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半回叫“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贾母和一众女眷打牙牌,由鸳鸯报出她们手中凑出的牙牌牌名。这一段情节有的读者不太喜欢,说我又不会打牙牌,曹雪芹写这些干什么?其实,这段文字很重要。
首先由贾母摸牌。她先是亮明一张牌,鸳鸯让贾母说一句韵语——她们的玩法就是你亮出牌以后,鸳鸯报牌名,你跟上去说一句押韵的话,于是贾母就说了一句“头上有青天”。贾母为什么说这句话?就是因为雍正突然死亡、乾隆即位。乾隆是一个大政治家,他吸取他祖父和父亲的经验教训,觉得这两朝留下的政治伤痕太深了,首先是皇族内斗形成的伤痕太深,所以他就实行了一个叫“亲亲睦族”的政策。“亲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意思就是,凡我皇族,大家都要团结起来,过去的恩怨,咱们一笔勾销,团结起来共同支撑我们大清朝的政治生活。而且他身体力行,雍正治过罪的那些皇族成员,圈禁的,就释放出来;如果死掉了,就善待他们的儿孙,又恢复一些爵位给他们的后代。他做了很多这种事情。对于受皇族内部斗争、权力更迭牵连的官员,只要不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都予以赦免。所以在乾隆元年的时候,曹家就碰到了一个“头上有青天”的情况,贾母对当时的那个皇帝是满意的。
当然,《红楼梦》里写的皇帝是个模糊的形象,皇帝上头还有个太上皇。其实在曹雪芹去世前,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一直都没出现过太上皇;清朝出现太上皇,是在曹雪芹去世很久以后,乾隆实行所谓“内禅”,把皇位给了嘉庆,自己当了太上皇。曹雪芹不可能,也没必要,去预见或假设这种情况。这就说明,曹雪芹写书,虽然从生活真实出发,但又是有艺术虚构的;他不想把书里的故事背景一语道破,又处处照顾到真实的社会背景,于是就使用了许多巧妙的办法,说当今皇帝上面还有太上皇,我觉得他那是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合并在一起写。太上皇有隐喻康熙的意思,而书里元妃省亲以后的皇帝,所谓“当今”,则是指乾隆,至于雍正,他体现得格外含混。贾母用“头上有青天”颂圣,所称颂的就是乾隆,乾隆的怀柔政策给曹家带来了新的生机;贾母的原型李氏是真心实意地感恩戴德,化为书中的角色贾母,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说到这儿,我觉得还要把辈分问题给大家再捋一遍,大家就更清楚了。清朝这三个皇帝里,康熙对应的是曹寅这一辈,投射到《红楼梦》里就是贾母这一辈;雍正这一辈的,就应该是曹寅的儿子,曹颙死了,过继来曹□,投射到《红楼梦》里就是贾赦、贾政、贾敬这些人,他们是一辈的;然后就是乾隆,与乾隆相对应的曹家的同辈人,就应该是曹雪芹这一辈,投射到《红楼梦》里,就是那些玉字辈的人,贾珍、贾琏、贾宝玉等。
贾母说“头上有青天”,就是因为在乾隆这一朝,曹家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这是有档案可查的。当时曹□的那些所谓欠款、欠银就一风吹了,曹□又重新回到内务府,投射到《红楼梦》里就是贾政这样的人,又当上官了,虽然这个官不是很大,但是也还过得去,当了一个员外郎。所以贾母说“头上有青天”,其实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曹家来说,或者从《红楼梦》中的贾家来说,他们对皇帝是很感激的,是愿意效忠的。这是实事求是的反映、描写。
之后几张牌,贾母说的韵语也都很有意思。比如她说“六桥梅花香彻骨”,实际上也是讲,我们曹家,在小说里面当然就是讲的四大家族了——首先是史家和贾家,终于熬过了那个最困难的严冬。而且她继续颂圣,叫“一轮红日出云霄”,贾母对这个小说里面的当今皇帝,实际上也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那个乾隆皇帝,是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感激之情的。可是,牌凑成一副以后,这个牌名并不好,这就是曹雪芹精心的艺术构思了。鸳鸯告诉贾母,说您这副牌——牙牌的打法是三张牌凑一副——说您这三张凑一副,“凑成便是个蓬头鬼”。没想到这么三张引出感恩颂圣的牌,凑成了以后竟不是什么好的名称,是一个“蓬头鬼”。贾母也很聪明,就说了一句,“这鬼抱住钟馗腿”。这是非常高妙的艺术构思,是曹雪芹把生活提升为艺术的能耐。大家知道,钟馗是专门打鬼的,可是这鬼没有被立即打掉,还抱住了钟馗的腿。贾母觉得钟馗会保护自己。就是说当时贾家的局面是既碰到了困难,又有人保护,但是这个保护又不一定能够进行到底。所以究竟是钟馗把鬼打了,还是鬼抱住钟馗腿,把钟馗拖了一个大马趴,还说不清楚呢。这很巧妙,所以他这些牌令不是随便写的,是很动脑筋的。这是贾母的令词。
