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你全身都是毛,猴毛!”
沈枝枝往李明安身上泼了一把冷水,后者轻松避开,迅速坐到李志华身边拿起铁片取贝肉。
“少说你姐,刚才去哪里了?外面发生什么了?不会是牛棚那边有人又被批斗了吧?”
李志华还没有忘记沈枝枝刚才问他的话,李明安一坐下来他就开口问。
“哦,这个啊——”
李明安故意停顿了一下,眼神往伸长脖子想偷听的沈枝枝那里看了一眼,笑嘻嘻地说:“我们家有只长脖子的乌龟成精了!哈哈哈。”
听到李明安的笑声,沈枝枝立刻明白这人是在骂她,说她是王八!
“李明安!”
“好了好了,我今天不想和你吵。”
沈枝枝还没发火,李明安就认输了,她这才发现他满脸疲惫,眼下的黑眼圈极其明显,显然是昨晚一晚上没睡。
李明安没注意到沈枝枝的眼神,而是小声解释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刚才知青点有好几个女知青看见陈成光着身子在大树上跳舞,扭来扭去的,吓得几个女知青吱哇乱叫——”
“然后呢?怎么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东西,知青不都是读书人吗,怎么能大庭广众之下耍流氓!”
李志华愤愤拍了拍大腿,指着知青点的方向骂了起来。
“……”
李志华丝毫没发现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对视了一眼,各自的眼神带着一丝丝难言的情绪。
“咳咳,爸你激动什么,我还没说完呢,后面这个陈成被几名男知青打了一顿,报了大队长,被人关到牛棚去了。”
李明安说到这里还不忘补充一句:“这人就是给你宝贝女儿下泻药那个,你不要去外面说,不然别人以为是我们干的。”
“什么?竟然是他,早知道我刚才就应该过去趁乱把他打死!”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李志华就生气,气得脸色都红了。
沈枝枝一见,赶紧安慰几句,平复李志华的心情。
陈成遭到了报应,这事在沈枝枝这里就算是过去了,她安慰好李志华后,拿出自己昨晚砍的竹笋,剥壳,切成长条状,整齐扎成一捆。
一捆大概有一斤左右,她一共扎了三十捆,问李志华要了一个空背篓,又扯了宽大的叶子垫好,挨个把竹笋放好。
“你拿这些竹笋去哪里?”
身后突然响起单尘磁性微冷的嗓音,沈枝枝心里藏着事,内心被吓了一跳,面上却学乖了,很淡定地扭头瞥了眼男人,冷静解释。
“拿去分我的朋友们尝尝鲜。”
嗯,朋友,顾客朋友。
她打算拿竹笋去卖,一毛钱一捆,如果别人嫌贵的话,她可以五分一捆,五分都没有人要,那就只能谁和她买衣服,就送谁了。
“朋友还挺多。”
单尘似笑非笑,漆黑的眸子冷淡又直接,轻轻在沈枝枝瓷白脸蛋上转了一圈。
“嗯呐。”
沈枝枝不知道该说什么,又不敢看他,只好微微垂着脑袋,像某种毛绒绒的小动物一样去看单尘的伤腿。
突然,一只骨节分明的大手夹着一张大团结和全国通用粮票,面粉票,在她眼前晃了晃。
沈枝枝的眼珠子像是被大团结和粮食票黏住了,视线随着单尘的动作移动。
“你——这是干啥?”
“反正不是给你捡的。”单尘把钱和票往她眼前又递了递,似乎是被她财迷的样子逗笑了,桃花眼微弯,眼底荡漾着浅浅的愉悦笑意。
“你去镇上帮我买米面回来,顺便帮我去邮局拿个包裹和信,谢谢。”
“好。”
沈枝枝接过钱和票,小心放好,抬头发现单尘还在看着她,她忍不住疑惑道:“还有什么事?”
“里面还有一张糖票和点心票,拿去买糖和点心吃吧,算是你的路费。”
单尘清楚地看见自己说完后,沈枝枝的大眼睛瞬间亮了好几个度,有点像夜晚的星星,闪烁着漂亮的光芒。
“嘿嘿,谢谢单尘哥。”
沈枝枝开心地弯弯眼眸,脸上的笑纯真无邪,是比春日暖阳还要温暖的柔情。
“不客气,注意安全。”单尘随口叮嘱了一句后,慢腾腾地回房间休息了。
单尘刚走,李明安这边便也收拾好了,他眼巴巴凑到沈枝枝面前问:“单尘哥给你啥了?为啥不给我?”
“你猜。”
“你猜我猜不猜。”
“……”
“哼,我先把东西放到村口那边去,你在家等我。”
李明安前后都背着一个大背篓,手上还提着沈枝枝那装满三十捆竹笋的竹筐,单薄的肩膀被压出了深深痕迹,但他却习以为常,脊背弯都没有弯一下。
“我先和你拿东西过去。”
“不用,那路你走不了,别拖后腿。”
李明安拒绝沈枝枝的帮助,转身带着一大堆东西往家后面的小路走去。
沈枝枝眼神复杂地看着男生笔直的身影,削瘦且蕴含无限的力量。
她觉得他像一株青竹,挺拔地伫立在风雪中,脊梁无比的挺秀。
李明安的速度很快,十几分钟后就回来了,手里还推着一辆擦得反光的自行车。
沈枝枝坐上绑了粗布衣服的后座后,男生一蹬腿自行车就飞快往前骑去。
从李家往村口去的话需要经过牛棚,姐弟两一眼便看见牛棚外面有一个鼻青脸肿的男同志在挑牛粪。
沈枝枝看了好几秒才认出来那人是陈成,她没想到陈成竟然被打成了这样,粉嫩的小嘴吃惊地“哇哦”了一声。
陈成听到声音回头望过来,满眼怨恨。
“快,你快冲他笑!”
沈枝枝一边小声地提醒一边顺手掐了一把李明安的屁股。
自行车猛地摇晃了一下,李明安面色狰狞地对着不远处的陈成咧开一口大白牙,笑得格外——欠揍。
自行车犹如自由的飞鸟般滑过牛棚,到达村口时停下,李明安单脚撑自行车,回头问她。
“你刚刚为什么让我笑?”
沈枝枝眨眨眼:“因为我想嘲笑他。”
“……”
将两个最重的背篓绑在自行车两侧,后座的沈枝枝抱着一个轻的,李明安再次蹬着自行车向镇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