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这个长得又高又帅的临时工。
赵国强和陈建军张大了嘴,李刚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刚才的自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嫉妒和愤怒。
"你...你胡说!"李刚的声音变得有些结结巴巴,"你怎么可能是'大江大河'?你只是个临时工!"
林雪梅惊讶地看着江河年轻的面孔:"你真的是‘大江大河’?"
江河平静地点点头:"文章是我写的。我想,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身份,而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李刚脸上。
食堂里响起了一阵小小的惊呼声,赵国强和陈建军也站了起来。
看到李刚愤恨的眼神,想了想,还是坐下吧。
林雪梅意味深长的看着他说:"江河同志,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你,不如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采访?"
这话听的像是某种邀请,但这个年代还没这么开放。
江河点点头:"好的。"
他回头看了一眼面色涨红的李刚,面露轻笑。
看到江河的轻蔑,李刚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转身离开。
赵国强几人也跟着离开了,也不敢跟江河打招呼。
江河笑了笑,对林雪梅说:"我们走吧。"
他转身,收拾起了自己饭盒和书,离开食堂。
就让哥的名气继续发酵吧。
"大江大河'就是咱们厂资料室那个小江!"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炸雷在平静的印刷二厂炸响,先是从食堂传出,然后迅速席卷了每一个车间、每一个角落。
“甚么?!恁说谁?资料室那个临时工是‘大江大河’?”
一个正在擦拭机器的河南老师傅,手里的抹布都掉在了地上,满脸的难以置信。
“可不是嘛!《中青报》的记者都亲自上门采访了!”
消息灵通人士唾沫横飞地比划着。
当事人此时带着林雪梅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两人聊了两个小时,大概内容就是江河的成长经历,写这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之类的。
站在厂门口,江河挥着手目送林雪梅蹬着自行车离开,转身准备回资料室。
刚想离开,忽然听到老钱的声音喊来:"江河同志,厂长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
...........
厂长王德发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窗台上摆着一盆吊兰,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和"优秀工作单位"的锦旗。
厂长见到江河进来,随即放下手中的钢笔,摘下老花镜,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小江啊,坐,坐!"王德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别拘束,就当是聊天。"
江河坐在厂长对面,好奇他会怎么说。
“《人生的路》是你写的?”
厂里面都传播开了,江河当然不会否认,点了点头:"是的,厂长。"
王德发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你的文章写得很有深度,很有才华嘛!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不简单!"
江河挠了挠头,谦虚地回应,"我就是随便写写。"
王德发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严肃:"不过呢,小江,有些事情啊,点到为止就好。现在是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厂子更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你这篇文章,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负面影响,你说是不是?"
江河心里暗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点头。
"你是咱们厂的青年,有文化,有思想,厂里对你也是很看重的。"
王德发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临时工,待遇和前途都不太稳定。厂里一直在培养有文化的年轻人,以后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会考虑你的。"
江河吃到了穿来的第一张饼。
他接着说道:“对于你在文章里提到的问题,厂里也会做出相应的处理,这点你放心。”
这正合他意,自己的目的已经差不多达到了,'大江大河'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了。
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同时继续推进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江河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感激笑容:"谢谢厂长关心和栽培!我明白您的意思。"
王德发满意地点点头,起身拍了拍江河的肩膀,"去吧,好好干!记住,有才华不怕,关键是要用对地方。"
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江河父母的耳朵里。
两人起初是不信的,待到亲眼看到报纸上儿子的笔名和那篇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文章,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儿子出息了!我儿子是'大江大河'!"何兰芳逢人便说,满脸的骄傲。
江建国显得就闷骚的多,听着同事的吹捧,咧着嘴角一直笑。
回到胡同街坊邻居们也纷纷主动招呼:
"老江家养了个好儿子,这是要当大作家啊!"
“是啊,江河比我家那小子强多了,我家那个昨天不小心摸着别人家姑娘的手,差点给逮进去!”
“小江,你咋写的,回头教教我家姑娘写写作文呗。”
"以后可得给我们街坊也写写!"
“......”
听着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江河心如止水......
若是放在别的年轻人身上,可能早膨胀的在胡同横着走路了。
他心里却清楚,自己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写了封信而已,都是虚红,但这也是个好的开始,出名要趁早!
“人生的路”带来的讨论逐渐扩大。
河北,河南以及天津等地的读者信件开始寄往中青报,各种观点都有,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各种观点都有刊登,中青报的销量都多了。
往后几天,林雪梅来了好几次。
都是给他送读者信,送了好几麻袋,然后顺便给了十四块的稿费,赶上自己这临时工一个月的工资了。
提一嘴,前几年特殊时期时候是没有稿费的。
那时候报社收到稿件后,确认刊登的作者会收到报社寄的卡片,可在当地新华书店领一本教员语录,就是印刷二厂印刷量最大的那本,江河手边就有一本。
77年的时候,国家出版局发了份通知,恢复了到了特殊时期之间的稿酬制度,主要还是解决那么文字工作者的生活问题。
78年,长篇小说《义和团》的作者冯骥才和李定兴收到稿费3300元,据说当时取款的时候给银行办事员吓坏了。
到了80年的时候,又提高了稿酬,著作稿,每千字3至10元。翻译稿,每千字2至7元,这个时候作者可以通过作品的印数获得额外收入。
81还在当兵的莫言,发表的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稿费72元,当时他的工资是15元。
84年的稿酬比80年翻了一倍,著作稿千字6-20元,翻译稿千字4-14元。
电影文学剧本的稿酬范围在1500至4000元之间,分镜头剧本的稿酬范围在800至1500元之间
所以说,还是得写剧本...
关于江河的讨论还在继续,只不过逐渐提及的次数变少了,就像是前世热点新闻的时效性只有三天一样。
不过,江河并不在意,他奇怪的是他投稿的剧本怎么还没有反应,北影厂没收到吗?
这天傍晚,江河刚推开家门。
"江河同志?"
转头一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正朝江河走来。
这人中等身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看起来就是那种典型的文化人。
江河疑惑地看着来人,有些面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
"您是?"江河问道。
男子伸出手:"你好,我叫梁晓声,北影厂文学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