等到史湘云摸牌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就出现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史湘云突然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这是什么意思?当时那样一个统治思想,是不能有日月双悬的,天无二日嘛!虽然不是另外一个太阳,但是一个月亮跟太阳平起平坐地悬在天上,这还得了?这本来是李白的一句诗,说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匆忙逃往四川,很狼狈,半道上三军哗变,他不得不把心爱的宰相杨国忠杀掉了。杀掉了宰相还不行,人家说宰相的妹妹还在你身边呢,他就只好劝杨贵妃——杨国忠的妹妹自尽。杨贵妃也没有办法,就只好自尽死掉了。而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宣布自己当皇帝了。他还没有退位,另一个皇帝又产生了。于是,李白当时有一句诗“双悬日月照乾坤”。史湘云引用这句诗就意味着在乾隆朝的时候,曹家的头上出现了日月双悬的情况,这个情况反映到书里面,曹雪芹就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通过史湘云,把它惊心动魄地宣示了出来。书里的贾家别看在那里吃喝玩乐,他们头顶上有两个司令部呢,他们究竟还能玩多久,取决于那两个司令部到头来谁吞下谁。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这时候怎么日月双悬?雍正死了,乾隆当皇帝了,怎么日月双悬?那个月亮是谁?“日”当然是乾隆了,“月”是谁啊?有没有月?有月啊!好大一个月亮!他是谁?
大家知道,太子胤礽曾经是康熙钟爱的儿子,康熙很早就为他完婚,后来他身边也有很多女人,生育能力也很强。康熙的第一个皇子是他十三岁生的,他超级早婚早育。太子生育也早,生了很多个儿子。太子的第一个儿子也夭折了,第二个儿子就等于是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弘皙。大家知道乾隆的名字叫弘历,他们是“弘”字辈的,是一辈人。弘皙年龄很大,因为康熙的最后一个儿子,比他前面的儿子的孙子还小,所以单从年龄上看有点混乱,但是从辈分上是一丝不乱的。这个弘皙年龄很大,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已经大约十五岁了,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人了。弘皙是在康熙跟前长大的,他的父亲第二次被废掉的时候,他已经十八岁了,而且已经结婚了,也生了儿子了,给康熙生了嫡传的重孙,叫永琛。嘉庆那辈都是“永”字辈。嘉庆当皇帝以后,才把自己名字里的“永”改成了“颙”。二废太子之后,当时朝野有什么反应呢?现在查康熙、雍正朝的文献,会发现很少这方面的记载,它们基本都被删除了。但是好在我们有一个邻国朝鲜,他们有相关记载。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上有以下记载:第一,在二废太子之后,虽然胤礽本人确实让康熙伤心了,觉得不能让他继承皇位了,但是胤礽的儿子弘皙是嫡长孙,康熙非常喜欢,因此康熙仍然在考虑要把皇位传给嫡系的,如果儿子不行,可能就传给孙子,而且这个孙子已经是一个文武全才的青年了。《李朝实录》还记载,康熙临死的时候有两条遗言,一条是说废太子这个人以后不能再让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要永远把他关起来,但是要“丰其衣食”;另外一条是说嫡长孙弘皙要立即封为亲王。《李朝实录》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即便跟历史事实有所出入,也仍然说明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弘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的父亲被废掉了,但是他仍然得到皇祖父的喜爱,他是清皇室真正的嫡传血脉。所以说,在乾隆朝的时候,乾隆万万没有想到,出现了一个强劲的政敌,就是他的堂兄弘皙。
