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凤凰涅槃:唐山. §一、横空出世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曾诞生过全国第一袋水泥、第一辆机车等多项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唐山重灾之后,国家从产业政策上对唐山给予倾斜,冀东水泥厂、唐山碱厂、陡河电厂等一批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唐山。唐山人用智慧和汗水,交上了一份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的满意答卷。

“盾石”的力量

“盾石”牌水泥,中国驰名商标。它的生产者是有着“中国水泥大王”之誉的河北省冀东水泥(集团)公司。

1981年10月30日,丰润县杨家营,大秋庄稼已经收割,显得空旷寂寥的原野忽然热闹起来,推土机轰鸣着推走土地上残留的玉米秸茬儿,褐色的土地冒出新鲜的地气,散发着特有的芳香。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水泥企业——冀东水泥厂破土动工。

在这之前的一百多年间,中国水泥制造经历了土力窑、干法中空窑、湿法长窑、立波尔窑的演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水泥“四法”依然大行其道。此时国外,一种业内称为“窑外分解”的新技术正在蓬勃兴起。这项70年代由日本研制成功的新型干法窑,是水泥行业革命性的、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可在当时中国不仅没有应用,而且很多人都没有见过。

1978年,对中国来说是个非凡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就在会议召开的三个月前,国家投巨资引进国外三条新型干法窑生产线,最诱人的是,成套引进日本石川岛公司窑外分解项目,仅生产线就花费4700万美元。如此先进的生产线,让各省跃跃欲试,都想把项目揽入怀中。作为建材大省,河北省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省建材局长刘文波带着生产处副处长杜金弘“跑部进厅”,据理力争,要求把项目放在唐山。

杜金弘掷地有声:“第一,唐山是中国水泥的摇篮,中国第一袋水泥就诞生在唐山;第二,我们唐山有资源,有丰富的石灰石矿山,有水泥工业基础;第三,唐山有启新做依托,有人才,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唐山市政府会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这个厂放在唐山,绝对会办成功!”

1979年春天,乍暖还寒。一个消息传来,比春风还要温馨:国家建材部太原会议决定,日本水泥生产线落户河北唐山!

就这样,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唐山新区以北四五公里远的杨家营——这片曾经收获小麦、玉米的田野,即将播下中国现代化水泥企业的种子,它将长成参天大树,为中国建设大厦提供强筋壮骨。

不久,杜金弘以省建材局干部身份,到河北省恢复唐山建设指挥部建材组任组长,负责筹建冀东水泥厂。

当时国内引进的三条水泥生产线中,冀东资金最有保障、生产线最完整、技术最先进,从矿山破碎到水泥包装,甚至连工厂里用的楼板、楼梯和防护栏杆,都是日本原装的,每个螺丝都是带着包装来的。后来,赶上国家经济调整,安徽宁国那条生产线引进就不完整,矿山破碎和水泥包装全没引进,被业内戏称为“穿西服戴草帽蹬草鞋”。而江苏淮海那条生产线,则是罗马尼亚用欠款抵付的,技术上远远比不上冀东。

国家对唐山的“偏心”,就像母亲更为呵护一个大病初愈的孩子。

1983年9月,冀东水泥厂建成试生产,1985年元旦建成投产。生产的水泥起名“盾石”牌,期望它的品性能韧如磐石,坚不可摧。

建设周期两年零七个月,全国领先。工厂投产后,杜金弘被任命为冀东水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按照协议要求,国外专家随之全部撤走,管好这个现代化企业的任务落在冀东人头上。

冀东水泥厂的投产仪式刚结束,国家建材部领导就把杜金弘等几个班子成员叫过去,收起剪彩时的笑容,语气凝重地说:“国家花了这么多钱,重点保这条生产线。你们考虑一下,如何把先进技术消化好,把先进设备消化好、使用好、维护好,把企业管理好,为中国水泥行业做出贡献。你们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水泥行业“老大”唐山启新水泥厂,还停留在干法中空窑状态,连半干法都没有达到。操作上还是“机旁人工经验”,一个设备就是一个岗位,多少人在那儿盯着机器。杜金弘说:“启新老师傅用色镜看温度、颜色,镜子把儿里出产量、出效益。可冀东这么大生产线见不到一个人,想都不敢想啊!1000多度大窑烧成,窑头怎么没人看火就烧好了?许多人不理解。”

