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秦可卿的身世 秦可卿的出身

秦可卿的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还高于贾府。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五回,秦可卿正式出场,带贾宝玉去午睡。她先带他到贾珍和尤氏的正房,这是正确的,因为贾宝玉是和贾珍、尤氏一辈的,所以要先到正房去。正房挂了一幅《燃藜图》。《燃藜图》是一幅劝人好好读书做学问的画,贾宝玉一看就不喜欢,说不能在这儿,于是秦可卿就把贾宝玉带到她自己的卧室。这当然相当出格了,因为贾宝玉是她的叔叔,侄儿媳妇把叔叔带到自己的卧室去午睡,这实在是有悖封建礼教。所以书里面写了,有一个嬷嬷说了,说怎么这样安排啊?但是秦可卿气派很大,满不在乎,说,他能多大,就讲究这个了?就把贾宝玉带到了她的卧室。

于是,就有了一段非常奇特的文字,就是对秦可卿卧室的描写。卧室里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妃喝醉酒以后,像海棠花一样美丽的情景,贾宝玉喜欢。唐伯虎是明代的著名画家,这段描写说明秦可卿藏有唐伯虎的一幅大画。这倒也还算不了什么。秦可卿的卧室里面还有一副秦太虚的对联。秦太虚是宋朝人,对联很符合贾宝玉的审美趣味,写的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贾宝玉说这里好,我就在这儿午睡。然后他环顾这个卧室,不得了!哪里是仅仅有唐伯虎的画和秦太虚的对联啊。是什么样的陈设呢?“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好夸张啊!是不是?“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里说的木瓜应该不是真正的木瓜,而是一个用玉石仿制的木瓜,是很贵重的东西。“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些是什么东西啊?以前的红学界对这一段描写的解释基本都定这么一个调子,说这是夸张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秦可卿的生活很奢靡,而且她本人很淫荡。这个解释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它不能让我这样一个《红楼梦》爱好者完全信服。

你说这些描写表现她生活奢靡,当然说得通;但说它完全是为了暗示秦可卿很淫荡,不太说得通。武则天、赵飞燕、安禄山、杨太真,你说他们都带有某种淫荡性,作为淫荡的符码出现,这个我认同,但是寿昌公主和同昌公主的故事里面没有什么淫荡的内容。这个寿昌公主应该是寿阳公主,历史上这个人,我不细说。其实关于她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件事,有一天她在含章殿下的卧榻上休息,风吹落了一朵梅花,掉在她两眉之间稍上一点的额头这个地方,拂之不去,在她额头上定格了。她开始很烦恼,但别人一看,都赞叹道,怎么那么漂亮啊!于是宫里面就竞相模仿,纷纷用化妆品来画梅花,在当时就形成了一种著名的梅花妆。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淫荡。还有同昌公主的故事也不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自己亲手用珍珠串了一个帐幔,就是一个联珠帐,当然很华贵,但是谈不到淫荡。而且请大家特别注意,武则天当过女皇帝,赵飞燕是一个爱妃,杨太真也是一个爱妃,安禄山是后来篡权,一度当过皇帝的人。作者不仅写到了皇帝,还写到两个公主,这些夸张的暗示性的符码究竟在隐喻什么?我想,它绝不仅仅是隐喻秦可卿生活很奢靡,或者是说秦可卿很淫荡。它实际上应该是在影射,秦可卿的血统高贵到是帝王家的公主的地步。你看,这些全是帝王家的符码,而且还两次出现了公主的符码,对不对?它用这样的手法暗示秦可卿真实的血统。

有人又要说了,人家是小说,是艺术创作,使用一种夸张的方式,你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但是我们读《红楼梦》要通盘考虑,曹雪芹多次写到贾府里面的室内装饰,都是非常写实的。比如,他写荣国府的正房,写到了皇帝赐的金匾,还写到了一副錾银的对联,很写实。他没有把前代帝王的东西搬到那儿去摆着,说是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的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摆的是金蜼彝,是一种很贵重的东西,应该是青铜制品,另一边是玻璃□,在那个时代玻璃也是一种很贵重的东西;地下是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他写荣国府的正房,非常写实,的确有一些夸张,但是适度。而且,请注意,他写林黛玉进了荣国府东廊三间小正房里,那是贾政和王夫人日常活动的空间,特别写道,靠东壁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西边呢,也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挨炕呢,是一溜三张椅子,上头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他不厌其烦地连用了三次“半旧”这个形容词,不但不去夸张,而且写实到如此“忠诚老实”的地步。可见,写实是他对场景描绘的一个基本原则。

