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这个跑步比赛是短跑还是长跑,二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是否就表明必输无疑?
对于前一个问题,如果是短跑比赛,起跑线的作用相对重要,而在长跑运动中则相对无关紧要。孩子是否成才、能否成才,衡量标准的第一关,往往在考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显然,这是一个“长跑比赛”,通常要历时12年之久。如果把目光放到人的一生,那简直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所以,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人生路途还长,不必以一时胜败论英雄。
对于后一个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并不是起跑线上抢跑在先的运动员就是最后的冠军。如果是这样,那么比赛规则就要改了:不看谁先到达终点,只看谁先离开起点就行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整个奔跑过程中,还有运动员的耐力和发挥问题。后来者居上的情形太多太多了。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分析,“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应当是成立的。
不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实例
公务员王先生从来不主张孩子从小学这学那,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因为两人的观点不一致。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他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
王先生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兴趣班。妻子知道后,一定要儿子去报绘画班和英语班。可是儿子特别贪玩,王先生也不鼓励,所以这件事就拖下来了。为此妻子一直念念叨叨,直到有一天她硬把儿子强行拖进少年宫,给他报了一个英语班,才算告一段落。可是这小家伙在课堂上就是不听,从上课时开始睡觉,一直睡到下课,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不知怎么搞的,自从儿子上了初中后,学习上就慢慢地自觉起来了,成绩在班上是中上等。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当他上了高中后,从来没有请过家教的他英语反而是强项。相反,他的一位同学在幼儿园时家长就给他请了英语家教,可直到这时候,英语反而还没有王先生的儿子说得溜。
谈起这件事,王先生的体会是“孩子的自觉性最重要。”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打乱次序”
写到这里,本书作者突然想起法国19世纪伟大的教育学家卢梭说过的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越超前越好,很多地方不能“打乱这个次序”。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不断变化。一个人的社会化,从他出生时开始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必定会为他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这其中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越超前越好。
政府为什么要规定入学年龄
这个问题也许许多家长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其实这里有一个婴幼儿脑力发展不能适应正规文化学习的问题。
人在婴幼儿时期,脑力发展更适合于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从年龄上看,它相当于目前世界各国规定的学前期时段。在这期间,家长千万不能刻意追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应当如何如何,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
例如,从3岁开始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开始时智商可以高出同龄儿童15个点,遗憾的是,这种差别并不能长期保持下去。从小学4年级开始,在超前教育强化训练中获得的优势就开始减弱并最终消失,相反,没有进行超前教育、而是顺序渐进的学生却慢慢赶了上来,并最终超过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完全可以弥补这15个点的智商差别。
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个别孩子身上的个案不在此列。例如,个别普通的3岁孩子经过训练可以认识几千个汉字,这并非不可能,但却没有推广价值。
因为要训练这样的孩子,作为训练者的家长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也不一定具备必需的环境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异军突起”,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例如在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方面产生多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不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