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爱的留言 被定义后的人

我以为定义只出现在书本里,没料到定义可以被运用得这样广泛。

语文课里,生机勃勃的一群孩子,讨论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甚至举例说明:“我们班谁和谁性格对比最明显呀?”“甲和乙!”很显然,我是甲,我开朗自由,也少远见。乙温和安静,少话。给一个特定的场景:老师把甲乙都叫到办公室,说:“甲,你考试用手机传答案了?”又说:“乙,你也用手机传了吗?”前提是甲乙都没有,是被老师误会了。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甲?甲当然会愤愤不平,破口就骂‘谁作弊谁是畜生!’。”我没有出声的看着他,不出声的笑着。“乙呢,可能会很无辜的样子说‘我没有。’。”

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思量了很久,原来我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一个被定义的我。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个被称做“冲动派”的人,从前是安静,哀伤而自闭的。我的心不必任何人去评价,太阳与月亮都看得到。

记得2年前,朋友对我说过如此心酸的话:“小优,你不能在这样安静了,你冷静的可怕,我怕你在某天突然爆发出来,连你自己都接受不了。”的确也是这样。鲁迅曾有一句很适合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才透过这样一句话想到自己已经走完短短十几年,如此匆忙,也忽然就这样被无形的定义了两次。

有的人总想不到自己会犯罪,别人总也不愿去相信他犯过罪,然而这样一味的自欺是对么可怜。世界上的人,失恋了不可怜,是孤儿不可怜,没有朋友不可怜,没人疼爱也不可怜,最可怜的就是自欺。有的人总会操着标准普通话,穿着西装,人们就以为他是个绅士,就算不觉得他是绅士,但谁也想不到他就是小偷,因为他看上去不象。这象与不象,真象还是假象,只有演绎这个角色的人才知道。有的人,忙忙碌碌,平平凡凡过了一辈子,总没人发现,原来他也有天才一般德智商。还有的人穿着肮脏的衣服去捡垃圾来养活自己,所以虽然贫穷但是他很善良。这样的人总让别人意外,因为好与坏,善与恶,黑与白都在人们心中无形的定格。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黑白颠倒却浑然不知所措。

被定义后的人总是忍耐力很好,因为已经被定义到不属于原有的自我。所以无论自己怎样变形,变成好形与坏形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可是这意义么,还是得看自身。也许有的人跟着旁人起哄,比如说语文课上的的我,别人对自己的比喻,定义总要有个加减乘除才算凑足来了味,少了自己总觉得像一条狗没有毛似的怪异。还有的人会在被别人定义后一言不发,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褆反抗还是不反抗,或者是无声的抵制和默默的接受。又比如语文课上的我,别人对自己不恰当的评价,我在下意识下突然安静,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否默认这本不属于自己德评价。只是觉得心里像被灌了铅似的重,闷在身体里好久都缓冲不过来。自己被说成无礼,莽撞到无所谓,可这评价我的另一个语文课代表该是多么可怜呢?以为这个笑话能帮他助长人气,可他不知道有人在底下说他是小丑来着?就算没人私下这样说,我这个当事人也会站出来的;以为这样能体现他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多准,有多精确?可他不知道我也有如此安静,如此温柔,没想到字典里有“伪装”这个词语和“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俗语。不知道这些我也不能说什么,还是只能说他可怜,还有要说的,就是他的判断力。

被定义过的人,总有和别人不太一样的情绪,从而学着改变第一个定义,使它慢慢向第二个定义过渡,这样循环着,最后成为一个看不透的人,于是别人又给这个人下定义:这个人很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定义于是就这样被我广泛运用了,渐渐的,语文课堂里不是比谁会写作文,谁会写字,谁的赏析能力好,而是比谁会下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