通读八十回,除了第五回那样写秦可卿的卧室,其他室内场景都是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比如,他写潇湘馆,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两宴大观园,到了潇湘馆,就看到潇湘馆林黛玉这个屋子,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了满满的书,很写实。他不使用什么夸张的手法。又比如说到了探春住的秋爽斋——探春是小说里面一个才女,非常有才能。有的读者粗心,觉得探春写诗写不过林黛玉,写不过薛宝钗,写不过史湘云,就觉得她好像比较平庸。一般读者记得惜春会画画,而探春是一个书法家,她有特殊才能,她书法好。秋爽斋里面什么摆设呢?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这就是用来挥墨的;案上叠放着各种名人法帖,她揣摩各种前代名人的书法作品;而且桌上有数十方宝砚——不是一两块砚台,这说明:一是她收集砚台,一是她书法的创作量非常之大;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这也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绝不是极度夸张,是基本上都可以复原的一种景象。她真是一个书法家。如果细心,还会注意到,元春省亲之后,因为姊妹们根据她的命令都有所题咏,最后她觉得,为志一时盛事,需要做一个总的记录,便指定探春来誊抄这些诗歌。为什么指定她?就是因为探春是个书法家。

可见《红楼梦》从头到尾,以写室内陈设而言,一律采取写实的办法,几乎没有例外——唯一一处例外,就是写秦可卿的卧室陈设,极度夸张,无法复原。怎么复原呢?哪儿找这些东西去啊?这就说明曹雪芹有他的苦心,他写别的那些陈设也许无非是烘托气氛,展示一下人物的性格而已;写秦可卿的卧室陈设,就是故意要让读者大吃一惊。他的目的,就是暗示我们,秦可卿的血统实际上高于贾府,乃帝王家的血肉——是公主级的人物!

当然,曹雪芹的这番苦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人领悟出来的,脂砚斋早期批语说,这是“设譬调侃耳”,又说“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脂砚斋刚开始有可能还不清楚曹雪芹的深意,早期她是边读边批,批前头的时候,还没看到后头,就凭直觉发议论。比如她曾认为小红是“奸邪婢”,读到后面的文字,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了,才明白原来曹雪芹是要写一个复杂的角色。小红前面的一些作为似乎“奸邪”,但其实在曹雪芹的总体构思里,她最后会与贾芸一起,冒险去救助落难的贾宝玉,是一个有见识、有胆略、敢作敢为的青年女性。脂砚斋弄明白后就对自己前面的批评做了纠正。对秦可卿也是一样,开头她可能确实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那样描写她的卧室,后来,读到第十三回,她不仅弄明白了,而且出于对人物原型的同情,更为了避免文字狱,还建议曹雪芹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好几“叶”文字。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不服气,说你光是举卧室描写这一个证据,不足以说明秦可卿的真实出身高于贾府。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睡了,入睡后就做了一个梦,梦中觉得秦可卿在前面,好像导游一样,领他去了一个地方。什么地方呢?“太虚幻境”,是一个仙境。不是别人,而是秦可卿把他引入仙境。这当然也还无所谓,因为是秦可卿安排他入睡的。然后在仙境里面,他认识了一个仙姑,就是警幻仙姑。警幻仙姑不但是仙界的人物,而且和宁国府、荣国府还有很深的关系;不是和现在活着的这些人有关系,是和两府的老祖宗有关系。警幻仙姑后来就说了一段话,说“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绛珠”就是绛珠仙子,就是林黛玉。

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方面写实,一方面确实又非常艺术,富于艺术想象。关于这一点在这儿不细展开。大意是说,林黛玉是天界的一株仙草,是“绛珠仙子”,警幻仙姑本来是要去荣国府接“绛珠仙子”,“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宁国公、荣国公就遇见她了,当然是阴灵。两人就跟她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因此就苦苦哀求警幻仙子,求她引领贾宝玉走上正途。

所以你看,这个警幻仙姑身份很高,高于宁、荣二公,二公是要苦苦求她的。这个梦境写来写去写到最后,我们就发现,闹半天,秦可卿是警幻仙姑的妹妹。警幻仙姑怎么引领贾宝玉走正路呢?我先让你把声色之娱享受够了,让你懂得这些也无非如此而已,希望你享受够了以后就能幡然悔悟,觉得还是去谋取仕途经济算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让贾宝玉享受性爱,就把自己的妹妹秦可卿介绍给了他。所以秦可卿既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又是贾宝玉的性启蒙者。她的这种身份难道不是高于贾府吗?如果是一个养生堂抱来的弃婴,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养大的女子,她怎么能够出任这种角色呢?不可能的。但是《红楼梦》就是这么来写的。这又是一个证据,证明秦可卿身份非同小可。

