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寅时
赵晖:" 沈婕妤,皇上有令,让您寅时起来。"
赵统领粗犷的声音让沈繁秋一下子惊醒,看到天蒙蒙亮,心中一沉。
沈繁秋:" 所有的刑具…都要受吗……"
赵晖:" 皇上有令,一个不落。"
赵晖:" 且每日会派人清洗刑具。"
沈繁秋眼眶一红,忍着不让泪水落下来
沈繁秋:" 我知道了……"
赵晖:" 沈婕妤,皇上有令,命您换素衣。"
赵晖:" 还请您将衣袍换下,将首饰珠钗摘下。"
随后,赵统领招招手,几个侍卫拿来一件灰色的衣服,像极了寺庙里的。
沈繁秋木讷的接过衣服,褪下身上华丽的衣袍,披上素衣。
赵晖:" 沈婕妤,请您把此物恭敬的放于正殿之上。"
递给沈繁秋一个精致的盒子
沈繁秋:" (这又是什么…)"
打开一愣,里面雕刻着精致的送子观音。
赵晖:" 皇上有令,让您每日跪拜观音。"
沈繁秋:" 为何是…送子观音…"
赵晖:" 沈婕妤,请您莫要多问。"
随后又递给沈繁秋一个很厚的垫子,让她跪在上面
赵晖:" 垫子是皇上所赐,便于您跪拜。"
沈繁秋:" (这么厚……)"
跪上去很舒服,膝盖没有一点痛感
沈繁秋:" 那…刑罚什么时候受…"
赵晖:" 沈婕妤,您便跪着,我们这边不耽误。"
说罢,几个侍卫搬来一块大猪肉,还是生的,拿起长杖就开始打,声音回荡在殿内。
沈繁秋:" 为什么是打猪肉……"
赵晖:" 皇上说了,打猪跟打您没区别。"
沈繁秋:" ………(李渊…)"
…
…
金銮殿
赵尚书:" 皇上,不知昨日臣等呈的折子,您为何没有批下来?"
李渊:" ………"
冯尚书:" 臣启奏,摄政王此事,还请皇上早些下令。"
袁阳:" 皇上,摄政王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
李渊:" 朕决定将摄政王活捉回来,待他交出三旸图和西夜国令,此事便算了。"
王贵:" (皇上怎么会偏向傅仪…)"
陈太傅:" 臣觉得皇上所言有理。"
赵尚书:" 陈太傅,如今西夜国七十万兵力和三旸图都在摄政王手中,若他有异心,后悔都来不及!"
陈太傅:" 可是……"
冯尚书:" 皇上!还请皇上下令!"
“请皇上下令!”
不少大臣都跟着附议,李渊犹豫不决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宁静。
徐尚书:" 诸位。"
徐尚书:" 我方才想着,若摄政王此时在金銮殿,你们可敢如此启奏?"
冯尚书:" 徐尚书,你这是何意?"
徐尚书:" 赵尚书一进金銮殿就启奏摄政王之事,一口一个臣等,敢情皇上手里的折子,您都未卜先知了。"
赵尚书:" 你!……"
徐尚书:" 诸位揣度圣意的功夫如此厉害,老朽都自愧不如。"
赵尚书:" 徐尚书,您与摄政王有联系,您的话怎能作数?"
徐尚书:" 他摄政王姓傅,我姓徐,有何联系?难不成赵尚书觉得老朽会在谋逆之事上偏向一个外姓的毛头小子?"
赵尚书:" ………"
陈太傅:" 臣附议,徐尚书所言有理。"
袁阳:" 臣也附议。"
徐尚书:" 皇上,那便将摄政王活着带回长安,问清缘由再处置。"
李渊:" 徐尚书所言有理,此事就这么定了,不必再呈折子。"
徐尚书给李渊搭了个台阶,李渊自然顺着下了。
李渊:" 下朝。"
李渊快步离开,大臣们也只能不欢而散
…
金銮殿外
赵尚书:" 徐尚书如此偏向摄政王,若他谋逆之事确凿,恐怕令爱也难逃一劫。"
徐尚书:" 八字没一撇的事,赵尚书,话可别说太早。"
冯尚书:" 徐尚书,今日你实在不该带头袒护摄政王。"
陈太傅:" 冯尚书,好像是皇上先带的头吧。"
陈太傅:" 此话,您可说不得。"
冯尚书:" ………"
赵尚书:" 徐尚书,您可别后悔今日决定。"
徐尚书:" 赵尚书,那张德春还在大理寺待着呢,老朽奉劝你们几个,别给旁人当刀子使,不然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冯尚书:" 你……"
徐尚书:" 况且老朽那贤婿的手段,诸位也应当知晓,待他回长安,老朽可不保证他不记仇。"
赵尚书:" 徐尚书,您的话也别说太早。"
赵尚书:" 说不准,摄政王回不来呢。"
徐尚书:" 若他回不来,老朽的徐家军,就该见见血了。"
徐尚书拂袖,潇洒而去。
赵尚书:" 徐长忠!!你想为了傅仪跟天下人作对吗?!"
袁阳:" 赵尚书啊,您这几日喝茶,可得当心点儿。"
袁阳:" 印堂发黑,不妙…不妙啊…"
赵尚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