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古诗词中的亲情友情 §赠从弟①(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⑤,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⑥凝寒,松柏有本性。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北)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现在只存诗十五首。有辑本《刘公幹集》。

注释

①从弟:堂弟。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④一何:多么。

⑤惨凄:凛冽,严酷。

⑥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诗词大意

高耸在山顶上的青松,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狂风怒吼着席卷而来,是多么强劲!松枝摇曳着与之抗争,是多么顽强!

严冬的冰霜寒冷异常,青松却常年挺立端正。难道它遭受严寒不知寒冷?不,坚韧、正直是松柏的本性!

经典赏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萍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脱俗”的气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呆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虽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字外之旨却更耐人寻味。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同时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文化链接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代表有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高潮。

建安诗歌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代,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重要标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