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微小的世界 第一章 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1.1 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诞生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最早提出了纳米尺度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和制造装置,我们将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这是关于纳米科技的最早梦想。

1962年,久保(kubo)等人提出了超微粒子的量子限制理论(或叫量子限域理论),推动了向纳米尺度的微粒进行探索。

1974年,taniguchi最早使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一词描述精细机械加工。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雷克斯勒提昌开展纳米科技的研究,但当时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历史如此相似:早在1912年就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也受到忽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能广泛接受,并使地质学活跃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对一些纳米微粒的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在用量子尺寸效应解释超微粒子的某些特性时获得成功。

1984年,德国萨尔大学gleiter等人首次采用惰性气体蒸发冷凝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fe、cu、pd等金属粉末,然后在真空室中原位加压制得纳米固体。随后又发现纳米tio2陶瓷在室温下呈现良好的韧性,使人们看到了改善陶瓷脆性的希望。

1985年,kroto等人采用激光加热石墨蒸发并在甲苯中形成c60,于是在全世界兴起了c60的研究热潮。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同时举办了第1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和第5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术会议,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正式提出了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机械学的概念,并决定出版《纳米技术》、《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生物学》三种国际性专业期刊。从此,一门崭新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得到了全世界科技界的密切关注。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的斯托默(stormer)说:"纳米技术给了我们工具来摆弄自然界的极端——原子和分子。万物都由它而制成……创造新事物的可能性看来是无穷无尽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霍夫曼(hoffman)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天才的方法,能够对各种大小、性质错综复杂的结构进行控制。这是未来的方法,精确而且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一时间,"纳米热"遍及全球,纳米科技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投巨资,加紧攻关的一项热门技术。

从纳米科技诞生之日起,纳米科技就已经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其显著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预料。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动原子团写下了"斯坦福大学"的英文名字。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ibm"字样。1991年,日本首次发现纳米碳管,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1/6,而强度却是钢的10倍,于是,纳米碳管立刻成为纳米热点。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成功地制备出量子磁盘。这种磁盘是由磁性纳米棒组成的纳米阵列体系,美国商家已组织有关员将这项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预计2005年市场销售额可达400亿美元。1999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与惠普公司合作研制成功100nm芯片。2000年,美国柯达公司成功地研制了一种既具有颜料,又具有染料功能的新型纳米粉体,预计将给彩色印像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1.2 21世纪各加紧攻关

(1)美国

1991年,美国正式把纳米技术列入"国家关键技术"和"2005年的战略技术",并指出:"微米级和纳米级制造涉及微米和纳米材料、器件的制造和使用,对先进的纳米技术的研究可能导致纳米机械装置和传感器的产生……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使许多领域产生突破性进展。"

1998年4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莱恩(lane)说:"如果我被问及明日最能产生突破的一个科技领域,我将指出这是纳米科学和技术。"

1999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纳米技术将对世界人民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至少如同20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那样。"

"纳米科技将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一样,对21世纪经济、国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引导下一场工业革命。"

"70年代重视微米技术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现在重新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先进国家。"

"纳米科技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

"纳米科技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国《商业周刊》将纳米科技到为21可能取得重要突破的3个领域之一(其它两个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从外星获得能源)。"

2001年1月,美国总统***在加州理工学院正式宣布了美国的国家纳米技术倡议(nni),并在2001年财政年度增加科技支出26亿美元,其中近5亿美元用于发展纳米技术。***说:"我的预算支持一个比较重要的、新的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即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物质的能力、价值为5亿美元。试设想一下这些可能性:材料将10倍于钢的强度而重量只有其几分之一;国会图书馆内所有信息可以压缩在一块方糖产大小的器件之中;当癌病变只有几个细胞那样大小时就可以探测到。我们的某些目标可能需要2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但这恰恰是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在此起重要作用。"

