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与领导干部谈个人修养 §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心理调治的营养

虽说心理学只是近现代才产生于西方的一门学科,但从心理调治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极具实用价值的珍贵内容,我们理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从中获得营养。

当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中医、武术等部类中也有不少关于心理修治的内容。可供借鉴的东西,可谓多多。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固有分野,本文只从儒、道、佛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要重视儒教思想对领导者心理调治的作用。众所皆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儒学特别注重对于人心理和思想的控制和引导。为此,它提出了一系列调节和整治人的心理的理论和方法。这也就是儒学中经常讲到的“诚心”、“正意”、“修身”、“立德”、“复性”、“存理灭欲”、“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等。这些内容对今天的领导者同样具有相当强的参照和借鉴功能。特别是“以诚信对治诈伪”、“以公心对治私心”和“以仁心对治毒心”,对当代领导者的心理建设仍有较大的帮助。

诚信是儒家最为重视的伦理规范,也是儒家修心最为重要的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自成也”。当今的领导者仍然应当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发挥自己、调动别人、做成事情的重要前提。而领导者自身诚信意识的加强,对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风气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儒家还非常注重“公”的问题。“公生明,廉生威”,“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公心是善良、正义的体现,也是天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规范。公心能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而私心则会使人心受到蒙蔽,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夺。当今的领导者仍然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掌握用公心对治私心所必需的心理力量。此外,在传统儒家精神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仁的思想。《论语》中,“仁”出现过104次。仁体现对别人的“爱”,仁作为一种高尚的心理境界应努力保持。当今领导者仍应重视培养自己的仁心,自觉剔除自身的不仁之处,努力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仁爱的氛围。

其次要重视道家思想对领导者心理调治的作用。传统道家思想中同样包含着大量有关心理调治的内容,尽管其本身的目的指向不是一般的健康人格,而是超脱、飘逸,具有大智慧的“圣人”、“真人”、“神人”,但人们还是可以从中抽绎出对今天健康心理培植有益的许多内容。比如:“以相对的心态对治绝对的心态”、“以自然淡泊的心态对治执着争抢的心态”。

所谓相对的心态是指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从两个方面着眼而不是固执一端的意识。所谓绝对的心态恰好相反,即固守一极,不能以矛盾的观点来思考和实践的一种意识。毋庸置疑,前者是一种辩证意识,后者则是一种形而上学意识。而当领导者心理中包含着相当值得注意的绝对意识的教条主义、自信心过度、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则是其表现。因而应认识到任何事物的相对性,认识到祸福、难易、真假、是非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错,从而保持清醒、冷静的辩证心态。与此同时,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自然无为、宁静淡泊,而领导者往往容易生出许多执着争抢意识。道家的自然淡泊意境对过分争抢意识的调解也是有帮助的。

再次要重视佛教思想对领导者心理调治的作用。佛教中具有博大精深的心性修养内容,比如:“用忍炼心”、“用舍宽心”,这些对当今领导者的心理调治仍有一定的作用。

忍的意旨,在锻炼自心令坚韧不动如磐石,风吹不移,雨打不入,在任何情况下都平静不动摇,临危不惧,临乱不慌,临难不惊,遇谤不怒,赞誉不喜,胜而不骄,败而不挫,成功不自满。这些对于人的心理忍耐力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当今领导者在名利面前忍耐一些是有利于事业成功的。而舍,是指舍弃盘踞在心中的贪占、嗔怒、嫉恨等烦恼和忧愁、焦虑、散乱等不良情绪。当今领导者同样应培养自己勇于舍弃的意识,认识到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学会适当地舍弃是必要的。从而,在内心真正保持取舍的辩证意识。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儒、道、佛三教所积蕴的丰厚内容有许多尚未涉及,需要人们以客观、理智、科学的唯物主义去对待、去借鉴。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