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②。棘心夭夭③,母氏劬劳④。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⑤。母氏圣善⑥,我无令⑦人。
爰⑧有寒泉⑨?在浚⑩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⑪黄鸟,载⑫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①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
②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
③夭夭:嫩弱的样子。
④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⑤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
⑥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⑦令:善,好。
⑧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⑨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
⑩浚(xùn):卫国地名。
⑪睍睆(xiàn huǎn):鸟儿婉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
⑫载:传载,载送。
诗词大意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弱,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经典赏析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文化链接
蓼莪
《诗经》
蓼(lù)蓼者莪(é),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píng)之罄矣,维罍(léi)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gǔ),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这首诗共六章,首尾四章每章四句,中间两章每章八句。此诗前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第三章用“缾之罄矣,维罍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两句,以南山、飘风起兴,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