乾隆年纪小,一废太子的时候,他还没出生;二废太子的时候,他还是个婴孩,还不懂事,所以最初他小看了这个堂兄弘皙。他万没想到,在他登基以后,弘皙很快膨胀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了他的一个强劲对手。如果乾隆是太阳的话,弘皙就被人们认为是月亮。这个情况从清朝的史料上可以得到很多印证。雍正当时也小看了弘皙,因为他坐上皇位之后面对的政敌太多了,俗话叫“按下葫芦起了瓢”,他忙不过来;而且康熙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善待弘皙;他父亲胤礽在雍正二年就死掉了,当时弘皙可能表面上也很谦恭老实,所以雍正就放了他一马。既然康熙说了封他为亲王,那就封吧,雍正就封了弘皙为理郡王,后来又封为理亲王。弘皙当然还是个敏感人物,所以不能让他在紫禁城里居住,或者给他一个大的王府,在北京城里居住,那都不大安全。那么把他安排到什么地方呢?安排到昌平的郑家庄。现在昌平还有一个地名叫郑各庄,应该就是那儿。雍正把弘皙安排在那儿,在那儿盖了一个很大的王府。有人说,能有多大啊?很大,这个是有确凿史料可查的。
其实康熙生前就开始做这件事了。当时主要是为了安置废太子。废太子一开始是被圈禁在紫禁城里的咸安宫。康熙觉得这早晚是个事,有这么一个人,被废掉的,在紫禁城里面住,不安全,但是他又是自己的骨肉——康熙这个人也有注重骨肉感情的一面,所以他就说,那就在郊区给他盖一个大的王府,便于把他看管起来;而且干脆盖在我每次木兰秋狝路过的地方,把我的行宫也跟他的王府盖在一起。康熙有这么一个设想,后来就予以落实。昌平的郑家庄建成的房屋情况是这样的,行宫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间,游廊九十六间;给胤礽盖的王府有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为了供应这个行宫和王府,在周围又盖了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等等,一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间。这是相当大的规模。这些建筑如今都很难寻觅了,但有人在昌平郑各庄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铜井,应该就是当年理亲王府的残存痕迹。雍正二年,废太子死后,雍正就把弘皙安排到了郑家庄居住。这对弘皙来说既有坏处又有好处,坏处就是还是有点遭贬斥意思,一般亲王府都应该在城里面,可是他却被发配到了北郊很远的地方;好处呢,就是不管你怎么看管,在这里还是要宽松一些,就可以另打主意了。弘皙果然另打主意了。
还是回到“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史湘云就点出来了,小说反映的时代,它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当时“日”就是乾隆皇帝,他已经继承了皇位,当了皇帝。但是他的一个堂兄,废太子的这个儿子弘皙,却在郑家庄也做着皇帝梦,而且还有很多很实际的谋取皇权的阴谋活动。曹家这种大家族对这种情况一定都门儿清。底层老百姓可能糊涂,曹家不糊涂,也不能糊涂,因为他们必须随时搞清楚政治形势,从积极的角度说是为了获取更多实际利益,从消极的角度说是为了避免遭受打击。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折射到小说里,就是贾母她们心里都明白,史湘云就说出来了:双悬日月照乾坤。