工人素质同样让人担心。当时,冀东水泥厂1800多名干部职工,来自各行各业。还有一部分是因占地招进厂的农民。厂领导决定,掌握新技术先从职工素质抓起。

冀东水泥厂开始了全员大练兵,加强培训工人,技术人员昼夜消化技术。生产线有2400块仪表,他们一块一块对着图纸研究,反复对照,不弄明白了谁也不下班——“日本人走了,设备绝不能在咱中国人手里玩儿不转。”

1985年4月16日大雨倾盆。一道蓝光闪过,强大的雷电击坏了矿山传输系统插线板,8.4公里长的石灰石传送带“轰”地一下瘫痪了。赶紧联系买配件!日方答复:两块插线板90万日元,半年后交货。

这无疑是令人绝望的答复。停产半年,冀东损失4000多万元!然而,在大地震面前无所畏惧的唐山人,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一分一秒都不能等待!厂领导决定,一方面用手动继电器代替全自动,保证水泥窑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昼夜攻关。没有图纸和专用测试仪器,工程师刘国基带人用“土设备”测管脚电压,对比上万次数据。他们昼夜工作,超负荷运转,就是为了早日让设备正常运转起来。一个月后,机器又“轰轰”响起,自动传输带运转匆匆。刘国基疲倦的脸上终于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1992年,冀东水泥厂不仅全面掌握了引进装备,还着手对进口设备的先天不足进行“手术”。水泥窑煅烧、供煤、供料、冷却、收尘“五大系统”统统经过改造,改进三通道火嘴,解决入窑二次风温高、出窑熟料温度高等疑难问题,组织高标号水泥攻关……过去,水泥窑窑头燃烧器火焰不完整,造成窑内耐火砖寿命短。制造车间主任、后来成为冀东水泥集团董事长的张增光,带领技术人员冒着40多度高温,几十次、上百次到窑头观察火焰燃烧效果,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

日本生产线某些零部件易损,买一次就要花不少外汇。像输送系统关键配件空压机转子,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才能制造。冀东组成攻关小组,测量进口转子取得2400多个数据,得出材质、硬度、线型、间隙等指标,用特殊刀具加工,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冀东机械配件国产化率达到90%,耐热、耐磨件达到100%,每年光配件就节约资金500万元,净增效益千万元以上。

水泥窑运转率是业内孜孜以求的目标。对冀东这样的企业来说,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效400万元。冀东日产4000吨的熟料泥窑,设计年运转率85%,1987年达到设计水平。四年后,这个指标提高到89.11%,比日本小野田水泥厂在大连的合资企业高出2.11个百分点,比日本最先进的熊谷水泥厂高0.95个百分点。冀东人用80年代初的设备,创造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冀东投产第一年,生产水泥106万吨,达到设计能力的82%;第二年生产水泥120万吨,达到设计能力的97%;第三年生产水泥130万吨,达到设计能力的101%。

仅用5年收回3.9亿元投资,比国家计划提前13年!

1996年,冀东更是创下运转率94.97%的奇迹,引起世界同行震惊。大连日本小野田合资企业日方两位部长专程前来取经,当着冀东人的面,连连说:“冀东水泥厂不愧是中国建材行业的一枝花,我们服了!”

仅此一项,冀东一年多赚6000万元。

1987年至1991年,冀东水泥厂经济效益连续五年居全国建材行业第一。1995年8月被第50届国际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技术进步评价中心命名为“中国水泥生产大王”。

至此,冀东水泥厂被业内人士称为“三好”(技术消化好、企业管理好、经济效益好)企业。在第50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杜金弘被评为“中国经营管理大师”。

1992年,国务院批准冀东水泥厂扩建第二条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与第一条不同的是,这是国内第一条窑外分解日产4000吨国产化示范线,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十二条龙”项目之一。此举标志着中国水泥从此由设计到建设完全实现国产化,中国建材工业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就这样,冀东一跃成为中国建材行业的“龙头”。1996年7月26日,***总书记来冀东视察,正值冀东第二条生产线即将点火之际。18时25分,中央控制室监视器上显出熊熊窑火。在***专注的目光中,杜金弘当着***的面,按下了按钮,庄严宣布:“在江总书记视察我厂亲临点火现场的时刻,我厂第二条生产线大窑一次点火成功!”口中控室响起热烈的掌声,***也微笑着鼓掌祝贺。