对于纳米技术的前途和地位问题,美国政府的结论是:"众所周知,集成电路的发现创造了'硅时代'和'信息时代',而纳米技术在总体上对社会的冲击将远远比集成电路大得多,它不仅应用在电子学方面,还可以用到其它很多方面。有效的产品性能改进和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将在21世纪带领许多产业革命",因此,应把纳米科技放在科学技术的最优先地位。据说,***宣布的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倡议书中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领导下一次工业革命"。这就是美国真正的动机、目标和野心——试图象微电子那样也在纳米科技这一领域独占老大地位。为此,美国还成立了一个纳米科学技术工程协作小组(iwgn),该小组由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并准备成立10个纳米中心,目标是尽快将纳米技术这一可行性变成现实。

(2)日本

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斥巨资资助纳米技术研究。从1991年起又实施一项为期10年、耗资2.25亿美元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日本制订的关于先进技术开发研究规划中有12个项目与纳米技术有关。在21世纪刚刚到来的时候,鉴于美国政府把纳米科技到为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日本政府不会忘记20世纪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中的表现出的战略眼光,这一历史教训迫使政府民纳米技术作为今后日本科研的新重点,投入研究开发经费约3.1亿美元,并设立了专门的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力争在这一高新技术领域中不落后于美国。日本决定从2001年起开始实行"官产学"联合攻关的方法加速开发这一高新技术。在未来5年科技基本计划中,把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境保护并列为4大重点发展领域。研究物重点方面是纳米级材料的制造技术和功能,通信用高速度、高密度的电子元件和光存储器等。日本的野心是组建"世界材料中心",以提高其材料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开展无机材料特别是陶瓷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

(3)欧洲

德国在1993年就提出了今后10年重点发展的9个关键技术领域,其中4个领域就涉及纳米技术。最近,德国以汉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为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政府每年出资6500万美元支持微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德国还拟建立或改组6个政府与企业联合的研发中心,并启动国家级的纳米技术研究计划。已取得的重大成果有纳米秤、原子激光束等。

英国也制订了纳米技术研究计划,在机械、光学、电子学等领域遴选了8个项目进行研究。

法国最近决定投资8亿法郎建立一个占地8公顷、建筑面积为6万平米,拥有3500人的微米/纳米技术发配中心,配备最先进的仪器和超净室,并成立微米纳米技术之家。

欧共体从1998年开始正式执行第5个框架计划,材料技术仍然是其中主要的领域之一,总投入约5.4亿欧元。提出了用纳米技术改变材料的生产工艺,提高材料和产品的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到目前为止,欧洲已有50所大学,100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开展纳米技术的研究。

1999年美国对各国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调合指出,当前美国在纳米材料合成、化学品和生物方面占优势,而在纳米器件、纳米仪器、超精度工程、陶瓷和其它结构材料方面略逊于欧洲。日本则在纳米器件和复合纳米结构主面有优势,而在分子电子学技术领域仅次德国在纳米测量技术、超薄膜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典、瑞士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优秀的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过去10年,西方发达国家纳米科技领域的投资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总投资达100亿美元。

(4)中国

我国对纳米科技的重要性已有较高的认识,想方设法从经费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从"八五"、"九五"开始就设立了"攀登计划"项目和相关的重点、重大项目。尽管如此,我国拥有一支比较精干的纳米科技队伍,他们主要集中于中科院和国内一批知名高校。我国的研究力量主要是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制备、扫描探针显微学、分子电子学以及极少数纳米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特别是在纳米材料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纳米科技前沿。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直径3~50nm、长度达微米级的发蓝光氮化镓(gan)半导体的一维纳米棒。不久,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小组合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长(达3nm)、直径最小(0.5nm)的"超级纤维"纳米碳管。1999年,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制备了高质量的半壁纳米碳管,并测定了其储氢容量。2000年,中科院金属所卢柯在国际首次发现纳米晶体铜的室温延展超塑性,纳米晶体铜在室温下竟然可拉伸50倍而不断裂。1995年,德国科技部对各国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相对领先程度的分析中,认为我国的纳米材料方面与法国同列为第5等级,前4个等级依次为日本、德国、美国、英国和北欧。但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研究工作只能集中在一些硬件条件要求不太高的领域,属世界首创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成果还很少。

在纳米产业方面,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已经建立10多条纳米材料生产线,涉及纳米科技的企业达到102家。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总体几乎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纳米器件研制方面,这将对我国未来纳米产业参与世界竞争极为不利。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