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玻璃杯杯 正文 第三十六章那些曾热恋过的书

那些年曾热恋过的书

2015.5.7下午没有课,我喜欢坐在自习室看书,我觉得,那种看书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好。

【苏菲的世界】我越看越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是希德的爸爸给女儿一个成人礼的最好礼物,他通过自己所写的一个世界,一个人物,就是苏菲。告诉希德,西方哲学。

这可能就是西方人和我们中国人教育不同的缘故吧,他们注重孩子实践,从自身内心的感知与认知,而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更多的是依赖,把孩子的思想依赖成自己的责任,总以为孩子的思想与成长需要一定的年龄。

我们中国孩子成年合法年龄是十八岁,而西方是十五岁。我喜欢每天写日记,与写读那本书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睡觉起来,舍友玩游戏天蹦地烈的动静也吵不醒我。玩起来,疯狂尽致。看起书来,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写起文字来就是滔滔不绝。不知,他过的还好吧?

我很想说发一张你照片,看看,有没有变化,可是,没有理由。

《山楂树之恋》:我愿意相信那种纯和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在很多女生眼里它是诠释了一个唯美的爱情童话。

在我印象中这是张艺谋一部最不张艺谋电影,全然没有当年同类型的【我的母亲父亲】中张艺谋所热衷的形式感,即使是同样质朴的【千里走单骑】,我们也能看到千里搭长棚这样的民俗奇观,这里只有简约的色彩,拙朴的叙事,陈规的调度。

从而将人物开掘力度都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包括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取舍的目的也很明确。对于{山楂树之恋】来说,只有一个灵魂,那就是静秋,静秋成了,这电影也就成了。

首先,对某一个事物的评价,都是从客观角度展开的,可是,更多的是我们的个人情感,就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时,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红楼梦》中,最让我好奇的是黛玉最后的一句话“宝玉,你好--------”这一情节,设置了很多悬念。似乎,黛玉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留下的究竟是爱还是恨?

当然,《山楂树之恋》同样也是凄美的爱情,从表演层面上,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无疑将成为影片最大的受益者,在她的身上能看到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绝对的纯净和和平,张艺谋对女演员的挖掘和调教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冬雨也是继巩俐和章子怡之后的一位谋女郎。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她在进程中逐渐摆脱青涩和拘谨的过程,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了剧中人的性格发展轨迹,到最后病房的洒泪而别,那恰到好处的隐忍中的爆发,让周冬雨在一部影片中完成了其演技的飞跃。

每当我看此片时,心中都会泛起波澜,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许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用郭敬明的《小时代》所诠释着。同样,刚读《小时代》时,感触跟《山楂树之恋》相反,也是很多人所期待的样子,《小时代》里面的‘白富美“高富帅‘”屌丝“等都是现时代所人热潮的。有人评价《小时代是拜金主义。而郭敬明则说是揭示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然而,【山楂树之恋】也同样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主题,纯朴生活,没房,没车,没钱,但却有童话般的爱情。

上高中时,同学的那本《山楂树之恋》,封面让我不觉产生了好感,我向她借来,用了一个通宵打着台灯藏在被子里一口气给看完了。

而男主角老三,他有爽朗的笑容,他爱静秋后,单纯的像个孩子,我被他的纯朴纯情所感动了,我在看《山楂树之恋》时,心里想着“男神”

从气质上,男主角几乎跟我心目中原著的形象是一摸一样的:一张棱角分明并英俊的脸,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容........很奇怪,很多看过原著的观众好像都有这种感觉。

我认为,老三这个人物只是作者从女性的角度来对男人品性的一种内心向往,因为这个人太完美了。他善良,乐观,痴情。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爱的人去奉献。

他和静秋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感天动地,是因为在如今这个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见到如此唯美的爱情童话了。

有这么一个情节,两个人夜晚从县城回来走山路时,静秋羞涩的不敢拉手,发展到慢慢喝老三牵手赶路,相互拉着树枝,然后慢慢发展到手牵手的情节来刻画那个时代背景下懵懂的情感。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一个悲剧,老三用仅余的生命去呵护这份爱的承诺与期许,爱的越深,痛的越彻骨。

片尾,老三死后,他的父亲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埋藏在了那颗见证这场唯美爱情的山楂树下。因为这是那个特定年代对美好人性进行打压的产物。

以意识形态的名义,通过政治洗脑作用于爱情,虚伪得没有了人性生活成了中国人在过去爱情作品中所标榜的最伟大的品格。

那个贫穷而坚强愚蠢但可爱的时代,不得不承认,那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时代的爱情。我们向往。有人评说“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我很希望结局是他们相依在红彤彤的山楂树下该多美。也许遗憾是美的吧!