现在要探讨的是,她的出身是不是高于贾府。我们来看一看有关她的判词,以及唱到她的曲子是怎么写的。贾宝玉翻看册页的时候就看到,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最后一页上,画着高楼大厦,高楼里面有一个美人悬梁自尽,有四句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四句以后会多次谈到,现在我们只说第一句,就是“情天情海幻情身”。秦可卿的背景是天和海,曹雪芹在为交代她的出身打补丁的时候,为她的养父取了一个名字,叫秦业,她是情天、情海幻化出来的一个身子,来历非同小可。画一个美人在高楼上悬梁自尽,这个楼叫什么名字?秦可卿死后,贾珍给她大办丧事,除了在府里大厅上安排一百单八个和尚给她念经,还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让九十九个道士给她打醮。这个醮的名字是什么呢?是“解冤洗业醮”,要连续搞七七四十九天。这都不能说是暗示了,是明点。秦可卿上吊的那座高楼就是天香楼。古本《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回目原本就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根本不通嘛。龙禁尉是皇帝的卫兵,女的根本不能有那么个封号,何况书里写得很清楚,是贾蓉花钱买了个龙禁尉的封号,怎么能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呢?

“天香楼”这个楼名有怎样的含义?有两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句子。月亮里面,依照中国人的想象,有嫦娥,有一棵桂花树,有吴刚,还有一只兔子在那儿捣灵药。桂子,就是桂花结成米粒状的东西,“桂子月中落”,当真是国色天香了。“情天情海幻情深”,这是什么出身?天香楼是什么象征?就是来自月亮里面,芬芳从云层飘向人间,可见秦可卿出身非同小可,是高于贾府的。

如果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服你的话,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新看一下第七回。第七回常被很多读者忽略。这一回前面写的是送宫花。怎么回事呢?薛姨妈和王夫人在一起聊天,周瑞家的去了。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一个陪房。陪房,就是随女主人出嫁,作为一种活的嫁妆,跟随女主人来到婚后的府第里的仆人。这仆人已经是一家子人了,男仆如果叫周瑞,他媳妇就叫周瑞家的。《红楼梦》里有不少这样的角色,如林之孝家的、王善保家的等等。这个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很得用的一个管事的女仆。周瑞家的到了薛姨妈面前,薛姨妈就忽然想起一个事来。薛姨妈她们家是干什么的呢?是给宫里当采买、采办的。所以宫里面用什么东西,会先过他们家的手;她在往宫里送的同时,会留下一部分,自己享用或者转赠他人。薛姨妈就让丫头香菱取出了一匣子十二枝宫制的纱堆的插花。然后交代,说这十二枝花,周姐姐你给我送一下,给每位小姐两枝,给林黛玉两枝,这就八枝了,剩下四枝,就给凤丫头吧。

送宫花这一回,有一种古本里面有回前诗,一共四句,非常有意思:“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这不是脂砚斋批语,是回前诗,是正文的一部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没有最后定稿的小说,所以它的回前诗是不全的,有的回已经写好了,有的回还缺。这一回的回前诗大意是说,这十二枝宫花是宫里面的最新式样,不知道谁是真正爱惜这些宫花的人。最后会有一个人和这宫花相逢、邂逅,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家住江南本姓秦。说得非常清楚。关于“家住江南”,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姓秦的如何跟宫花喜相逢。

还来看第七回的有关描写。当时还没有大观园,姑娘们,包括李纨,都集中住在王夫人正房后面的抱厦里。周瑞家的就拿着宫花去了,先见到了迎春和探春,姐俩儿正在下棋,见到宫花以后很客气,收了,道谢,然后继续下棋。她们算是惜花人吗?也有读者跟我争论过,她们也算惜花人,她们没拒绝接受这花啊,她们怎么不惜花啊?好,就算她们也是惜花人,她们和这宫花不是相逢的关系,这是很明显的。

然后周瑞家的拿着剩下的花,又见到了惜春。惜春在干什么呢?惜春正和到府里面来的尼姑智能玩儿呢。智能的师傅其实是为了到贾府来支领月银,贾府按月给她们尼姑庵月例银子。师傅去办事,她没事,她跟惜春特别合得来,俩人一块儿玩儿。惜春见了这花是什么态度呢?应该说很不严肃。这是长辈送给你的花,而且这本来是往宫里面送的,来送给你了,但是惜春很不严肃。她说,哎呀,我将来要跟智能一样,也剃了头当尼姑,我还怎么戴这个花啊?

