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大唐:我二哥是李世民 燕王的铁骑 第一百三十八章 霸王灌汤

眼看汉城公主摇了摇头,李去劫也是终于沉下心来。

一把便是将汉城公主抱在了怀里。

汉城公主不由心中一惊,羞涩之余,心中却是满满的失望。

甚至于连她自己,都不明白为何会产生这种失望感。

是因为她以为,李去劫不像是一个急色之人吗?

汉城公主倒是想多了,李去劫之所以要把汉城公主抱在怀里,倒也不是为了贪便宜啥的。

主要是这种姿势之下,方便灌粥。

好比母亲给婴童喂饭,那还不是抱着喂的,可没见过哪个家长把孩子摁在地上喂饭的。

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发生,反而是一勺香喷喷的粥送到了嘴边。

汉城公主不由愣了一下,却是连忙闭紧了嘴巴。

李去劫早就料到了这样的场景,随手便是挠起了汉城公主的痒痒。

即便汉城公主是高句丽人,但怎么说人体的构造都是一样的。

在吃痒之下,汉城公主忍不住笑出了声,嘴巴也是微微张开。

趁此良机,李去劫连忙把粥送进了她嘴里。

就这样,汉城公主终于吃了第一口东西。

说来也是奇怪,无论意志多么坚定的人,但凡尝到了一丝生的美好,都会忍不住生出贪生怕死的念头的。

汉城公主身为一介女子,更是如此。

吃下第一口热粥后,汉城公主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饭真香啊。

随后,不用李去劫挠痒痒了,汉城公主也乖乖地吃下了每一勺粥。

眼看一碗粥见底了,李去劫也是高兴了起来。

只要汉城公主愿意吃饭,那就还好。

饭喂完后,汉城公主这才注意到,自己此刻正处于李去劫怀中。

从未接触过男人的她,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着李去劫的气味,却是忍不住整张脸都红了起来。

李去劫也是有些尴尬,连忙放开了她。

望着李去劫慌忙离去的身影,汉城公主的目光停滞了许久。

“从明天开始,给她准备一些清淡的饭菜,数量不要太多,有一小碗就行。”

给门口的侍女吩咐了几句后,李去劫也是暂且将此事抛在了脑后。

如今对于李去劫而言,还有比较关键的事情。

那就是长安的态度。

距离攻下高句丽,已经过了一周多了,长安那边也应该做出反应了。

要不是不想彻底撕破脸皮,李去劫老早就想着收拾些战利品回山西了。

在外待了这么久,李去劫也有些想家了。

“魏征,长安那边来消息了没?”李去劫问道。

魏征摇摇头,眼中却是有些古怪,“王爷,依卑职之见,陛下恐怕非常犹豫。”

“陛下犹豫什么?”

“犹豫该如何给王爷赏赐。”

闻言,李去劫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放心吧,赏赐绝对有,但怕是虚名多于实赏。”

开玩笑,有李世民在长安,李渊即便想给自己好的赏赐,最终也会被李世民说服而改变心意的。

对此,李去劫倒也不太在意。

只要高句丽一战的战利品自己能够分到最大头,别的什么东西,他都是无所谓的。

毕竟自己也不打算跟李二争天下,要那么多权力搞什么?

“既然王爷心中早有定数,那卑职也不多说什么了。”魏征苦笑道。

他实在看不透李去劫,明明拥有着帝王之资,可偏偏对皇位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这要是被旁人知晓了,估摸着一万个不相信。

此刻,在山西境内,实验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裴寂像个老农一样,穿着一身布衣,在田间四下观察着。

身边跟着许多农业专家,他们和裴寂不同,此刻一个个却都是满脸狂喜。

“大人,大唐之幸!大唐之幸啊!”

闻言,裴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疑问道:“先生不着急,且说说其中缘由。”

“大人,您看这些苗子的长势,虽然这里的农田都相当肥沃,但这长势实在是太惊人了,若是产物皆可食用的话,光是这一片田的收成,就抵得上往年十片了!”

听到这里,裴寂也忍不住心中一惊。

他虽然对农业一窍不通,可话还是听得明白的。

十倍的增产!那是什么概念?

换句话说,老百姓的储粮可以倍增至十倍!

如此一来,莫说是老百姓不会饿死了,甚至还会余下大量的存量,以此来交易。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农业的发达,同样也会带动商业的发展。

毕竟老百姓的口袋充实起来,才有闲钱去购置东西,商业中的供需关系也是得到了满足。

而一旦商业发展起来,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屯兵买马了。

“好啊!王爷说的没错,这些种子,当真称得上是大唐之幸!”裴寂也是满脸的激动。

……

“王爷,长安来信了!”

一大早,魏征便是来了消息。

李去劫连忙接过信件,仔细地浏览起来。

看完之后,李去劫不由地摇了摇头。

一如既往的,李渊在信中没有提任何赏赐的事情,只是嘴上犒赏了三军将士,同时将李去劫狠狠地称赞了一番。

信中稍微让李去劫有些高兴的,就是关于高句丽一战的分赃了。

李去劫身为元帅,可以带走六成价值的战利品。

这里面的六成,可不单单是物。

六成的汉奴,李去劫也可以带回山西。

这可算是一个顶好的信息。

要知道,这些汉奴都是当年大隋遗留下的士兵,都有着很强的体魄。

而且多年在高句丽为奴,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子,若是能带回山西的话,相当于多了数万上好的劳工、农夫。

这对于山西而言,从长期发展来看,是相当有利的。

当然了,也就头两年可能有些难受吧。

毕竟山西老百姓本来都吃不饱,若是突然多了几万人,怕是百姓们更要挨饿了。

好在大军在高句丽也缴获了不少粮食,带回去的话,勉强也能撑到秋收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