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男孩在等公共汽车。汽车一到,年轻的妈妈立即推搡着他上去占座位。也许是人小鬼大,也许是众人体谅,小家伙顺利占到了一个座位。
可是妈妈上来一看,脸上顿时变得很难看。
一路上,这位妈妈不停地小声数落儿子,诸如“像这样你以后还有什么出息啦!”“我以后别指望你啦!”等等,说得孩子一脸茫然。
原来,妈妈在抱怨儿子只考虑自己,没有把书包放在前面的座位上,为妈妈抢一个座位。
这位妈妈最后教训儿子说:“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扪心自问】
万丈高楼平地起,树大还从根上长。不难想象,在这位妈妈的谆谆教导下,孩子会向哪个方向“吃一堑,长一智。”
公德教育需要形成社会氛围
能怪这名才10岁的孩子吗?不能。所有的责任都在家长身上,在社会身上。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经成为某些人的座右铭时,上公共汽车如果不抢座位就休想坐到位置,那怕“老幼病残孕”专座也不例外。
一位留学在日本的中国学生,对此颇有感触。
有一次她在日本乘公交车回家,上车后看到前面一排比较矮的座位空着,便自然而然地坐了下去。
和她一起上车的日本同学连忙用责怪的语气提醒她:“这是老弱病残专座,你怎么能坐啊?”
“可是现在没有人啊?空着不是浪费吗?”
“那也不能坐!”
对方的话里带着不可抗拒的语调,这位中国学生无地自容,马上起身让座。
孰是孰非,一看便知。在日本乘公共汽车的道德素养是从哪里来的?在我国为什么就实现不了?有人认为是人口多少的关系,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没有教给孩子从小这样做。
养成教育必须从小进行
为了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一次大型论坛,专门探讨“道德教育与习惯培养”的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良好的习惯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而这种养成教育必须从小进行。
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2~3的孩子是口头语言的养成关键期,3~4岁是计算能力的养成关键期,3~5岁是音乐能力的养成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语言的关键期,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到了中学,就不是养成习惯而是改造习惯的问题了。
很显然,改造习惯要比塑造习惯艰难得多。所以,公民道德的养成也要从小抓起,最好的时期是小学阶段。
小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习惯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从成功与不成功的人身上得到了验证。在该论坛上,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提议,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携手培养小学生以下10个良好习惯:
说到就要做到(诚实守信);
耐心倾听别人讲话(尊重他人);
按照规则办事(规范行为);
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不忘责任);
节约每一分钱(学会节俭);
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事有条理);
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勇于表达,尽量不给他人增加麻烦,知恩领情);
做事有计划(细致缜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喜欢清洁、卫生)。
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宜空洞说教,而应当具体明确、加以细化,以便让孩子从点点滴滴做起,贯彻到平常的一举一动之中。
例如,许多学校把“孝敬父母”这一条具体细化为24项内容,让他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如: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家长分担家务等等。再如,许多学校把养成爱清洁的习惯,细化为勤剪指甲、每天换袜子等等。
良好习惯要由家庭和学校联手培养
不难想象,一个不讲社会公德的民族,还有什么资格奢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家长在平常教育孩子树立社会公德时行为上要严格、思维上要宽广,不放松、不妥协、不打折扣,最关键的是家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持之以恒。
例如,有个孩子做作业拖拉作风严重,即使作业不多也要拖到很晚才能做完。这位父亲是这样“对付”孩子的:
开始做作业时,把小闹钟放在孩子的身旁,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听到小闹钟“嘀答”“嘀答”的声音,孩子马上紧张起来,做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
闹钟时间到了,可是还有一道题没做完,怎么办?这时候最后一道题就不许再做了,因为“时间已到”。然后,父亲打电话给老师,告诉老师儿子作业没有完成的真实原因。
第二天儿子放学回家做作业时,继续这样的方式,孩子做作业拖拉习惯一下子就改正过来了。
所以说,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和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性养性、以意练意,千万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自己却做反面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当很好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