然后周瑞家的就去找林黛玉,要送花给林黛玉。但是在这之前,她先去了王熙凤那儿。这一回的回目,我记得叫作“送宫花贾琏戏熙凤”。贾琏跟王熙凤的夫妻生活写得很有趣,当然写得很含蓄,脂砚斋说那写法是“柳藏鹦鹉语方知”。他们白昼宣淫,大白天地行房事。所以周瑞家的去了以后,发现院子里鸦雀无声。她蹑手蹑脚走到旁边房子里,看见大姐儿在睡午觉,周瑞家的就说先等一等,接着她听见了贾琏的笑声,然后就看到平儿出来,让丰儿舀大盆的水进去,这是为行房事服务。就在这个情况下,她趁便就把宫花送给了王熙凤。要说王熙凤对宫花完全不爱惜,好像也确实过分,但是她也不是非常稀罕。本来薛姨妈是让她留下四枝,但她只留下两枝,让平儿对周瑞家的说,把这两枝给东府的蓉大奶奶送去。

后来周瑞家的就拿着剩下的两枝花去了林黛玉那儿。林黛玉小性子,就问,这个花是单给我的,还是别人也有啊?周瑞家的说都有。林黛玉一看就剩两枝了,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一听就不敢作声了,因为林黛玉身份不得了,她是贾母最钟爱的外孙女儿,贾母把她留在身边;她跟那几个小姐不住在一块儿,而是和贾宝玉跟贾母共同住在贾母的院子里。这样算来算去的话,这个宫花谁是惜花人?显然前面讲到的这些女性即使勉强算惜花的话,也都不是非常爱惜,而且特别是“相逢若问名何氏”,这有姓林的,有姓贾的,有姓王的,但作者在回前诗里面交代得很明白,惜花人是姓秦的。姓秦的是谁?这两枝宫花最后送到了秦可卿手里,就是秦可卿。她和宫花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一种相逢的关系,说明原来她的家族经常使用这种东西,现在她和这宫花喜相逢了。这样的情节也是在暗示,秦可卿的真实出身高于贾府,她来自宫中。我想,回前诗的最后一句,应该没有办法做别的解释。

但是秦可卿忽然得了病,而且她自己说了,“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到了第十三回,她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秦可卿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就是给王熙凤托梦,这是小说里面一个极重要的情节,也是引起脂砚斋高度重视,导致脂砚斋建议曹雪芹删去已经写好的第十三回当中的“四五叶”文字的关键。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导致曹雪芹在删去了第十三回的“四五叶”文字以后,又到第八回末尾打了一个补丁的起因。

秦可卿向王熙凤托梦这段情节,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她这个托梦非同小可,内容很丰富。首先是理论指导,完全是居高临下。哪里是什么养生堂抱来的弃婴?哪里是宦囊羞涩,没见过大世面的小官吏家养大的女儿?她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她告诉王熙凤,我死以后,你们贾府应该怎么办。你说,她多厉害!

然后她就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案。她都想好了,托付给王熙凤。她辈分比王熙凤低,但是口气极大。她提供的方案大意是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垮掉,赶紧在祖坟旁边多置一些地,族中人轮流来管理地租。地租用来干吗呢?一是把宗族的祠堂设在那儿,这样就可以世代香火不绝。另外,可以把家塾设在那儿,这样以后不管怎么样,家里的这些子弟还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谋求发展。她提出了这样一个具体的实践方案。如果不是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出身于一个非常高贵的家族的女性,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的。如果是一个养生堂抱来的弃婴,如果从小在秦业家里长大,她哪儿来的社会政治经验?这就说明秦可卿的出身是高于贾府的。

她不但提供理论指导,提供实践方案,而且还能够预言祸福!这真是很符合警幻仙姑的妹妹这个身份。她知道贾家在她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首先她预言了一件好事,她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指的是什么?在第十六回,我们就知道了,就是贾元春晋封为皇妃。后来就有了“皇妃省亲”的故事。她预言,贾元春的地位会有所提升。

但是她也很坦率地向王熙凤预言了贾家的祸事。她最后说了两句话,真是惊心动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大意就是说,在三个春天过去之后,所有的府里面的这些美好的事物,特别是这些女性就都会悲惨地陨落,贾府的人们就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各人自己找出路去。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预言。如果秦可卿的出身非常寒微,不可能说出这些话来,所以只能解释为,她是一个出身高于贾府的人。

