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干部三十六种思维 十三 人本思维

所谓人本思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是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为标准,都坚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本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明了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本思维贯穿工作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运用人本思维来解决问题、做好工作。

(一)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任何时候都维护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政治资本。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场,就是说话做事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立场决定思想,决定人们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党员干部而言,最根本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同志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同志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就会为人民群众说话,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就会因“小我”忽视“大我”,甚至为一己之利不惜损毁众人之利。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总书记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时刻挂念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对人民的拳拳之心,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向往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心就在哪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呼声为工作指向,以群众需求为努力目标,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富民答卷更有“厚度”,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小事”折射的是民意,彰显的是情怀。把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并不简单,更不平凡,它体现的是干部的真情、真心、真力。身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更要涵养“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为民情怀,努力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同志曾这样要求全党:“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群众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对群众来说,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和生产生活。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办事群众横挑鼻子竖挑眼;有的只想做大工程、上大项目,对人民群众的家长里短、油盐柴米等“小事”漠不关心;有的把“鱼水关系”弄成了“油水关系”,种种言行令人民群众反感和痛心。小事不为,大事难成。只有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随时关心关注民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人民是永远的上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在解民情、晓民意上多用情,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真心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亲之、爱之、敬之,真情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在想对策、出实招上多用心,以百姓心为心,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以群众呼声为信号,多做为民、富民、惠民、安民的工作,让服务直达“神经末梢”。要在解难事、办实事上多用力,把群众的事情一桩桩捋清楚、一件件落实好,不懈怠、不马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到件件不放过、事事有着落。

(三)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也都要接受人民评判和监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天地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干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的评价。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来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标准里。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切实干出一番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解决好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难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业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员。人民是无处不在的监督力量。群众监督是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新时代党员干部是党执政的实践者、国家治理的执行者、经济社会管理的践行者,不仅要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和来自各方的建议,更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杜绝特权思想的影响,充分认识群众监督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主动把自身工作情况“晒出来”,把自己自觉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要用真诚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待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鼓励群众大胆提意见,敢于接受“评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