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重生成为京圈大佬,文娱圈变自留地 第四章:京城处处闻新声

凌晨时分。

中青报的印刷业务在这个时期已经是由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负责了,1953年之前还是由人民日报印刷厂代印。

印刷厂门口,在几盏昏灯的映照下,一批批新鲜出炉的报纸被装上车,近的送到城内各机关单位、各售报点,远些的送到郊区各县,再远的送到邮电局,发往外省。

其中一批送到了西城的一个售报点。

郭玉芬天不亮就起了床,灶上温着昨晚剩下的玉米糊糊,她胡乱扒拉了两口,又揣上两个窝头,这是她今天的午饭。

作为一名返城不久的知青,工作还没着落,她暂时在街道糊纸盒厂干活,每天计件,挣点零用钱,也算给自己找个营生,不至于出门被人指指点点。

厂里大多是和她情况相似的年轻人,或是等待分配,或是接替父母岗位名额未定,大家对未来都有些迷茫。

天蒙蒙亮时,她走到了一条街口。

售报点已经开了,《人民x报》《光明x报》等摆的整整齐齐。

厂里偶尔会有人带报纸来,大家轮流看,她自己很少买。

但今天,她眼睛一瞥,忽然瞧见了一行醒目的大字:“《人生的路啊,到底该如何走呢》”

嗯?

郭玉芬停住脚步,人生的路?

她鬼使神差地走过去,指了指那份报纸:“同志,来一份《中青报》。”

“5分钱!”

她从衣兜里摸出一个叠得方方正正的小手绢,小心地拈出一张纸币递过去,拿到了一份报纸。

顺着街口往里,拐进一个挂着“前进纸制品加工厂”牌子的大杂院。

几间平房,里面摆满了纸板和浆糊桶。

她习惯早到,可以先找个光线好点的工位。

郭玉芬在一张旧木桌旁坐下,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报纸。

“我今年19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小时候,我就听人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

“我常常在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读到这里,郭玉芬的心猛地一揪。

是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它能照耀自己最灰暗的地方!”

“我仍然觉得生活充满阳光!”

这两句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郭玉芬有些灰暗的心房。

精神家园?她从未想过这个词。

她双手捧着报纸,眼睛几乎要贴在纸面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

他们素未谋面,但作者所写的那些迷茫、求索、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她竟感觉无比熟悉,无比相通。

而这个写信的人,在经历了那么多困惑之后,依然能说出“生活充满阳光”,这是何等的乐观与坚韧!

最后,她读到那句:

“我希望你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吧嗒,吧嗒!”

郭玉芬眨了眨眼睛,滚烫的泪珠不受控制地滴落下来,在报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或许,就是为了寻找和守护心中的那片“海”和那份“春暖花开”吧。

“玉兰,你怎么哭了?谁欺负你了?”

正此时,同在纸盒厂干活的姐妹了进来,看到郭玉芬泪眼婆娑的样子,关切地问道。

“没,没什么,”郭玉芬连忙擦了擦眼睛,有些不好意思地把报纸递过去,“你看看这个,写得真好……”

她接过报纸后,半晌,她抬起头,眼睛也红红的:“玉兰,你大早上给我看这干嘛......呜呜呜”

其他姐妹们也陆陆续续地到了,好奇地围了过来。

不多时,一个个沦陷,一个个呜咽。

“真的,从来没有人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

“是啊,‘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咱们光想着找工作,找铁饭碗了,好像把最重要的东西给忘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真好听,虽然咱们这儿离海远着呢,但听着心里就亮堂!”

姑娘们你一言我一语,平日里那些压在心底不敢轻易示人的迷茫和委屈,此刻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

东城,红星街道第三便民服务点。

七八个年轻人,日常就是帮街坊看看车、卖个邮票、念念报纸,工作琐碎得能把人逼疯。

平时这小院跟忘了浇水的花似的,蔫了吧唧。

但今天,破天荒地热闹起来。

一份《中青报》,摊在掉漆的桌上。

“嘿,哥几个瞅瞅这篇!啧,问到心坎里了!”

“可不是嘛。”

“咱们天天在这儿,自行车轱辘转,邮票一张张卖,啥时候是个头啊?”

“我觉着吧,咱们这肯定不算啥‘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位‘大江大河’同志说得好啊!”

“他说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还说‘生活充满阳光’!听着就提气!”

“哎?”

“哥几个,姐几个,他是把咱们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给写出来了!要不……咱们给他写封信?”

“写信?”大伙儿一愣,随即眼睛都亮了。

“对啊!告诉他,他的文章,咱们听进去了!也说说咱们的迷茫和想法!”

“好主意!太棒了!”

“必须写!让他知道,咱们这群在服务点打杂的,也有颗向上的心!”

“快快快,笔来!”

……

京城和周边地区是《中青报》的主要市场,在这一天,最起码有几十万人看到了这篇文章。

77年之后,逐渐恢复了些之前的制度和政策,但这需要时间慢慢改变。

所以大伙压抑的情绪太久了,急需一个突破口,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口子,但带来的影响是超出预期的。

它就像块香甜的面包,吸引着饥渴的人们。

不知道有多少人给报社写信,写自己的想法,也迫切的想跟作者交流。

当然,除了印刷厂。

京城好几家大型国营印刷厂的厂长看着报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这篇文章没有直接说是哪家印刷厂,只知道是个临时工受了委屈。

..........

“嚯!”

“又是一麻袋!”

中青报报社,临近下班时间,编辑又拎着一麻袋信件摔在地上,不可思议道:“现在年轻人太热情了,今儿刚见报,几百个人跑过来投信,全是讨论那篇文章的!”

“是给我们还是给作者的?”

“都有!”

“让周老师过来瞧瞧!”

不一会,周振华过来了,翻了翻随便抽出一封信,看了看。

“可以啊,青年们都很有想法。”

周振华点点头,道:“既然这个话题这么受欢迎,我们不如挑选一些观点不同的来信,每期登载一部分,让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讨论。”

“好,我已经让小林整理读者来信,准备做个专题。对了,那个'大江大河'是谁啊?稿子上有联系方式吧?挺有才的,咱们是不是该联系一下?"有人问道。

周振华拿起那封原稿,仔细看了看落款:“没有名字,倒是有个地址,北京印刷二厂资料室。”

"北京印刷二厂,离咱们编辑部不远啊,骑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

“那就派人去拜访一下!我看小林就不错,让她亲自去一趟,跟这位有才华的‘大江大河’聊聊,约约后续的稿子。”

“小林!”李主编扬声叫道。

门口探进一个年轻女孩的脑袋:“李主编,有什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