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宝玉妙玉的情感世界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

我们已经对金陵十二钗中个人命运与政治联系得最紧密的两个人物——秦可卿和贾元春——的生活原型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既然《红楼梦》的文本里隐含着如此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结论呢?我的看法是:《红楼梦》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倾向,但是,曹雪芹又终于超越了政治,把《红楼梦》写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书。比如,在第一回里,作者通过空空道人检阅《石头记》的心得,明确指出:此书“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奸佞恶邪”对曹雪芹及其家族的打击刺激是深重的,艰难时世中曹雪芹的感受是丰富强烈的,他写这部书时,内心被这些因素所煎熬,对这些,我们是应该理解的。但是,曹雪芹却以伟大的艺术力量,从痛苦中升华出理想。他没有把《红楼梦》写成一部表达政见的书,而是通过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中许多女子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个性尊严的肯定,宣布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在二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的社会环境里。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这个人物的设计与塑造,就特别凸显了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如果说秦可卿和贾元春身上的政治色彩太浓,妙玉身上的政治色彩却很淡。政治,主要是权力问题;所谓政治倾向,就是你究竟喜欢由哪种力量、由谁来掌握权力的内心看法。超越政治,就是对权力分配不再感兴趣,就是认为不管哪派政治力量,都不能以势压人。这种想法,当然就比拥护谁、反对谁的政见高一个档次了。妙玉这个人物,就体现出了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关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到金陵十二钗的册页,里面有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每一册各有十二个人物。正册里面有十一幅画和十一首诗,其中第一幅画、第一首诗说的是两位女性,之后每一幅画、每一首诗,都预示着《红楼梦》里一个女性人物的命运结局。这十二名女性的排名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春,第四贾探春,第五史湘云,第六妙玉,第七贾迎春,第八贾惜春,第九王熙凤,第十巧姐,第十一李纨,第十二秦可卿。这个排名,匆匆一看,似乎没什么稀奇,但稍微多想想,就会有疑问。

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收录了十二位女性,这十二位女性中的十一位要么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女子,要么是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唯独一位,两者都不是,就是妙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位女子。林黛玉虽然姓林,但她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所以她也有贾家的血统。薛宝钗是薛家的后代。史湘云则是史家的后代。她们都是四大家族的女子。至于王熙凤,她的身份就更特殊了,她既是王家的女子,又嫁到贾家为媳妇;她的女儿巧姐,则既有贾家的血统,又有王家的血统,她们母女俩不消说都在特定的范畴之内。李纨虽然姓李,并不是四大家族的女儿,但是她嫁到贾家当了媳妇,还给贾家生了孩子。关于秦可卿,前面已经探究很多了,她是以贾蓉妻子的身份生活在宁国府,因此她也是四大家族的媳妇之一。所以这样算来算去,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唯一一个既没有四大家族血统,也没有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的女性,只有妙玉。

曹雪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构思?我也跟一些朋友探讨过,有的就说可能是书里面其他的女性角色不够多,再挑出来加入金陵十二钗正册都不够格。因为大家知道,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计上,还是有等级观念的,能够入正册的,简单来说,按当时的标准就是主子辈儿的,丫鬟比如说晴雯,再美丽、聪明,再值得肯定,也不能入正册。是不是主子辈儿这方面的角色不够,人不够,拉来凑,所以就想来想去,勉强找出妙玉搁在里面?显然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册页的时候,先拿出来的不是正册,是又副册,而且他只翻了两页,也就是说曹雪芹只写了两页,介绍了两幅画,每幅画配有一首叫作判词的诗,一个说的是晴雯,一个说的是袭人。这个册页里的其他十个人是谁呢?可能在八十回以后,作者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已经写出的两个,推测出其余十个也肯定都是大丫鬟这种等级的。

