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从从容容做父母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镜头回放

星期五晚上,刘老师家隔壁传出了邻居小林严厉的训斥声:“这还得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做手脚!”

刘老师一听便知道,望子成龙的小林又在教训女儿明明了,于是请妻子把小林拉过来。

怒气未消的小林一进门就气冲冲地说:“你倒给我讲讲看,这种小囡怎能管得好!今天,我被明明的老师叫到学校去,你猜为什么?这小家伙将单元测验的成绩改了,‘58’变成了‘88’,骗我在学生手册上签了字,胆子大哦?‘红灯’变‘绿灯’,一路畅通无阻。靠这种手法来变,真是气煞我了!”

【扪心自问】

这样的弄虚作假不仅要气煞小林,恐怕也要气煞许多家长。然而光气还不行,还要有指导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帮助孩子的具体手段。在这里,小林的说法本身就存在许多错误。

例如,“这还得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做手脚!”实际上其中就暗示了“大人可以做手脚”的观点。明明为什么不能做手脚?关键是她还是“小小年纪”,如果“大大年纪”就不在此列,这就是典型的蛮不讲理。

再例如,“这种小囡怎能管得好!”实际上就是说明明从此以后就“不可救药”了。

“胆子大哦?”这实际上不是批评。因为胆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因为“胆子大”要批评,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然而,和小林一样的家长太多太多了。他们坚信“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会慢慢地传染给孩子,大家都说“自己没错”,那么到底谁错了呢?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要孩子诚实,首先家长要诚实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弄虚作假,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有这样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在奥克拉荷马市,一个阳光普照的周末午后,巴比·路易斯带着他的2个儿子一同去打迷你高尔夫球。

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门票多少钱?”年轻的售票员先生回答道:“大人3元,6岁以上的小孩也是3元,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他们两个几岁?”

巴比·路易斯答道:“那个‘律师’3岁,另一个‘医师’7岁,所以我想我得付6元。”

售票员先生抿嘴一笑道:“嗨!先生,莫非你刚刚中了彩票发了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不就可以替自己省下3元了吗?反正我又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

巴比·路易斯回答道:“你说得没错。你固然不知道我骗了你,可是孩子们就不同了。”

这位家长说的是实话,可惜这样的家长在我们周围太少了。可想而知,他给孩子留下的是怎样的言传身教。可是下面的一位家长却截然不同了。

一名乘客傍晚乘无人售票汽车回家,一掏口袋发现没有零钱,便走到离车站最近的一个邮亭,想换点零钱。邮亭里面的那位中年妇女连头也没抬一下就说“没有”。

这时,她那正在一旁玩耍的小孩高声检举揭发:“妈妈不要撒谎,我明明看见抽屉里有零钱的,我来换给你好了。”

为了不让这位妇女难堪、同时也为了不让这位小男孩遭到母亲呵斥,这位乘客忙说:“谢谢你,小弟弟,我找到零钱了。不用了。”

上面两则小故事告诉我们,爱孩子,就要从教他们做人开始。爱迪生曾经说过:“任你喊得声嘶力竭,我却听不到。”为什么听不到?因为在任何言教面前,道德感要重要100倍!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

这就是说,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例如,2002年3月5日,一个“学雷锋纪念日。”那天山东省青岛市一位市民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结果没想到该座位被几位小学生争抢。事情曝光后,该市两所小学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作了一个“红领巾让座”问题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近300名小学生,100%知道应该“尊老爱幼、谦让有礼”,可是70%以上的学生表示“有时候会让座”,只有10%表示“肯定会让座”。

为什么不让座?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

“看到老弱病残专座上坐的都是年轻人,他们都不让,我就赌气不让座。”

“有时看到老弱病残者,想让座,可是让座后会被其他人坐下,所以干脆不让。”

“有些大人好像欺负人似的,要小孩给他们让座,我就偏不让,有时还撒谎说自己肚子疼什么的。”

“让了座后,连最简单的‘谢谢’也不说,还翻个白眼看你,心里发凉,以后就不让了。”

这表明,孩子不让座的原因还在于受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为什么让座?孩子们的回答同样令人心酸:

“心情舒畅,高兴让就让。”

“快下车时,车上人不挤时就让。”

“有时觉得在学校坐了一天了,还是站站好,可以让身材更健美。”

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让座的原因,并非出于公德和礼貌,而是出于自身需要和自己高兴!

在上述学生家长的问卷中,大部分不鼓励孩子让座,原因在于“孩子太小、书包太重、车上太挤”,还有的家长坦言道,和孩子一同乘汽车时,一般会竭力为孩子抢座位。

答案最清楚不过了:成人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许多毛病都可以从成年社会中找到原因。“言传”与“身教”的相互脱节,只能克隆出口是心非的接班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