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他的话自然代表了太子的话,大臣们都提起了精神想看看太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若要一次解决这个问题,臣以为应该兵分三路,东路让幽州总管罗艺率军从幽州出长城,攻其。”
“中路大军乃是主力,以防守为主,寻找机会与敌决战。此外我们与西也有联合攻打的盟约,可是遣使让他们也出兵攻打其,如此一来三路大军并发,人自然无法抵挡。”
长孙无忌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慷慨激昂的说道。
“皇上,臣有不同意见。”裴矩站了起来,说道。
“讲。”李渊淡淡的说了一句。
“南侵固然可恶,可是现在这个时候兴大军讨伐,不是良机。这些年来,朝廷连年征战,国库虽然还有存粮,可是并不充足。”
“此外,梁师都与人皆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非常强,我们的骑兵数量远不及对方。即便是打赢了,他们一跑,我们也不好追击。”
“因此臣建议,打是可以的打的,只是规模不应该这么大。三路进发大可不必,只需出两路兵马,一路支援各地防御,另外一路直取梁师都老巢,就像燕王所言,只要灭了,长城之内皆是我大唐疆土,再想南下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休养生息,待国力充沛,可再行汉武之事。”裴矩也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裴矩和裴矩原本就是李渊的心腹,可以说着二人说的话,也代表了皇帝的意思。
也就是说,李渊其实是想只是抵御,最多也就是灭了梁师都,与决战,现在不允许。
这种考虑不是没有问题,可是理由不仅仅是裴矩说的那样。
李渊之所以不愿意与决战,只是害怕李去劫会因此前往前线。一旦牵扯到了幽州,那必然得李去劫前往做阵。
可是李去劫若是不在京城,李渊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为了自己的安危考虑,他也不会同意让李去劫前往前线的。
“太子,你觉得呢?”李渊依旧没有对裴矩的话给与评价,而是再次问起了李世民。
就在大家觉得李世民会不同意的时候,却听到李世民是说道:“儿臣同意裴公的说法,与决战,一举解决后患,听起来确实不错。”
“可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双方呈胶着之势,朝堂要承担这几十万的粮草供应,怕是没有那么。”
李世民这话一出,就连长孙无忌也都觉得有些奇怪,昨天明明说好的要一举打垮,怎么突然就变了卦了?
其实这也是李世民听了裴矩的话,想起来的,若是按照之前商议的,若是李去劫执意出征,怕是也不好阻拦。
可若是战争的规模没有那么大,则自然无须李去劫亲自出征,国内可以带军的将领还是有不少的。
听了李世民的话,李渊也是微微一愣,怎么李世民反而是同意了裴矩的意见,不过这总归不是坏事。
想到这里,李渊又问答:“燕王以为如何?”
“儿臣以为太子和裴公说的都没错,当然长孙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儿臣以为,我们让罗艺和西做好准备,而后视形势再做决定究竟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只伤筋动骨。”
“如此一来,既不会取得大胜不能巩固战果,也不会因为三路齐发劳民伤财。”李去劫说道。
“燕王说的虽然有道理,可是做准备,还是要运送粮草的。”裴矩微微皱眉说道。
“粮草自然是要运的,只是幽州联通大运河,运送粮草并不麻烦。再说,若是粮草运到,并没有打仗,这些粮草也可以供给给罗艺,已备来年只用,明年可以减少供应。这也无非是将年后给幽州运粮,改为年前。”李去劫也不生气,而是笑着说道。
裴矩这才点了点头说道:“燕王所言极是,是老臣糊涂了。”
裴矩这话说出,也就说明他同意了李去劫的提议。
“太子,你觉得呢?”李渊再次问向了李世民。
“回父皇,燕王的建议比儿臣的要好,儿臣也同意燕王的意见。”李世民一副心悦诚服的模样说道。
在大臣们看来,这是太子敢于担当,并不坚持己见。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李渊向众人问道。
“臣等以为可行!”众人齐声答道。
李去劫现在军威正盛,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对他的判断都是信服了。
李渊也发现这个提议确实不错,既不像长孙无忌那么激进,也不像裴矩那样保守。
“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那就按照燕王说的办,诸位以为应该由谁统帅大军出征?”李渊点了点头,随即问道。
“父皇,儿臣愿意率军出征!”李去劫当然是第一个开口的人。
“皇上,臣以为不妥。燕王殿下虽然军工卓著,统帅大军自然没有问题。可是,一则燕王殿下刚刚成亲,这个时候燕王出征不妥。”
“二则,大军出征,后方野爹有人坐镇,燕王乃是上将,由他居中调度可以万无一失。
长孙无忌跳出来反对。
李渊看了看李世民一眼,说道“左庶子言之有理,燕王方才结婚,让他出征确实不合适。太子,你觉得让谁出征比较好”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左右武卫上将军李靖可以统军北上。”李世民回答道。
李世民这话一出,让一些原本还觉得李去劫不出征没有把握,立刻都不再言语。
大唐平定,主要靠的就是李去劫和李靖,李去劫平定等地。
李靖则是平定了江南,虽然平定江南没有打多少大仗,可是李靖的统军本事,大家还都是放心的,他也公认的可以与李去劫一较长短的统帅。
“李卿,你可愿统军出征?”李渊笑着向李靖问道。
“臣愿意率军出征!”李靖身为军人,对于大仗自然是不排斥的,当下站起身来,走到中间,拱手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