可能有的朋友还希望我提供更坚实的论据,怎么见得弘皙就要谋夺皇位啊?乾隆后来说的。乾隆怎么说呢?弘皙“擅敢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七司”。这些都是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机构。掌仪司就是掌管皇帝出行仪仗的,会计司是帮皇帝管国库的,另外还有五司,一共七司。郑家庄的房子很多,足够他设立自己的行政机构。弘皙就在那儿自己当起了皇帝。乾隆比他小,一开头没在意,没盯牢他,后来乾隆长大掌权了,又成为一个大政治家了,就明白了。现在的清朝史料里面,明明白白留下了乾隆这样的话,乾隆说弘皙“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乾隆这才意识到,他自己在血脉上甚至还敌不过弘皙。按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伦常排序,嫡庶之分,他是庶出的雍正的儿子,而弘皙呢,是康熙的嫡长孙。而且后来乾隆发现,最让他伤心的是,皇族里面很多人,包括他父亲善待过的那些贵族、那些亲信,都是这样想的。康熙的嫡子“坏了事”,死了,他嫡子还有没有嫡子啊?有,而且是康熙看着长大的,并没有“坏事”,康熙也没说他不好,甚至还常夸他,他又为康熙生下了嫡重孙,延续了正宗的皇家血脉。那么,他不就应该当皇帝吗?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所以乾隆后来就警惕起来。但是一开头他大意了,结果有一段时间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
在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宣示了《红楼梦》写作的政治背景是“日月双悬”,最后鹿死“月”手还是“日”手,至少到书中第四十回的时候,还尚未可定。所以史湘云接下来的韵语是“闲花落地听无声”。乾隆和弘皙在乾隆元年的时候还是暗斗,到乾隆四年才变成明争。所以这个时候暗地较劲,叫作“闲花落地听无声”。据史料记载,弘皙曾给乾隆送寿礼,礼物里有一件明黄色肩舆。明黄色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弘皙这样做就是一种挑衅,因为没有皇帝本人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以擅自制作这种颜色的用具。但弘皙他不但做了,还拿到乾隆眼前了,看你怎么办。这件事情不大,“闲花落地”,当时在朝廷里也没引起什么响动;“听无声”,但这其实是弘皙向乾隆发起的一次心理战。乾隆当时不动声色,只是说这肩舆不要,拿回去;但拿回去以后,弘皙就自己拿来用了。乾隆后来说起这件事还非常愤懑,但当时还是暗斗,没有撕破脸决一雌雄。
“日月双悬”的政治形势下,官僚阶层的状态比较复杂。史湘云又说了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意思是也有的人会依靠“日”这个力量,从而得势。但是紧接着,史湘云又说“御园却被鸟衔出”。这句话很妙。御园,就是紫禁城的御花园。那么大一个大花园,你可要小心,你防这个防那个,一只鸟就可能把你衔走啊。当然,这句话一般可以理解为鸟儿飞进御园里,衔出了里面樱桃树上的樱桃。书里写史湘云的那副牌,凑成以后是“樱桃九熟”,牌相是三张牌九个红点,满堂红。鸳鸯报出“樱桃九熟”的牌名后,史湘云接着就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意味着御园里所有的樱桃,所有的精华,实际上也就是御园的全部价值,都会被外来力量夺走。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潜在的夺权力量正在虎视眈眈,别看表面上“闲花落地听无声”。所以史湘云的这个牙牌令也预告了很多东西。
在这一回里,除了贾母和史湘云的牙牌令大有深意,像薛姨妈说“梅花朵朵风前舞”,薛宝钗说“处处风波处处愁”,林黛玉说“双瞻玉座引朝仪”等,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在里面。
当然曹雪芹从来都不会是写一笔就单纯地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他总是一笔多用。后来有一个叫戚蓼生的人,给前八十回本的一种古本《红楼梦》作序,就概括曹雪芹的艺术手法叫作“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意思就是说一个嗓子能唱出两首歌来,一只手能写出两封信来,他是在形容曹雪芹文笔的高妙,又叫作“一击两鸣,一石三鸟”。他写“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向读者揭示了小说里的贾家所面临的那种复杂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政治形势;后来又通过林黛玉说了几句牙牌令,结果把《牡丹亭》《西厢记》里面的词说出来了,被薛宝钗逮到了小辫子,这一段描写也是为后面的情节,为钗黛之间的矛盾冲突做铺垫的;同时又让刘姥姥说了一些很滑稽的话,特别最后一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结果贾府所有的太太小姐们都笑作一团,显示出文化差异引起的情绪震荡。所以曹雪芹确实很厉害,“一石三鸟”。