曹雪芹写贾宝玉在那儿打闷葫芦,看也看不明白,也不感兴趣,就没有继续往下看又副册,而是又拿出一本来翻,这本就是副册。在副册里,曹雪芹只介绍了一幅画、一首诗,也就是说他只透露了副册里面的一个人,就是香菱。香菱虽然出身也是很不错的,可是她被拐卖以后,到了薛蟠家,地位是比较低的,比薛宝钗这些人的地位要低,所以曹雪芹就把她安排在了副册里。但是香菱后来毕竟一度成为薛蟠的妾,比大丫鬟等级略高,所以她不在又副册里,估计跟她在一个册子里的,应该是些次要的主子。

类似香菱,或者晴雯、袭人这种身份的女性,我们就先不探讨了,我们现在只看一看,小说里面正经主子小姐身份的,有资格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还有没有。很明显,起码有一个,按说是无可争议的,她就是薛宝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戏份很多,作者用笔很细致,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对她的赞美也很多。但是,曹雪芹最后想来想去,放弃了薛宝琴,安排了妙玉。薛宝琴是四大家族薛家的女子,按说把薛宝琴搁进去,十二钗正册不就整齐了吗?都是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或者嫁到贾家做媳妇的。但是曹雪芹宁愿不整齐,他选择了妙玉,放弃了薛宝琴。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值得研究一下。

薛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是一位异常美丽聪慧的女性,因到贾家做客,成了大观园里的活跃分子。虽然她也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却没能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与四大家族没有血缘与婚姻瓜葛的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还排在了《红楼梦》里的一大主角、被称为脂粉英雄的王熙凤之前。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书里面关于妙玉和薛宝琴描写的篇幅。妙玉在前八十回正式出场只有两次。一次是第四十一回,在栊翠庵里面品茶,这个时候妙玉正式出场了,这是书里前八十回妙玉的正传,是以她为中心的一场戏。此后她几乎都是暗场出现。她再一次正式出场就比较晚了,是在第七十六回,就是在凹晶馆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联诗,这一回重点是写林、史两位女性,联到最后,突然有一个人走了出来,就是妙玉。最后妙玉把她们两个领到栊翠庵里面,并把她们两个没联完的诗,一口气写了一大篇,就把这个诗续完了。

在前八十回里面,妙玉就这么两次直接亮相。当然其他的暗写比较多,比如写到大观园盖好了,家里的仆人向王夫人汇报,说有这么一个女子是不是可以请来,这是暗出一次;还有一次很重要的暗出,就是贾宝玉过生日,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贾宝玉发现砚台底下压了一张帖子,是妙玉给他祝寿的一张帖子,然后由此引出一些情节,这样妙玉又暗出一次。

当中还有一些情节比较模糊。比如第五十回,下雪了,大家很高兴地赏雪,想起栊翠庵里面梅花盛开,红梅很美丽。李纨就说了,妙玉的为人我很讨厌,但是她那个红梅很好,咱们应该要一枝红梅花来赏,然后就罚贾宝玉出面,去乞红梅。后来薛宝琴也去了,妙玉开头是送了他们一枝形态十分奇特漂亮的红梅,后来又送薛宝琴红梅,同时给每一位小姐都送了红梅,可能还包括讨厌她的李纨。要是再细算,比如贾元春省亲的时候,写她到这儿,到那儿,最后说她忽见山环佛寺,于是就另外盥手——因为进佛堂要非常虔诚——拈香拜佛,还题了一个匾,这就算是又暗写了妙玉一下,但是都很模糊。

实际上,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精确统计的话,明出就是两次,暗出,把我刚才说的全算上,也无非四五次。虽然她很重要,但出场次数不是特别多,按戏份她并不是到了非入十二钗正册不可的地步。