2014.12.16在《挪威的森林》里看到了两个字“兽性”特别的百度了一下,原来是那么一回事,真是震惊。要爱惜自己!

2014.10.5《穆斯林的葬礼》我明白了“玉”是怎么一回事,“回回”民族的来由。

文章处处充满了生命力,如此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可谓曲终掩卷。

读过一章,就好像无法释怀。序言说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吉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我头脑中刻画出了这是不是在演绎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揭示了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呢?玉,何为玉?人生,何为人生?命运,何为命运?

2014.11.12我纠结要看那本书,突然想起陈同学给我借了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这个名字我不怎么喜欢,但是借人家书好久了,也得赶紧还,不然下次人家就不理你了。

封面很简单,一个男子坐在一个树下,手里拿着一杯咖啡,照片景深小,但光线极美,是逆光,所以他的轮廓线特别的柔软清晰,好像是人用笔勾勒的。

还有一行字,“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光。”序,作者刘同,33岁。旁边有一个标题,你还有我,便不孤独。我很好奇。

哦,原来是作者写给自己以及所有必经之路人的话。他说,孤独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名词,是多种情绪的化身,是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很多事。

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在车站,父母转身后留给你的孤独。

热恋中,另一半挂电话留给你的孤独。一个人进屋,油然而生的孤独。想起一个人,却失去了对方联系方式的孤独。身在鼎沸人群中却不被正眼看待的孤独。

同行数十人却没有共同话题的孤独,一群人成功自己失败的孤独。一个人成功其他人失败的孤独。……很多人缺少了另一个人便没有自己,无论最终你变成怎样的人,要相信这些年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

当时你恐慌害怕的,最终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一路上经历这样的孤独,算不算是一种虽败犹荣。虽然,很多我还是不能够体会,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想我会理解作者的情感。

2014.11.7摄影课很喜欢,老师说《简.爱》我们读或看时要见她之所见,感她之所感。无论是那个不同时期拍摄的电影《简.爱》都是忠实原著版本改编的。

记得好像是初二时,班里有一同学拿着《简.爱》,我借着看了一下。

大概讲的就是一个叫简爱的女孩,她是个孤儿,和她舅妈生活在一起,她舅妈很不喜欢她,虐打她,她就流浪,到十六岁进了一个城堡。

于是和一个叫罗切斯特的男子相爱了,就在他们聚行婚礼那天,简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正是被关在城堡三楼的疯女人。

好像是一场骗婚。简跑出了城堡,快要死亡时遇到了她的表亲戚,于是她被救,还有了财产继承权。

而她始终放不下那段爱恋,当她再次回到城堡时,那里已经是废墟一片,只有一个双眼看不见断臂男子在那。

原来,那是罗切斯特,他的妻子放火烧毁了一切。也烧死了自己,最后简和罗切斯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作为一部古典名著不仅仅写的是一个少女白日梦的故事,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一个罗曼史的历程。

而是深刻细腻的情与画面。影响最深的是简的房间有三面镜子,可她从未照过镜子,直到她传上洁白的婚纱那刻,她照镜子了,脸上是幸福的。

当她走在玻璃廊时,里面的她好像被扭曲,没有镜子里那么漂亮,好像是在告诉她婚礼是骗局。当她再一次面对镜子撕裂婚纱时,在镜子里展现的是一个背影与泪水。

给我们展现的是别巨匠心的细腻与深刻,电影的拍摄光和构图,景深,景别都是电影的着重法。可谓是画框里的画框。

这些多数是我摘抄的,我很喜欢……

2014.9.5一口气问学长借了三本书,看完《智慧书》,我大脑中浮现的是外国作家语言。

《智慧书》是葛拉西安的巅峰之作,汇集了300则妙言警句,浓缩人生处世智慧之精华,字字珠玑。

刚开始没有读这本书时,我是充满好奇的。记得我跟一个学长说,等你毕业那天,我把这本书还你。

他说“那没有意义了,毕业以后就不需要研究那些了,而是实行那些了,那本书是我的宝典,我可是随身携带,经常要拿出来揣摩,对我有帮助的。”

