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要么读博,要么结婚。”
——小妞的妈妈对小妞说
你和你妈的梦想永远不一样。你上高中时喜欢上隔壁男生,你妈说:“不准谈恋爱!”;大学毕业,你说你要去埃塞俄比亚做志愿者,你妈说:“怎么可以!先找对象!”;你终于说你要谈恋爱,你妈却说:“不要乱谈!总得找个能结婚的!”这些话,每个姑娘大概都听过复制黏贴的版本。你明白你妈是世上最希望你嫁、又最不希望你嫁的人,你也明白有时候最深的爱却总是表达得笨拙难看。
这是李去南京之前的第 23 次相亲,家里老妈每天都会打一通电话:“昨天那男的怎么样?北京户口唉,别不知足。”李在电话那头翻个白眼:“妈,秃顶金链子张口让我给生一窝孩子,你闺女在你心里就这么不值钱啊。”
她妈打定主意要在李动身去读博之前,把终身大事搞定。于是发动了身边的所有可用资源,八大姑九大姨集体上阵,搜罗全城未婚男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要求也很简单:有房,是男的。
李今年芳龄 33,读博是从小的梦想,她对“知识就是力量”深信不疑,痴迷于学术论道,热衷突破认知极限。可这却是她妈心中隐隐的定时炸弹。用她妈的话说,男人谁会找个比自己都有文化的女人?
那个年代的女人,太容易把锅碗瓢盆当成自己一生的背景,把夫唱妇随看做婚姻准则,甚至甘愿奉献和牺牲。可能他们也有他们的幸福,也有他们的安稳和踏实。只是这些准则不能再嫁接给他们家的另一个女人身上。教育产业化让我们这一代人都有机会触摸自由和平等的大字金边,让我们褪下裹脚布睁眼看世界。见了太多的好东西,自然不再满足于家里的三寸厨房,四碗浓汤。
李一边整理着文档,一边在咖啡馆里和我说她妈给她相亲,还有她的一些牢骚。语气平淡,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末了又瘪瘪嘴:“上次啊,还有个男的一脸惋惜地劝我说‘别去读博了,可惜了。你不去读博,我立马跟你结婚’,搞得我像是要往火坑跳一样。”吓得李立马落荒而逃,说了句:“不劳您费心。”提起包就走,出了门想想还不够解气,就把单买了又折回去说:“大哥,这顿我请,我看上去还没穷酸到要等你包养吧?”
我听得噗嗤笑,对她说:“赶紧走吧,去了南京,天高皇帝远,逃离你妈魔爪。”
她脸上写满了“幼稚”两个字,一边摇着头一边从包里掏出一张纸:“你太低估我妈的战斗力了。”我定睛一看,好家伙,像是小学生日程表那么严谨密集,不过表头上她妈歪歪扭扭地写——女儿相亲日程表。每一个表格里都详细标注了男方的籍贯、身高体重、职业, 甚至还有吃饭口味。我都能想象出李的妈妈戴着老花镜,在灯下一页一页地翻着搜集来的男方资料,这些资料有可能是从隔壁王大妈那里要来,从相亲角淘来,甚至是从电视上偶然看到的相亲节目记下的。我看了好一会,忽然眼角有些湿润:“李,你妈也不容易。多体谅。”
她也有些难过,一边叹气一边说:“我知道的,她也是为我好,所以她给我介绍的每一个相亲对象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对待。哪怕每天像赶场,上午见两个,下午见两个,没准真像我妈说的那样,就遇到合适的了呢?”
