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脚下的太阳石始终在沉睡。掘出来,就能把天地照得通明。
煤矿,唐山市兴起和发展的源头。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洋务运动兴办企业,需要煤炭作燃料。洋务派的著名人物、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朝廷提请开办我国自己的煤矿,获得朝廷的准允,并探明唐山一带地下有大片储量高的优质煤田。李鸿章派唐廷枢到唐山开平镇开办煤矿,即开平煤矿。它打破了中国煤炭采掘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率先采用工业化国家的经营手段,开机器采煤之先河。中国第一座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由此诞生。李鸿章上奏朝廷:“未出数月,出煤极旺。”
为了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出海口装船运出,唐廷枢禀请李鸿章准许矿务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运煤铁路。清政府也深知,中国的机械船只以煤为命,所以很快就批准开平矿务局自修铁路。李鸿章便聘请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负责督修。谁知正在筹办之时,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筑路计划流产。开平矿务局只好开掘运河运煤。可是运河只能挖到胥各庄,因为胥各庄到矿区路段地势高陡,河水无法上流。矿务局再次请修铁路,这次奏明只修胥各庄到唐山之间的一小段。因清廷怕惊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清政府才算批准了这个奏请。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铺轨。铁路采用1435毫米轨距(国际标准轨距),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11公里,每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由此诞生。
尽管铁路上不见火车的踪影,唯有马拉骡载车皮的荒唐景象,但它毕竟开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先河。它对后来的中国工业影响之巨大难以估量。唐胥铁路,就是当今中国四通八达铁路网的起点。到19世纪末,唐胥铁路向西延伸到北京,向东延伸到山海关,形成了439公里长的关内铁路,直至今天831公里长的京沈铁路。随着唐胥铁路的修筑和运营,1882年在其东端建成了唐山火车站。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客货运输的火车站。1892年,唐胥铁路向东延伸到滦河畔,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梁——滦河大桥。
怀有铁路梦想的唐山人,又怎能不憧憬火车奔驰、汽笛长鸣的景象?就在唐胥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平矿务局就在胥各庄建立了唐胥铁路修理厂。修理厂的几十名工人,利用矿务局开矿时曾使用过的一台轻型卷扬机锅炉和蒸汽机,用进口的车轮和建矿井用的钢铁材料,在机车两侧各镶上一条用黄铜镌刻的飞龙,称为“龙号机车”。它拉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的千年沉寂。
以开滦煤矿、唐胥铁路、“龙号机车”为发端,唐山工业蓬勃兴起。
唐山是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1889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水泥。当时正遇中国推行“新政”,建造炮台、码头、铁路桥梁、涵洞,修筑京奉、京张铁路,产品销路通畅。公司生产的“马牌”水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04年荣获美国圣鲁意赛会头等奖,1905年意大利赛会优等奖。“马牌”水泥连续50年的销售量稳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水泥界响当当的名牌。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都视察过该厂。
唐山有着“北方瓷都”之誉。唐山陶瓷业的起源应追溯到500多年前明朝的永乐年间,之后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唐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用于制瓷的陶土资源,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给唐山带来了制陶技术,唐山近代工业的崛起,为陶瓷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唐山是一座煤都、瓷都,同时还是一座钢城。唐钢始建于1943年,当时称唐山制钢所。经历日伪统治和国民党当政时期,企业破败不堪,到建国前夕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量很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唐钢)已成为中国转炉炼钢的发祥地,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钢铁杂志《金属导报》公布2007年全球钢铁企业产量排名,唐钢集团以2275万吨排第八位。
以工业发展为支撑,唐山就这样开始走向城市化。20世纪20年代,这里已有大小厂矿数十家,初步形成了以开滦、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即原唐胥铁路修理厂,今唐山机车车辆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四大老厂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商业、金融、公共交通、邮政电信、教育文化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经济上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煤炭、陶瓷、钢铁等一棵棵大树在唐山的土地上生根,成长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片工业森林。
此时的唐山,已经吸引中国的目光,世界的目光。
唐山工人,每天与乌金、铁水、钢钎打交道的铮铮男儿,他们挺起腰杆就是一座山。在这个中国近代工业发祥之地,唐山的工人阶级始终站在了历史巨变的前列:辛亥革命后唐山工党建立;五四运动中各大厂工人声援学生的罢工;在20年代风云激荡的中国大地上,唐山不仅产生了河北省最早的党员和党的组织,而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工人阶级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出现在世人面前;抗日战争中开滦煤矿的工人反日大罢工,工人阶级集体参加抗日武装大暴动;1948年唐山解放前夕各厂矿工人组织的护厂护矿,唐山工人阶级的正直、刚烈、忠诚和团结,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涌现出了邓培、王麟书、节振国等一批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唐山人民意气风发,一路前行。到1975年,唐山煤炭、钢材、水泥年产量分别达到2690万吨、87万吨和108万吨,发电量达29亿千瓦时。作为北方瓷都,唐山陶瓷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唐山为全国贡献了二十分之一的煤炭产量、八分之一的钢铁产量和四分之一的卫生陶瓷产量。唐山约占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却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成为中国北方当之无愧的工业重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