薛宝琴出场的次数多不多呢?非常多,而且都是正面出场。有多少次呢?我们可以算一算。首先是第四十九回,写她和李纨的两个堂妹李纹、李绮,还有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都是大美人儿,连眼光最挑剔的晴雯都说,“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四个人一块儿投奔了贾府,贾母很喜欢,就把她们都留下来住。而且贾母特别喜欢薛宝琴。李纹、李绮因为是李纨的亲戚,自然就住在稻香村;邢岫烟因为是邢家的亲戚,就住在邢夫人的女儿——当然不是她亲生的——迎春那里。而薛宝琴却被贾母留在身边住——跟林黛玉初来的时候一个待遇,可见贾母十分喜欢她。而且薛宝琴一出场就光彩照人,贾母喜欢得不行,给了她一件非常华贵的披风,就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成的披风,藏了那么多年,连宝玉都没给,林黛玉来了以后也没拿出来,见了薛宝琴,却马上让取出来,单让她穿。书里面甚至还写道,她们到府里住下以后开宴席,贾母是让薛宝琴和宝玉、黛玉跟自己坐在一起,薛宝钗这个时候因为有了薛宝琴,就到另外一桌,跟迎春坐在一起去了。而且书里面特别写到,这些小姐在玩儿的时候,贾母还派人来传话,说不能委屈了薛宝琴,薛宝钗因此还有点吃醋。曹雪芹书里面处处写薛宝钗如何大度,那么一个最不说酸话的人,那个时候也忍不住酸溜溜地说了一句话,不亚于平时的林黛玉。曹雪芹就这么来写薛宝琴,她一出场就气度不凡。

第五十回,曹雪芹又写道,在芦雪庵(有的古本里“庵”这个字是“广”,不是现在“广州”的那个简化字“广”,繁体字的“广”读音是“掩”,意思是依山傍水的亭榭,写成“芦雪广”应该更接近曹雪芹原笔),这些小姐开始联诗,其中最突出的角色就是史湘云和薛宝琴。联诗就是要比各自的能力,看才思是否敏捷,人家说了上句能不能马上接续下句,接上以后是不是符合诗词格律,是不是意思恰切,并且优美生动。这个时候,就特别写到了几个人大战史湘云,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跟史湘云争,就是薛宝琴。她的诗才技压群芳,不让林、薛(当然是指她的堂姐薛宝钗),直逼史湘云。她又写了《红梅花诗》,亲自去栊翠庵讨梅花,而且制造了小说里面最美的一个场景——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俏丽的画中人,就是薛宝琴;她出现以后,又出来一个丫鬟,她的丫鬟小螺斜站在她身后,抱着一个瓶子,瓶子里插着红梅。曹雪芹的艺术思维简直叫人惊叹,这是影视思维啊!书里贾母就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漂亮,有人就说这跟老祖宗您屋里的一幅画太像了——贾母屋里挂有一幅非常名贵的明朝大画家仇十洲的画,叫《双艳图》。贾母怎么说呢?她说画上也没现在咱们看见的这个人好。就连林黛玉和薛宝钗,贾母都没这样赞扬过。而且,接下来的情节更加耐人寻味。

贾母后来就向薛姨妈细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内境况——竟然喜欢她到这个地步。而且书里面明文地写薛姨妈也是聪明人,懂得贾母的意思,就是想问清楚以后许配给宝玉。但是贾母又没有明说,因此,薛姨妈就半吞半吐地告诉贾母,大意就是说薛宝琴已经许了人家了,许给了梅翰林家。贾母一听已经许了人家——在封建社会,若女子已经许了人家,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就都等于已经被定位了,如若拆散的话,既违法又有违道德——就没继续再说了。

曹雪芹对薛宝琴的用笔毫不吝啬,第四十九回写她,第五十回写她,第五十一回还写她,而且这第五十一回干脆就让她上了回目,“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到现在仍然是红学研究中最大的难题。不少人都对这十首怀古诗做出过猜测。因为她做的是灯谜诗,首先要猜测这个诗打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其次,《红楼梦》里面的诗都有深层次的含义,这十首诗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层意思?如果每首诗暗示一钗的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不足十二?聚讼纷纭,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现在我想强调的是,曹雪芹对薛宝琴这个角色,真可谓厚爱不已。

