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政坛败将 前言

前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因此,战场上血与火的较量是幕后政治角逐的继续。

进而推论:战场上血与火的较量介入的国家越多,各国的政治家在幕后角逐就越是错综复杂。

拙作《政坛败将——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实录》就是通过日本偷袭珍珠港,从而导致史迪威将军使华近两年八个月所演出的悲壮的史剧,较为客观地揭示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等大国领袖在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以及中缅印战区幕后进行的政治角逐,使读者在较为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什么是战争,什么叫政治。

战场上的血与火是锤炼军事家的熔炉,战争幕后的角逐则是各国政治家大显身手的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的血与火锤炼了史迪威、陈纳德、亚历山大、蒙巴顿、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等军事家,而在这场大战的幕后参加角逐的有罗斯福、马歇尔、霍普金斯、丘吉尔、蒋介石、宋子文等政治家。

拙作《政坛败将——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实录》的宗旨是:通过史迪威在华悲剧这条主线,再现中、美、英三国元首及其军政幕僚是如何在幕后进行政治角逐的。因而拙作笔触虽然主要意在描绘史迪威这位悲剧人物,但又不完全类同于一般的文学传记,它还分出了很多笔墨再现凝重而广阔的二战背景。这是受这一特定的题材所决定的。

再者,拙作《政坛败将——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实录》不是政治评传,更不是史学专著。首先,这部作品的叙述笔调是文学化的;其次,为了增加可读性,笔者把某些史实的时代氛围进行了提炼和渲染,把某些冗长的回忆史料改写成了对话;再其次,为了再现史迪威以及其他人物的心路历程,笔者在史实的基础上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甚至是推断其内心的活动。但拙作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是以史为据的,未敢杜撰行文。

在写作《政坛败将——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实录》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的中外专著、史料和回忆文章,还选录了一些原本属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此,笔者把主要参考书目、文章名附录在全书的后边。另外,拙作中还有未指出引文的出处甚至化入拙作行文的引证,这也是笔者应当说明并感谢的。

由于拙作参阅书籍上百种,加之大陆与台湾的行文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使得拙作的叙述笔调和引文难以统一。另外,同是一本翻译著作,大陆与台湾不仅释文不同,而且相同的历史事件也译得相去甚远。就说同是大陆的翻译书稿,也因译者不同而异。结果,同是一个外国的地名、人名和战役名称,就有了不同甚至多达三到五个称谓。这不仅给笔者写作设置了困难,而且给读者增添了麻烦。为此,笔者尽量使之统一,力争做到浑然一体。这是需要向读者说明的。

史迪威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在中美之间还是海峡两岸,对其历史功过都有着对立的歧见。拙作《政坛败将——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实录》无意和其他著述争个孰是孰非,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之言,成败得失,愿听海内外专家、读者的批评。

作者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八日

于京城万寿寺苦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