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与领导干部谈个人修养 §善于从追求完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美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赫维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即:要求自我型的完美主义者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要求他人型的完美主义者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被人要求型的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还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而且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每天都是在焦灼不安中度过。

在领导干部中,也有一些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完美,但常常陷入失望、自责、怨天尤人、止步不前的境地。不少领导干部尽管自己很敬业、很努力,干得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成天都想做得更好些、更多些。其实,世上每一个人,不管你的智商多高、能力多强、本事多大,都不是神或者超人,都会有人性的局限、人生的无奈和脆弱的时候。当期待中的自己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时,当追求是个永不能及的目标时,当发现自己原来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很平常的一个时,那么将会屈服在“完美”欲望的魔杖下,成为一个疲惫的、不快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人。严格地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一位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领导,可能会对下属也有同样的高标准与期待,这样往往搞得下属紧张兮兮。事实说明,事事追求完美是一桩痛苦而不切实际的事情,它就像毒害你心灵的药饵,只会给你带来挫折、失败和痛苦。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此事古难全”中就蕴含着这样一种“缺憾性”的哲学思想,这同样可以启发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生活中的不完善性。

那么,领导干部到底应当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呢?首先应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估得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本着“不求绝对完美,但求尽力而为”的思想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工作上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较为合适。平日,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即可,而不要太在意上司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其次要重新认识“瑕疵”和“失败”。应当明白,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苛求完美无异于追求痛苦,平庸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人因为接纳生活的平庸,于是感激奇迹,因为感激奇迹而热爱生活。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