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与领导干部谈个人修养 §忠诚是领导干部的首要品质

忠诚,是我们的民族美德,乃做人之本,立事之根。忠诚不但是重要的社会伦理,更是重要的从政伦理。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能力固然重要,但忠诚是领导者一个首要的品质。对领导者来说,忠诚胜于能力。

“忠诚”原本是道德、伦理上的概念。“忠”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浅不深,对于自己所坚守的,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谓之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忠”,这样说道:“忠,敬也,从心。”“忠”,就是对世间万物怀有崇敬之心和审慎虔诚的态度,表现为一以贯之的行为。“诚”的本义是“信”,《说文解字》对“诚”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信和诚是互解的,可以连成词,后世就有“诚信”的词汇。诚就是真心实意,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孔子推崇“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求真务实看成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忠诚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对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待臣以礼遇,则臣对君尽忠心。泛化开来,对于上下级关系而言,前者要有“礼”的规范,并受到“礼”的约束;后者受到前者的尊重与重视,自然激发“忠心”,表现出“忠勇”。其二是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的行为规范。“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之无倦”是指岗位职责意识,“行之以忠”是指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态度和行为。孔子对此是大力提倡的,他自己就做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有普遍性意义的是,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始终要有这种不知疲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劲头。其三是对行为主体与社会环境的规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说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用高尚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勤奋敬业,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能保持做人的本色。

现代意义上的忠诚,就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归属对象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持久的责任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忠诚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具有很浓厚的道德理想成分,既体现了人类对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体认和敬重,又体现着道德价值的无上崇高性。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荣昌盛与祖国儿女有着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分不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责任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理学大师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这种责任意识的高度概括。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浸透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一种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忠诚于事业才能忘我,忠诚于国家才能尽责,忠诚于人民才能献身。

忠诚,常被用来规范君与臣、王与民、主与仆的关系,要求后者对前者的忠贞不贰、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在千百年文化演进中,忠诚已经演变成一种代表,一种象征意志、信念、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的文化符号。只要具有这种忠诚的力量,不论权势多么有吸引力和诱惑力,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如“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周公辅成王,受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不论任务有多艰巨,历程有多艰辛,使命有多艰难,都“可以寄百里之命”,如枕戈待旦的祖逖,饮马黄河的岳飞;不论环境有多恶劣,处境有多险恶,情势多么难以逆料,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如凿空西域的张骞,牧羊怀志的苏武,等等。靠着忠诚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矗立起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

忠诚是爱国主义伦理格律、等级有序的社会管理和家族亲和的基石和必要条件。承续和发扬忠诚的道德,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对此,***当年的讲演为我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发人深省。他说:“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君的,所谓忠君,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讲,所以便把它拆去。这种理论,实在是误解,因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民去效忠。故忠字是好道德,还是要保存。”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政治或行政组织对其成员的根本道德要求。现代行政伦理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把“忠”绝对化,忠诚的对象也已经不同,但仍然把忠诚作为行政伦理的基本规范和行政主体重要的品德之一。现在不少国家的政府官员在任职时,都必须进行忠诚宣誓,就是明证。

作为一种行政伦理,忠诚行为的出发点是服从上级和组织的意志和政令,按上级及组织的要求和方针办事,不违抗、不推诿。同时,这种服从不是消极的,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执行上级和组织的指令,尽心尽力地实现上级和组织确定的目标,全心全意地去维护上级和组织的权威。忠诚也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服从和尽责,更是精神、情感上对上级和组织的一种尊重、崇敬乃至信念。应该说,这种尊崇的道德情感是忠诚的灵魂,是作为忠诚表现的服从和尽责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内在依据。

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当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相对于忠诚来说,忠诚胜于能力。忠诚作为一种品质,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和核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忠诚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的确,具备超强的领导才能,可以为组织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很多领导者重能力轻忠诚。但是,单纯强调能力的倾向是非常可怕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乏具备超强个人能力的社会渣滓,由于没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品质,凭着个人的能力,他们可以为一己私利而危害组织的整体利益,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只有忠诚与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组织所需要的。假如把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等形成的能力组合形象地称为“技能仓库”,而把忠诚称为“技能运输通道”,那么,“技能仓库”中的技能,只有通过“技能运输通道”,才能到达“价值仓库”。领导者的各种能力,必须要靠忠诚这个重要的媒介来实现。只有依靠忠诚,领导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当然,忠诚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忠诚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忠诚,是要用业绩来证明的,而不是口头上的效忠,而业绩又是要靠能力去创造的。一个只有忠诚而没有能力的领导者只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混而已。

忠诚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领导干部的忠诚,它主要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首先,应该忠诚于党。忠诚于党,就是要坚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忠诚于党所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其次,应该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安全、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再次,应该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当然,我们所说的忠诚,不是那种无原则的附和,也不是那种刻意的讨好,否则,就是一种愚忠,是一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庸俗的东西,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的。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离开正确的思想和政治原则而将对某个人的忠诚凌驾于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之上的所谓“忠诚”。有的干部为了寻求“靠山”、保护伞,攀附权势,俯首听命于某个领导干部个人;有的领导干部用人也看“忠诚”,顺“我”者为忠,不顺“我”者为不忠,这样就形成对个人忠诚的怪圈。这样的忠诚往往演化为物欲交易,一旦无法从中获益,就轻易地违背当初宣誓的誓言。这样的忠诚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为之奉献个人才智的忠诚。这种忠诚谓之为“假忠诚”。

忠诚的核心是“真”,是一种非凡的自信,是力量的象征,是把握了正义和真理的一种大度和坦诚。欺骗的核心是“假忠诚”,那种昨天还信誓旦旦、愿为犬马、肝脑涂地、誓死效忠,今天就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背信弃义、反戈一击的人,他昨天的尽心尽力,只不过是面具、是阴谋而已,与忠诚相去远矣。

忠诚是一种良好的品格,是一种人生的义务,是一种工作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对外的品牌。忠诚不谈条件,忠诚不讲回报,忠诚是一种责任,忠诚是一种操守。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修炼这种品格,尽好这种义务,提升这种能力,树好自己的品牌。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