到了第五十二回,更出奇了。薛宝琴真不得了,她不仅会写诗,而且还跟着她父亲到了很多地方,不但几乎走遍了中国境内,境外也有所游历。她还掌握了真真国女子的汉文诗,并背给大家听,这首诗就完整地出现在《红楼梦》的文本里面。所以,薛宝琴的视野,是林、薛、史等才女们望尘莫及的。

更重要的是第五十三回。又到年底了,这个时候就要祭祖了。历代都有一些《红楼梦》的评论者指出,曹雪芹这一点写得非常奇怪,按说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的。贾府祭祖,外姓是不能进入祠堂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曹雪芹偏偏写有一个人旁观了贾府祭祖,这个人就是薛宝琴。有朋友说,也许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贾母喜欢薛宝琴,逼王夫人认了她做干女儿,所以她也算是贾家的人,可以一起祭祖。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不够。例如,贾雨村不是外姓,在第二回跟冷子兴对话时,自称与荣国府一支同谱,到京城后,跟贾赦、贾政过从甚密,但宁、荣二府祭祖,他也没有参与或旁观。我想,如果不是曹雪芹对薛宝琴这个人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特殊的评价,如果在他的总体构思里面不是对这个人物有非常特殊的关照的话,他不会这么写。因为整个《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客观叙述,也就是第三人称叙述;偶尔有第一人称语言插入,基本也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犯不上非得通过薛宝琴去看贾府怎么祭祖,可是他就要这么写,由此可见,薛宝琴在曹雪芹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由此可见,薛宝琴这个角色非同小可,八十回以后她应该还会出场,这是一个贯穿性的人物。但是曹雪芹在反复调整后,却没有把她安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而是安排了妙玉。所以从这个角度研究妙玉也很有意思。

有朋友跟我讨论,说薛宝琴不入册,可能是因为她不属于薄命之人,她很幸福,命运跟书里其他女子不同,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面翻册页,不薄命的女子当然册子里不收。薛宝琴的具体命运轨迹我们放到后面再讨论,这里只强调一点,就是她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第四回说到护官符的时候,讲得很明白,这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八十回后,贾家败落,而且惨痛到“家亡人散各奔腾”的地步,一损俱损,薛家肯定也要遭殃,薛宝琴怎么可能独好?我认为,到头来她也薄命,曹雪芹只是没把她搁到正册里而已。

曹雪芹把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分成了几组,每组十二人,怎么分?他绞尽脑汁,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写一部长篇小说是要列提纲的,即使还来不及确定每回的回目,但每一回打算写什么,应该是有一个考虑的;还要列人物表,列出要写些什么人物。这部书主要是为闺阁立传的,所以他就构想了一个金陵十二钗,一组一组地呈现这些女性:最重要的是正册,其次是副册,然后是又副册。据有的红学家考证,最后一回就是“情榜”,“情榜”中共有九组金钗,一共是一百零八位女性,曹雪芹应该是这样的构想。

在古本《石头记》里面,第一回就介绍了书名的演变。最早这个书就叫《石头记》,因为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余的石头被弃置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化为通灵宝玉,到人世周游了一番。它本来很大,后来经过仙界僧人大施幻术,可大可小,最后缩成扇坠儿那么大,可以和一个生命同时降落到人间,因为它可以让那个婴儿衔在嘴里面。小说里面那个婴儿就是贾宝玉,口衔一块通灵宝玉,生在一个温柔富贵乡。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那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青埂峰下。在那里,它恢复原来的形状,变成很大一块石头,上面写满了字,讲述它下凡经历的故事,所以书名就叫《石头记》,这也是这部书最早的定名。

书里面又说,空空道人——这是书里面作者设想的一个人物,一个有点非现实色彩的人物——读了一遍后,觉得可以抄下来流传后世,就将书名改成了《情僧录》,因为书里面八十回以后写到贾宝玉当了和尚,他又是一个情痴、情种。