我们再见她是在半年后的一次聚会,我居然没认出她来。她减掉 10 斤肉,换了新发型,换了一张新脸。见到我上来抱住我:“凌晗姐,好久不见。”我调侃:“可以啊女博士,有文化的人就是看着精神啊。”她假装捶我一拳:“知识就是力量。”
她说,读博后她想明白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婚姻处在什么样的顺序和位置。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种话,完全是封建社会留下的文化陷阱。一个女人不应该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步入婚姻,年龄也不该是决定一个女人是否要结婚的硬性指标。只有当一个女人经济、思想独立时,婚姻才应该被纳入选择项。因为那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又真正需要在婚姻获得什么。
而父母的焦急,不过是害怕你没有一纸婚约做保证不会过得开心,他们希望能有个人替他们在不在的日子里保护你。可是等我们快乐地、自足地、神奇十足地享受我们的生活,笑容满面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放心,就会明白我们的独立和开心。
她的博导,一个 40 岁依旧单身的女人,却美得像一幅画。每周三次瑜伽,登山学术两不误,手里几个国家课题项目。就当人们都以为她要一直一个人过下去的时候,她却忽然晒出结婚证,朋友圈里简单几句配字:我和我先生于某年某月某日,私定终生。照片上两人笑得灿烂。众人哗然后,纷纷感慨起博导的坚韧和缘分的奇妙。
李的博导和另一半在火车上认识,他们在邻座,火车开动后,两人一块拿出书来读,本来也不打算说话,却几乎同时一惊望向对方。原来两人都在在看波伏娃的《第二性》,愣了几秒,两个人相视一笑。于是开始他聊,从女权聊到同性恋,又聊到爱看的美剧和爱听的音乐,居然越聊越投机。
火车在下一站停车,他们拥抱道别。男人忽然有些羞涩地说:“我能留一个你的电话吗?”博导笑,拿出一张明信片:“欢迎骚扰。”之后的两周,他们每天通话两小时,每一次都聊得意犹未尽,两人熟悉得像一对久别重逢的故人,说话时像走入一栋曾经住过的老房子。
又过两周,男人在电话里说:“我去找你,我们结婚吧。”博导竟然同意了,在电话里,凭着火车上的一面之缘,凭着每天电话两小时的自在与快乐,博导像个小女生咯咯笑着点头:“好。”
我还没给你婚戒,没许诺你房子,可我知道你会和我度过一生。因为直觉是最好的技巧和良药。命运既然安排你坐在我邻座,就有它的用意。
41 岁才遇到人生真爱是不是太晚?在平常人眼里,花费半生等一份真爱是否值得?在mr.right 出现以前,李的博导是否也有午夜梦回觉的自己撑不下去,蒙头痛哭的时刻?应该有吧。但她已经想清楚,人生就是一场赌博,我既然把全部身家压了爱情这个庄,就得承担全盘皆输的可能。她像一个要上战场的大兵,赢了,衣锦还乡;输掉,埋骨他乡。
面对这样的勇气,看见这样的姑娘,我想,连时光都会心软吧。于是抛下一贯的无情和冷酷,替姑娘擦干泪水,整平衣衫:“别怕,你只管往前走。我保证一切都会给你。”
人活着,是需要点骨气的,不贪图安逸,不畏畏缩缩,哪怕知道有可能万箭穿心依旧昂头向天笑。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他们怎么会知道我过得开不开心,他们怎么会理解孤注一掷的感动和绝处逢生。
这样的女人,是能够配得上一段美满的婚姻的。因为她已经足够知道自己要什么,是想做个娇厨娘还是女管家,是俗世安稳还是闯荡天下,心里都有谱,心里都清楚。她也足够有底气支撑自己的人生,明白婚姻并不需要再去补全什么,而是要找寻一个完整的人,并肩走完人生。
而读不读博和能不能找个对象,真没多大关系。你单身很可能是因为丑,穷还眼光高,也可能是因为你对于爱情的过分执着和幻想,甚至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你只希望有个人在天寒地冻时从天而降,有个王子骑着白马从遥远的国度赶来,解救你这个堕入凡间的灰姑娘。
可是亲爱的,世上并没有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并没有舞鞋和门票走进那个如水晶宫搬得的舞厅。如果你愿意接受平淡的幸福,和家人依偎享受天伦之乐,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你更愿意劈荆斩棘,站在更高的肩膀去和风流雅士对谈人生,去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极限,去领略更多穷极人间的风景,也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征程——
那就去读博吧,就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吧。
哦,对了,聚会的最后我问李:“你妈还那么勤奋的给你找对象吗?”她不好意思地笑
笑:“有男朋友了,我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