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我们就知道,在《红楼梦》里面,实际上月亮是有特殊的寓意的,就是喻废太子和他的儿子;更具体地说,是弘皙的一个代号,是隐藏在《红楼梦》文本后面的,构成曹雪芹写作的重大政治背景的一个人物的代号。
月喻太子,例子太多了,不仅仅是“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再细解释一下,我说月喻太子,完整的意思是,《红楼梦》里许多地方出现的关于月亮的文字,都是在明喻、暗喻或借喻义忠亲王老千岁及其残余势力。就其生活原型而言,不仅包括胤礽,也包括弘皙,“太子”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还有哪些月喻太子的例子。翻开《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就出场了。这个贾雨村在第一回里面就有口号一绝,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来,说《红楼梦》“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结”。因为她看过曹雪芹写的完整的《红楼梦》的书稿,第一回就是写中秋节,然后就有一首诗出现了,就是贾雨村的口号一绝,就是说月亮的。她告诉我们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也会有一首诗,也是中秋诗,最后来收尾,来了结《红楼梦》。贾雨村的口号一绝说什么呢?“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后两句这个场景太夸张了,这不就是皇帝出来了吗?表面是写中秋的月景,实际上这里面隐伏着一种政治情势,就是在“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情况下,月亮已经非常膨胀了。这首诗这样解释你可能觉得还是有点牵强。好,咱们再来几首。
第四十八回,甄士隐的女儿香菱要学着作诗。香菱前后写了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好。第一首,林黛玉看了觉得简直是门外汉,不行。但是在这首诗里面就有一句“月挂中天夜色寒”,就是当时月亮的情形不是很妙,虽然挂在中天了,但是夜色还寒,离月亮真正得势还有一段距离。第二首,薛宝钗说你这个不符合题目了,题目让你写月,结果你写月色了。这一首里面也有一句值得玩味,叫作“余容犹可隔帘看”。当时弘皙被安排到了昌平郑家庄,开头他本是被雍正安排去的,雍正死后,乾隆后来也有所觉察了。弘皙虽然被边缘化了,可是很多贵族还是知道他是有势力的,特别是心里都觉得他是康熙的嫡长孙,所以虽然只剩下“余容”,但是“犹可隔帘看”,他还存在。到第三首,所有的人都觉得好,林黛玉、薛宝钗、李纨都说这首写得好,说明香菱终于修炼成一个诗人了。这一首被认为最好的诗里面有一句,就更惊心动魄,叫作“精华欲掩料应难”。就是说月亮的精华即便想掩盖也很难了。有人说,这么解释香菱的诗是不是太牵强了?对此我个人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就是那么回事。
还有例子。第七十六回,又过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里面有很多句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因为是中秋节作诗,几乎都跟月亮有关。比如“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这两句还好,“宝婺情孤洁”,宝婺,指的也是天上的星辰,它的处境是孤独的,但是它很高洁,实际上也是在指月亮;“银蟾气吐吞”,月亮是银色的,里面有蟾在那儿吐气。“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月亮里面不是有一只兔子在捣药吗?她们两个就联诗说,人在这个时候一看月亮就想往广寒宫奔去。有人可能会说,“人向广寒奔”的“人”就是说的“嫦娥”,因此这里面也许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些深意。是的,这四句虽然是说月亮,但只是一般性地形容一下景象罢了。我们再往下看。
