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逆变1589 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

十月下旬,万历皇帝宣诏: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为了这场大仗,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四万多精锐,其主要构成如下:辽东铁骑一万,宣府、大同各有精骑八千,蓟州、保定则是各有精锐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另外从山东抽调了五千精兵。辽东、宣府和大同的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州、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同时,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

由于山东东三府抗倭经验较为丰富,所以此次山东抽调的五千人中,登、莱二州各一千五,青州两千,都是选取的个中精锐。青州方面,施长廷亲自带队,拿出了他手里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与其他山东军兵一起整编待发,作为亲兵营的钟南三人自然是没有落下。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动作,万历皇帝打算的是一鼓作气打垮倭军,所以自祖承训败逃回明后,已多次派遣游击沈惟敬远赴平壤与倭军谈判,其目的在于拖延时日以待大军集结。经略使宋应昌在领命之后更是抓紧时间准备粮草、军火、辎重等战争需要的物资,户部在皇帝的要求下优先拨付大量银子,工部、兵部等部门也都在做着战前准备工作,多管齐下,明朝这部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快速运转,一切都是为了之后的朝鲜之战。

十月底,李如松麾下的兵力全部集结到位,由于后勤等各方面原因,援朝大军暂时原地休整。

山东军士到辽东已有一个月有余,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钟南很纠结——既想早点开战,这样可以早些结束;又期望延迟越久越好,毕竟这是实战,不是演练,一不小心很可能就在战场上挂掉了。虽然钟南知道战争最后是明朝获胜,可是军事上的胜利不代表死伤少,万一自己运气不好,死了或是残了,那也太过于悲催。在这种忐忑不安的日子当中,时间来到了腊月初,大将军李如松终于下达了出发渡江的命令。

出发之日是个多云的天气,阳光偶尔会洒落到水面上,反射回阵阵波光。站在运兵船上,望着滚滚的鸭绿江水,钟南叹了口气,“看来这个春节要在战场上过了!”

身旁的陈、崔二人哈哈一笑,他们都不是第一次上战场,自然没有钟南那么多感慨。如今三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他们在入亲兵营后不久结成了异姓兄弟,三人按年龄排了座次,陈克朋是大哥,钟南是二哥,崔大正是三弟。

在辽东的这段时间里,钟南的骑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射术更是突飞猛进,与辽东精骑的内部较量中也能不落下风,参将大人直夸他有天赋。钟南觉得奇怪,如今自己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比原来强上不知多少倍,力量也大到可以和辽东勇士一较高低,对这些变化,他找不到原因,只能归功于之前从未间断的高强度训练了。

渡江之后,明朝大军进入朝鲜,与朝鲜仅剩的官军碰了个头,之后两股军队合二为一,全部由李如松统领。正月初,大军开进平壤。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北门城外兼有牡丹峰高耸,驻守倭军三千余人,与平壤互成犄角之势。

是日傍晚,李如松在中军帐营商讨军事,施长廷也有出席。李如松将主力大军分为三部分,以副将杨元为中军,统兵一万零六百三十九名;以副将李如柏为左军,统兵一万零六百三十二名;以副将张世爵为右军,统兵一万零六百二十六名,不过山东将士不在主力之列。至于具体的进攻部署,李如松反复查看地形图后,又和一众将领多次商量,最后才做出如下安排:大将军李如松居中督阵;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城北由蓟州参将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要塞牡丹峰;城南由施长廷率山东将士负责;城东是留给倭军的退逃路线。

军情会议结束后,施长廷回到自己营中,召集了登、莱二州的游击将军和自己的部下,把任务布置了下去——他多少有些失落,因为明军说是主攻南、西、北三面,但是从兵力分配来看,城西才是重点,城北牡丹峰也较重要,所以安排的都是主力部队。只有城南并未派遣优势兵力,如此看来,大将军李如松对施长廷并没抱多大希望,所以才如此安排。好在他也能理解,自己不是李家这一派系的,李如松对他的带兵能力尚不了解,明军第一仗必须取胜,自然要慎之又慎。

正月初八一早,随着一声令下,数万人同时发起了进攻。先是城西方向传来了一阵“轰轰轰”的爆炸声,那是明军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在怒吼,几百门火炮将铅弹砸向了守城的倭军。城北的明军也不甘示弱,老将军吴惟忠带着蓟州精兵向牡丹峰发起了进攻。一时间,平壤大地上战火纷飞,似乎要淹没在枪炮和刀剑的海洋之中。

再来看看城南,施长廷的计划是自己领着两千青州兵做先锋主攻,登、莱二州的三千人马在一公里外接应。芦门外,施长廷抽出了长剑,指向对面的敌人,随即大喝一声:“兄弟们,跟我冲!”,接着双腿一夹,胯下的战马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浓浓战意,嘶鸣一声后奋蹄向前冲去。

钟南和其他的亲兵见主将率先出击,他们便一同护着参将大人往城门奔去,身后的两千步兵穿着朝鲜军服紧随其后。伪装成朝鲜兵是施长廷想的办法,既然兵力不多,干脆示弱蒙蔽倭军,要是对方中计轻敌,那明军也不是没可能率先攻破城南的。

其实按李如松的想法,南、西、北三面,无论哪里先行攻破城门,都不重要,因为只要有任意一支明军打进了平壤城,都可以撬动整个战场的局势。只是他确实把希望寄托在西、北两面,是以自己的嫡系力量都部署于这两面。

距离芦门越来越近了,钟南已经能看清城墙上倭军守将的相貌——那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个子较为矮小,剃头梳髻,嘴唇扁厚,他看见一群“朝鲜兵”往城门攻来,咧着嘴往左右大吼了几句,似在下达命令,然后就只见倭军的火绳枪兵和弓箭手出现在了城墙口,他们有节奏地开始射击,顿时漫天飞舞的铅弹和箭矢,如雨淋一般向“朝鲜兵”铺盖而来。

很快,第一波躲过箭林弹雨的“朝鲜兵”来到了城墙下方,这是施长廷和他的亲兵队伍以及少许士兵,己方为数不多的火炮也间歇挥洒着炮火,希望能够帮助到施长廷的进攻。眼见对方要搭攻城梯,城墙上的倭军对着下面的“朝鲜兵”一阵猛射,“朝鲜兵”们耐受不住,随后便一哄而散。退到倭军射程外的施长廷又佯攻了一阵才鸣金收兵,那守城的倭将哈哈大笑,指着逃跑的“朝鲜兵”一阵叽里呱啦地嘲讽。

短暂休整过后,南门的“朝鲜兵”再度进攻,不过这次的进攻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倭军的射程边缘附近放了几轮箭便再次“溃逃”。如此反复几次后,倭军只当这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朝鲜兵”,那倭将更是端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

随着“朝鲜兵”的又一次进攻发起,倭军们甚至连火绳枪都懒得开了,只让弓箭手随意地放了几箭。原以为对方会再次溃逃,可是原本凌乱散漫的队伍,在到达倭军射程范围后突然加速,来到城墙下方后快速搭建攻城梯,勇敢的士兵抓住间隙攀爬而上。后方零散的炮击也一下密集了起来,炮弹呼啸而至,直到此时,倭军才发现攻城的并不是什么“朝鲜兵”,而是明军的正规部队,顿时城墙上变得混乱起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