当我一口气读完后,我终于知道,大二的他,就是协会的副总了。

书中,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对世俗的道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真相与表象、自私与友爱、机智与傲慢、阳光与阴暗等,都提出了锐利的分析和实用的建议。

为世人提供了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俢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当然,我读完后感受不止这些,然而心情是激动的,至善至美。我非常感谢。

2014.9.22看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后,我知道了很多,也很激动。

也很荣幸在我刚踏进大学就目睹了一个二十五岁的总经理的所见所感所悟所经。我想我的未来是辉煌的!这是一本能让懦弱者勇敢,脆弱者坚强,迷茫者尽快找到出口,徘徊者尽快告别弯路。

作者他最迷人之处,就是和鲁迅先生一样,用词恰到好处,他的语言简单易懂,风趣真实,极有杀伤力,也非常有魄力。

他用很多谚语阐释了很多道理,也对,流传至今的语言,它一定有着它的价值与意义。

感谢,在我最适合的年纪读到这本受益终身的书。很合适很幸运,感谢你,给我借了两本精华。让我有目标有方向。

2015.3.28读了《背包十年》,我很羡慕流浪生活,很喜欢。小鹏说“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昨天晚上听了一个广播,主持人说:“现代的年轻人,随着偶像剧的影响,动不动就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不明智的选择,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加懒。”

其实旅行不仅仅是散散心,就像小鹏写的“旅行让我可以真切的感受世界”

旅行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而是要不断的收获自己的成长。

2015.4.5读了《北大心理学》: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影响中最深的是,一个教授给学生们做实验课,一个杯子里先放了石头,又放了一些沙子,最后放进了一些水。倘若反过来,先放水,再放沙,最后恐怕石头放不进去了。

它的第一章是学会认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而我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比如感情,谈恋爱,这件事,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是却被感情绞尽脑汁了,最后,不得不举手投降。

2015.4.21《北大心理学》里有一句:做一个内心平静而有爱的人,心静则神宁,神宁则思聚。

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内心不够平静,所以每天才发疯似的,缠着过期的感情不放。

2015.4.27我进图书馆第一眼就相中了《说话的技巧》一本很普通的书,因为我不怎么会说话,一张口就给人放气。

一句话:一个人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2015.5.11《大学做得50件事》开篇就是但求青春无悔,我眼前刹那间闪过一道光。一口气读完后,头冒汗,眼睛有点酸……

第一篇是职业规划篇,第二篇是学习篇,不可只专一业,也不可一业不专。大学是学来学习的!第三篇交际篇,人生的必修课。第四篇业余篇身心健康。第五篇用心感受生活的精彩,是属于实践篇,前面的都是理论。亲自感受的东西远远比别人口中形容的要真切的多!

2015.6.4《人性的优点》,刚开始,书架上有两本《人性的优点》我选取了一个外国作家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外国作家的文字。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为明日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热枕,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应该对未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爱的真谛,不在于紧紧守住自己所爱的人,而是放手让他远走高飞。

好像在这个年龄不管是看电视剧还是看书,都特别的喜欢珍藏一些句子,是关于感情,关于一个人的,那些句子恰到好处的圈住了心绪。

2015.6.26舍友有一本《乖,摸摸头》作者大冰,我很热爱的一个人,多才多艺的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总共写了十二则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文字犹如他本人,毫不吝啬,我很喜欢。

我特别的记录了一句话:有些话,年轻的时候羞于启齿,等到张得开嘴时,已是人近中年,且远隔万重山水。

多么亲切的一句话,比如,有那么一段年纪,我们说过的一些话,仍旧不想去对另一个人说一声抱歉,等到想说时,却是一种平淡。比如,暗恋过的一个人,总是害怕对方会拒绝,一直藏于心间,等到说出口时,原来过去了好几年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