古本《石头记》的很多版本里面都没有《红楼梦》这样的书名,只有甲戌本里面有一句,说有一个叫吴玉峰的人把这部书叫《红楼梦》。这是怎么回事,以后我们再研究。这里面特别提到,还有一个人是东鲁孔梅溪。东鲁就是山东东部,孔梅溪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又把这部书叫作《风月宝鉴》。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在少年时代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很显然在《红楼梦》里面,曹雪芹借用了他早期创作的这部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特别是贾瑞的故事。在那段故事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镜子一样的东西,正面照会怎么样,反面照会怎么样,就叫风月宝鉴。这一段故事很显然是从他的旧作《风月宝鉴》里面挑出来,融入《红楼梦》整体故事里去的。当然,用《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概括《红楼梦》,现在看来是很不恰当的。脂砚斋就解释了,因为当年曹雪芹写《风月宝鉴》的时候,他的弟弟棠村给他写过序,棠村后来不幸去世了,所以为了纪念棠村,脂砚斋觉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还可以保留。

曹雪芹本人在第一回里面就强调自己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度比较倾向于把书名定为《金陵十二钗》。当然最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劝他,说这部书还是应该叫《石头记》。所以脂砚斋后来在甲戌年抄阅再评本的时候,又恢复了最早的书名《石头记》。

有人读了古本的这段话,不理解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这部书叫作《金陵十二钗》,甚至有人因此怀疑,这些文字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吗?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他写的。这就说明,一个作者在构思一个长篇的时候,在考虑人物配置的时候很动脑筋。曹雪芹为了确定小说里面的女性角色绞尽脑汁,正册应该是谁,副册应该是谁,又副册应该是谁,四副册、五副册一直到八副册都是谁,他来来回回调整,不是一次就成型的。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定名过程中,曹雪芹曾一度倾向于《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由此可见他对所选十二位女性的珍视程度。他绝不是轻率而为,而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尽管薛宝琴近乎完美,但曹雪芹在正册中最终没有选择她,而是选了妙玉。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通过妙玉到底想说明什么?

妙玉不但入了正册,而且排名还很靠前,排第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实际上只有十一幅图、十一首诗,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合为一图一诗的;在《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合在一起的。这就说明曹雪芹觉得这两个人很难分出一二,所以干脆就让她俩并列。第三是贾元春,因为曹雪芹觉得贾元春很重要,是贾府女儿里面年龄最大、后来地位最高的,而且她是牵动整个贾府命运的重要女性。按说贾元春之后,接着应该是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嘛。但是曹雪芹不这么排。第四是谁呢?贾探春。所以贾探春这个人物在曹雪芹心目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探春的命运是最特殊的,以后我们还会探究。她既没有死,也没有出家,而是远嫁,这个远嫁又不是一般性的远嫁,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曹雪芹想来想去,把探春排在了第四位。第五排的是史湘云。那么谁应该排第六呢?我当时看《红楼梦》,就觉得王熙凤应该排第六。王熙凤不能再往后排了,从各种角度看,这都是一个脂粉英雄,她的戏太多了,说过的话能装好几车,人没到声先到,大家印象多深刻啊。可是这个人却排在妙玉后面,第六排的是妙玉。

妙玉横云断岭,把十二钗一分为二。在她之后才是迎春、惜春,然后才是王熙凤,还有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有人说巧姐排在十二钗里面牵强了一点,因为她在前八十回里面年龄很小,也没什么戏份。但是我想曹雪芹把她排进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展示这样一个金陵世家女子的命运的话,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人(秦可卿的实际辈分问题,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有了巧姐以后,能够使这个阵容稍微立体化一点;而且巧姐最后的命运很特殊,又和刘姥姥的故事有关系,体现了曹雪芹思想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正册中有巧姐是说得通的。然后是李纨,最后是秦可卿。

所以你看,妙玉既不是有四大家族血统的女子,又没有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妇,在书里面的戏份又少于薛宝琴,但是曹雪芹却绝不能割舍这个角色,他珍爱这个女性,一定要把她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且要把她排在第六。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里面找到一些线索,来破解曹雪芹的创作心理,揭示他设置这个人物的一些奥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