秦可卿死后丧事的一些细节更能够印证我的判断。比如说,她的棺木,用的是薛蟠家里存下来的木料。这个木料当时还没有做成棺木,乃是潢海铁网山上出产的一种樯木。这木料原来是谁订的?义忠亲王老千岁。“义忠亲王”这个符码倒还罢了,当然级别很高,他还是“老千岁”。什么叫“千岁”?我认为,千岁在这里就是指太子。

有人说千岁是一个很宽泛的称谓,在戏曲舞台上,比如梅兰芳演的《贵妃醉酒》,戏里面的高力士、裴力士就称杨贵妃千岁;在明朝,皇帝把每一个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到各自属地上去享福,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千岁;后来擅权的大太监魏忠贤,更让人称他为九千岁,因此,千岁并不一定就是那个继承皇位的人。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红楼梦》,我的立论前提是,《红楼梦》实际上写的是清代康、雍、乾三朝发生的事情。清朝跟明朝很不一样,清朝皇帝对其儿子的分封,从来都不是均等的。比如康熙分封诸皇子,那时候叫他们阿哥,就不是一律都封王,有的只封为贝子,有的只封为贝勒,有的,像十三阿哥胤祥,都成年了,比他岁数小的十四阿哥都封爵位了,他还没被册封,他是直到雍正皇帝即位,才被封为亲王的。明朝皇帝的儿子受封后,去封地居住为王;清朝皇子分封后,都留在京城里,极个别的让其住在城外,但也不是封到外省为王。在清朝的政治生活里,本来并没有“千岁”这样一种称呼,但是康熙一朝曾经册立过太子,因此,曹雪芹笔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暗喻康熙立的太子胤礽。很不幸的是,这个太子被两立两废,最终也没能当成皇帝。康熙死了以后,继承皇位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雍正皇帝。

对这个人物,曹雪芹使用的语言非常精到,叫作“坏了事”。为什么这个人后来没把这棺木拿去做棺材呢?这个人后来“坏了事”。“坏了事”这个词语既含混又清晰。含混在哪里呢?如果不懂清朝政治的话,就会糊里糊涂地觉得,是不是死掉了?不是。为什么又说它很清晰呢?如果死了,就说死了,不就结了吗?但是它又很准确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他没说这个人死了,并不是他死了没用棺木。那个时代,人还在,也是可以先制成棺材,存放着备用的,但这位义忠亲王无论是死是活,都不能拿它做棺材了。为什么?因为他“坏了事”。他没用,别人也都不敢轻易取用。总而言之,樯木是这样的人物才能用的。所以当时薛蟠一说,家里还存有这样一个东西,贾珍立刻就要用,贾政还劝了一句。贾政在政治上比较清醒,觉得这个不好乱用,说恐非常人可享。但是贾珍一意孤行,很快就把樯木拿来了,然后就做棺材了。这样秦可卿死后,就理直气壮地,甚至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地睡进了本来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留的珍贵木料——樯木制成的棺材里面。你说,秦可卿应该是什么样的出身?

我已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如果还是不能说服你的话,我们还可以往下讨论。比如说,她的丧事当中还有一些细节。她是宁国府的一个重孙媳妇,贾蓉连爵位都没有,只是一个黉门生,临时捐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也很低,叫“龙禁尉”,就是皇宫里面的卫兵——当然这对平民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头衔了,但是和真正的贵族府第里面的那些头衔相比的话,微不足道。这么一个人死了,何至于惊动皇帝,惊动皇宫呢?书里面写得很怪,忽然就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亲来上祭。大家知道,曹雪芹给一个人物取名字,往往都是随手谐音,有所寓意。很多红学家指出,戴权谐音就是“大权”。大明宫掌权的太监,原本已经履行过对秦可卿死去的礼仪了,但这一天,他还要乘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他能来吗?而且还乘了大轿打伞鸣锣。打伞倒也罢了,一路鸣锣而来,这是什么气派?如果是贾敬死了他来,好像还不太稀奇;贾珍死了他来,也不算太稀奇,贾珍毕竟有爵位,是三品威烈将军。可现在甚至不是贾蓉死了,只是贾蓉的媳妇死了,不过是贾府的一个重孙媳妇。可是大明宫掌宫的大太监戴权要亲来上祭,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是因为秦可卿的出身特别高贵,是不可能如此的。

说到这儿,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或者说,这个人物的原型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请保留一点耐心,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我将进一步探究,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什么,她的原型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