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1年6月末的一天夜里,贵州省安顺市一对16岁的孪生姐妹在房里窃窃私语。姐姐说:“也许把他们(指父母)整死,我们就自由了。”从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妹妹,想也没想就表示赞成。
说干就干。当天夜里她们就关紧窗户,打开煤气,希望引发煤气中毒。但最终阴谋没有得逞。
几天后,姐妹俩上街买了几袋老鼠药,把妈妈“送”进了医院,爸爸则因为痛风在医院住了3天。在这3天里,姐妹俩一人照顾一个。平时和父母亲无言无语的她们,突然因为有机会和他们相互交谈感到无比温馨。
两位不经人世的少女傻想,要是再多下一点药,让他们“病”得更重一些、多在医院住几天,或许可以更亲近了。
就这样,2001年7月15日中午,姐妹俩把6瓶老鼠药拌进父母吃的稀饭中,悲剧终于发生了。
随后,她们平静地把父母尸体移进卧室,盖上毛巾,并在家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她们打电话约了几个朋友和同学到家里来玩,全当没有这回事发生一样。
7月17日,由于父亲在单位里担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单位同事来家中了解“为什么总经理3天没来上班了”,事情才终于彻底败露。
【扪心自问】
读了这个故事,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痛骂这对孪生姐妹:怎么会下得了如此狠心、毒死自己的双亲呢?
然而且慢,继续往下看,其中的教训值得所有家长记取。因为这是一个在别人眼中貌似幸福的家庭。其实,姐妹俩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否则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搞清悲剧发生的原因,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当有启发作用。
家庭条件很好,可是缺乏与家长交流
这对孪生姐妹出生于1985年6月,父母都毕业于师范学校,从事教师工作多年。父亲后来担任某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母亲调到教育主管部门工作。
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幸福、和睦的家庭,父母很爱自己的双胞胎女儿,把她们当作掌上明珠。姐妹俩长得一模一样,形影不离,很招人喜欢。除了从来不和外人讲话以外,其他方面简直无可挑剔。
然而,有谁知道,她们的真实感受又是如何?
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小时候的姐妹俩被寄养在姨姑家里,很少与父母见面,因此也很少与父母讲话。直到小学三年级父母从郊区调进市区,姐妹俩才结束寄居生活。
回到父母身边后,平时父亲几乎不和她们说一句话。需要什么东西,他会不声不响地买来,或者拿钱让她们自己去买,但是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家。妈妈业余时间喜欢打麻将,与女儿更是“没空”交谈。
“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可以买”
平时在家里,姐妹俩不能看电视,不能随便上街,不能带同学到家里来玩,父母也不关心她们与谁交往。父母每当出去就把她们反锁在家里,关照她们好好看书,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
父母经常责怪她们不争气,学习成绩不好。于是,家庭教师每逢双休日都要给她们每天补习2小时物理、4小时化学。虽然她们竭尽全力拼命学习,可是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处于中游。父母感到生气,她们则感到很累,尤其是父亲在生气时不言不语,令她们感到“绝望”。
平时父母总是教育她们,“我们有钱,你们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可以买。”为此,姐妹俩不但有足够的零花钱,而且还有让同学羡慕的传呼机、漂亮的衣服。老师总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她们的父亲是总经理,如何了不起,同学们因此都不愿意主动和她们说话。
缺乏思想交流,哪里还有家庭温馨
姐妹俩2000年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父母不让她们读普通高中,而是要求住校复读初三,以便来年再考。同一个宿舍有10多位女生,可是没人答理她们。
没有朋友聊天,有心思也不敢告诉父母,这样的生活令她们烦躁不已,以至于偷偷地学会了抽烟、泡网吧。
2001年中考成绩出来后,姐妹俩的成绩分别是480分和460分,虽然可以上普通高中,但是与重点高中578分的录取分数线还是相去甚远。
为此,姐妹俩不敢回家,而是“躲”在40公里外的同学家里。后来妈妈找到她们时说:“看你们这个样子,我出去打麻将都没脸了。”请注意,这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
回到家中,父亲让她们在地上跪了20多分钟,但是不打不骂。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严格管教”并不等于“隔离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悲剧发生后,并没有人同情这对孪生姐妹,反而强烈谴责她们:“爹妈对她们这么好,她们反而恩将仇报,她们太没有人性了。”
在太多家长的眼里,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严格管教。既然家庭条件很好,让她们复读一年初三以便来年再考,也好理解。这样的机会,其他孩子恐怕想都想不到。
然而请不要忘了,“严格管教”过头了,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严格管教”变成了“隔离审查”,孩子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