了解到冀东人均利税创下10万元的业绩后,***高兴地说,这个企业太好了。

2005年6月22日,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盾石”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盾石”已经成为广大客户心中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而今,这家已经成为冀东集团公司的企业,已拥有30多家下属企业,总资产82亿元,水泥年产能2000万吨。集团公司是一个以水泥为主业,集水泥装备制造、水泥成套设计、机电设备安装、建筑筑炉、交通运输、散装水泥码头、塑料编织袋、针纺织品和化学建材、新型建材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水泥生产大王”等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排头兵”。

“三友”模式

冀东水泥厂投产四年后,碧波浩渺的渤海岸边又升起一颗工业新星。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制碱企业之一——唐山碱厂。

“七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两个大型纯碱厂。当时,河北唐山、江苏连云港、山东寿光三地都在争取上这个项目。后来,国家根据需要,决定三大碱厂一起上,由国家和所在省共同投资。

项目批下来,可资金却成了问题。一下子拿出几个亿,国家和省都有困难。“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保唐山碱厂建设!”这话从省领导嘴里出来,让唐山人心里热乎乎的。在省领导的特批下,尚未竣工的碱厂与省内外6家单位签订“先款后货”合同,用这种“集资”方法筹集到近1亿元。

施工单位克服工程量大、工期要求短、施工条件差等难题,1989年9月26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到1996年,纯碱年产量达到66万多吨,居全国纯碱行业第三位,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

唐山碱厂,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现代化企业。为了纪念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相互支持的友谊,产品商标起名为“三友”牌。

而今,唐山三友集团——这家大型国企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幺志义,因突出业绩成为新闻人物,并光荣地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他的另一段经历却鲜为人知:他是4200多名唐山地震孤儿中的一个。唐山大地震,使年仅17岁的幺志义失去双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幺志义参加了工作,28岁就当上了丰南色织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96年3月,当时国内唯一全套引进的化纤装置在唐山化纤厂投产。时任厂负责人的幺志义和大家一起跑资金,搞技术攻关,使这个投资5.8亿元的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幺志义出任三友集团领导后,纯碱生产由设计的年产6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85万吨,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三友集团先后投资50亿元,使30万吨烧碱、30万吨pvc、12万千瓦热电、化纤五线、200万吨纯碱扩建、15万吨氯化钙等项目建成投产。6万吨有机硅、曹妃甸物流码头等项目正抓紧推进。氯碱等7个项目被列为全省第二批重点产业支持项目。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三友集团以产品链为基础,围绕纯碱、化纤等主导产品,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在国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纯碱、化纤、氯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设施高效利用、资源充分共享、汽电联产自给、蒸汽梯级利用,各公司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受到了***委员长和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集团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化纤公司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

像幺志义这样在本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成为领导和技术骨干的孤儿,占唐山地震孤儿的47%。据了解,仅唐山机车车辆厂和开滦唐山矿,948名孤儿中,就有790多名获得过省、市、厂级表彰。地震孤儿刘双勇成为开滦最年轻的副矿长;地震孤儿刘志刚担任唐山陶瓷厂生产副厂长后,与厂长一起锐意改革,当月就扭亏为盈;唐钢车间主任、硕士研究生张洪波,多次主持技术攻关,事迹入选《中国当代科学家发明家大辞典》;工学博士朱立光,从北京科技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到自己的母校、位于唐山市的河北理工学院,担当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承担9项科研课题。如今已担任该院科研处处长。

唐山地震20周年时京津唐作为国家一级经济协作区,地震后国家从产业政策上对唐山给予倾斜,20年固定资产投入达644亿元,相继建设了陡河电厂、冀东水泥厂、唐山碱厂、京秦铁路、引滦入唐等一批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扬唐山之优势,为唐山发展增添了后劲。到地震第二个十年,这些重点项目已进入收获期,成为了唐山经济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