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继“送子公司”、“看护辅导班”之后,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小学校园周边正在滋生出一种新行当——“代理爸爸”。
这种代理业务主要受雇于中小学生本人,“主营业务”是代理学生家长在学生成绩不很理想的考卷、作业本上签名,每个签名收费1元;“附营业务”是代理家长参加家长会,每次收费20~50元。据透露,这类交易生意十分火爆。
可是法律专家提醒大家,这类“业务”已经侵犯了家长的姓名权和监护权,属于违法行为。
【扪心自问】
现在孩子真是“无所不能”,什么样的花样都想得出来。当初归纳“360行”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会有这样一个新行当。
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除了传来传去的签字条和家长会,难道就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吗?在这“形式主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当今家庭教育的弊端。
“父爱综合缺乏症”阻碍了孩子成长
理想的家庭氛围,应当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是父子更是朋友”,然而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作祟,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不够。这一点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尤其明显。
2002年“父亲节”之际,“爱弥儿”在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徐家汇商圈等地,对400多名孩子年龄在2~5岁的年轻父亲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中90%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不到1小时。他们不是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无暇兼顾”,就是认为“儿童教育是妈妈的责任”。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沈龙明教授指出,从儿童早期教育角度看,父亲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方面远远超过母亲。因为父亲通常具备意志坚强等男性特征,能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而母亲通常给孩子以情感细腻、性情温和等女性特征,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软弱、胆小等个性弱点。所以,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方面,父亲要优于母亲。
沈教授指出,从子女性别来看,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力要大于儿子。与父亲相处时间长的女儿,数学成绩相对较好,这已经可以得到实践证明。
因此,对于患有“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家庭,这方面要尽快加以弥补。对于已经上学的子女,家长尤其要在暑假寒假中补上“亲情课”,不要让本来应该是温暖的家变成“孤独的旅馆”。至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当牺牲自己的一些特别嗜好,在家多陪陪孩子。
情商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生活在亲情环境下的孩子,能够更多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成绩也会得到较快提高,这一点令许多家长意想不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2002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育标准中,情商教育已经首次正式列入课程大纲。
根据这项要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今后,如果一个教师只能仅仅让学生取得高分(要知道,这在过去乃至现在,都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和评判教师业绩的最高标准,以至唯一标准!),而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就可能是“不合格”的教师。
情商教育在我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是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么?完全不是,恰恰相反。
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对我国教育现状不满。表面上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培养出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深层次的原因,还涉及到初等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培养人才观念和方法的不当。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情商教育。
例如,学生踏上社会后无法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很好与人合作、不能有效表达自己观点、不能坦然面对所受到的挫折,在动手能力方面也普遍欠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要求。这些缺陷主要应当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加以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