现在的发展过程,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谋划将来的发展思路。***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对领导干部非常重要。一个高素质的领导者,应该是历史知识丰富而又有正确历史观的人。

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增强道路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社会发展史,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切实增强道路自信,自觉地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历史揭示了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我们要走向复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学习和掌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可以知兴替、治世事、通人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世界史、中国史、地方史,博古通今,增长才干,总结成功历史经验,汲取失败教训。

历史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当好公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党因民而生、因民而兴、因民而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公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走好新的长征路。

十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延安整风运动后,陈云同志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至理名言。如果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范畴,那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则是陈云同志对其含义作出的通俗易懂的诠释,而这也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并不是上级的话不听、文件及书籍不读不汲取,而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客观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策,反对机械地照搬照抄照发,反对盲目地照着书本上的条文去做。“只唯实”,就是专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的唯物主义态度,体现的是一种研究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决心。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思想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从中摸清事物所固有的规律,并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研中不戴有色眼镜,不为调研而调研。

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既接天线,吃透“上情”,真正把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学深学透,全面准确地把握大政方针的根本要义,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又接地气,把握好“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上情”与“下情”的融合,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真正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十五、适应是一种本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恐龙拥有强大力量,也难逃灭绝命运;蚂蚁虽小且弱,却生生不息,适应能力的不同是重要原因。对于人类来说,适者生存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抛弃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声。领导干部常常面对职务任务、工作地点、工作对象的变化,别人要适应我们,我们也要适应别人,只有不断去调整适应,才不会被瞬息万变的社会所遗弃。一名好干部应该是适应能力强的,能很快进入角色,很快打开工作局面。

要能尽快适应环境。客观环境是领导干部工作的空间背景。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资源禀赋等都不尽相同,要有效开展工作,就要搞清楚这个地方、这个单位的过去与现状、优势和劣势、特点和规律,搞清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重点问题,还要尽快融入干部群众,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

能力要和职位相匹配。领导干部的能力不会随着职位的升迁而自然提升,走上了领导岗位,就要练就与岗位相匹配、相适应的本领。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不同岗位和形势发展需要,做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

心理上的调适尤为重要。要修炼积极稳定的心理素质,善用正面思维考虑问题,对社会的剧烈变动有良好的心理反应,对利益格局调整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有积极进取、开朗豁达的性格。但适应也要有个“度”,切忌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要坚守内心深处的“道”,在大浪淘沙中百炼成金。

十六、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任何事情,做得多了,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思想上行动上就会“信手拈来”,遇到困难就会应对自如。它反映出来的是实践第一的理念,只有认真去做,反复去做,才能获取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有能力的人,如果缺乏实践的反复锻炼,也是难以成事的。面对诸多复杂的人和事,领导干部如何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主动投身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好马是骑出来的,才干是练出来的。千琢成器,百炼成钢。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庭院里遛不出千里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练好内功,既是干部成长的必要途径,也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注重“量变”的积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不断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蓄力量、汲取营养。特别要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去磨练自己,多经历一些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在困难逆境中磨练意志,在挑战考验中增强本领。

实践出真知,一线出干部。只有在深入基层中接好地气、积淀底气、增强锐气,工作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游刃有余,避免说话“不着调”、办事“不靠谱”。下基层,既要“身下”,更要“心下”,真正在基层、在现场,一身土、两脚泥,和群众说到一块、干在一起,真心实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要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投向一线,及时把实践锻炼成熟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真正使“干部在一线成长”成为一种导向,让注重实践、投身实践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