接下来,“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斗”就是天上的北斗星。一个星侵犯另外一个星叫作“犯”。“犯斗邀牛女”,在模糊当中表达出很强的一种紧张的气氛。这句倒也罢了,接下来还有三句。在有的古本《红楼梦》里面,接下来的三句可能被抄书人读出其中的味道了,由于害怕,就给删去了,所以不是每一个古本里面都保留了以下三句。这三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露骨了。是什么呢?一句叫作“乘槎待帝孙”,“槎”就是木筏子;“乘槎”,过去认为天上有天河,坐上木筏子可以在天河里航行。等待谁的降临呢?等待帝孙。过去把织女星叫作帝孙,但是在这里,它分明指的就是康熙的孙子。因为在乾隆朝所有人都知道,帝孙指的就是弘皙,没有别人。他是康熙的嫡长孙,别的庶出的都不能这么称呼。在凹晶馆联诗里面居然出现了这种句子,要“乘槎待帝孙”,一些人就希望他成事,希望他“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有人说,你是不是太敏感了?不是我敏感,是高鹗、程伟元敏感。高鹗、程伟元他们得到的那个古本里面是有这一句的,但是他们一看,“乘槎待帝孙”,赶紧把这个“待”字涂掉了,改成了“访”。所以在通行本里面就可以看到,“乘槎待帝孙”改成了“乘槎访帝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待帝孙”是有所期待,希望他能解救自己,是盼望救星的意思,等待他成功的意思;“访帝孙”就是去做一趟客,就大不一样了。
还有两句:“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月有阴晴圆缺,有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个月牙,是虚的,有时候是满月,是盈的;时而显得很强大,时而显得很虚弱。但是,下面一句明确地宣示了他们的一个信念,叫作“晦朔魄空存”。不要看表面的变化,无论怎样,它的实体,它的魄,是在天空当中稳定地存在的。联诗联出了这样的句子,难道是偶然的吗?
除了诗,《红楼梦》中有没有贾家,也就是映射现实生活中的曹家,支应潜在的政治集团的事情呢?是有的。第二十八回突然插进一个很小的情节,很多人都不注意,就是贾宝玉匆匆忙忙跑过凤姐的院子,凤姐说你来,给我写几个字。贾宝玉说写什么字啊?凤姐说,你甭管了,你就给我写。写的什么字?“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这东西不少,也很贵重。贾宝玉就问:“这算什么?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说:“你只管写,横竖我自己明白罢了。”大家知道,凤姐平常写字、算账,是有一个可供支使的人的,叫彩明。彩明是一个童子,一个小男孩,有文化,会算术,一般这种事情凤姐都是让彩明来做。但是这次,凤姐没有叫彩明,而是找她最亲近的人,找贾宝玉来做这件事。她知道贾宝玉是个不问政治的人,根本就不耐烦,写完就忘了。这太好了。凤姐要把这些东西往哪里送?有人说她是送给元春的。这个贾家的大小姐在皇宫里面是贵妃。她送给元春,要开一个单子。可是这需要贾宝玉这么秘密地来开吗?她让彩明开不就完了吗?而且她为什么不回答贾宝玉呢?跟贾宝玉说不就得了吗?凤姐只是说,“横竖我自己明白罢了”。而且接下来,凤姐还有很多蹊跷的事情。第七十二回,凤姐讲她做了一个梦,叫梦中夺锦。她说突然来了一个人,看着很面善,仔细想又想不起来是谁,来要一百匹锦。于是凤姐就问他。那个人说娘娘要一百匹锦。凤姐问他,是哪一位娘娘啊?结果那个人说的又不是元春。当时王熙凤作为当家人,她要支应、要对付的不仅仅是一个太阳,还要应付月亮那边。应付月亮那边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不能太明白地去应付。
这些地方都说明,在康、雍、乾三朝,当时的政治形势影响了曹家。曹雪芹又把乾隆初期复杂的政治情势和自己家族的命运,巧妙地投射到了《红楼梦》的文本当中,留下了诸多的蛛丝马迹。有的已经不是蛛丝马迹,已经非常清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