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与领导干部谈个人修养 §切莫忽视历史素养

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领导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

历史是经验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使具体的每件史事和人物都有不可代替和不可重复的特质,人们正是从个案的历史事实中感知历史存在的脉搏的。历史学是按照时序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考察的学问。它向人们提供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源流和因果关联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所以历史和现实虽然并不共处在相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但又有相似、相连的共性,可以查考、发掘、推想。政治家参照它治国理政,军事家从中借鉴战略、战术,平民通过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和才干。

一个素质好的领导者,应该是历史知识丰富而又有正确的历史观的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首先就是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着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而使无产阶级有了一个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列宁说过:“要获得胜利,就必须懂得资产阶级旧世界的全部悠久历史。”***同志指出:“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可见,历史方面的素养是体现干部素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光有渊博的历史知识还不等于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关键还要有科学的历史观,要尊重历史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正是我们的干部素质在历史素养方面表现不同于其他阶级官吏的地方。

毫无疑问,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领导干部可以加深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了解,摆正群众、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识人、用人的艺术。在历史书籍中,关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理论和历史故事比比皆是。秦穆公“素服”迎败将,燕昭王“千金买马”,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西周周公旦“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的热情,西汉萧和“月下追韩信”的真诚,东汉时期陈蕃“悬榻伏侍徐稚的躬谋”等等,一直被传为千古美谈。除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外,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用人观念和选才思想,诸葛亮“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思想,王安石“不责人以细过”的观念等。这些都能给人启迪。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接受从谏纳言的思想,正确对待下级的批评,接受下级的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秦穆公、齐庄王、唐太宗、明太祖均以善于纳谏闻名。历史书籍中的晏子借棋纳谏,邹忌讽齐王,触聋说赵太后,魏征敢批逆鳞,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被当时的领导者采纳而没有遭到像比干因进谏而被殷纣王剁成肉酱,伍子胥因进谏而被吴王夫差赐死,商鞅因变法而被车裂那样的命运,是与当时领导善于从谏纳言分不开的。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为官清廉的意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的杨震,“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徐九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让人明智,读史可以资政。没有历史素养的领导者,就难以真正拥有较高领导水平和艺术,更难以把握住历史潮流的趋势和规律。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领导者应注重多读些历史书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忙于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不可能什么都学,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学习中国历史,同时学习一点世界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要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认真研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增强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把它们坚持好、贯彻好、运用好。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时政趋势,做好当前的工作。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