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⑥不达,况乃⑦未休兵⑧。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严武上表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现存诗约一千五百首,有《杜工部集》。
注释
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戍,驻防。
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④边秋:边塞的秋天。
⑤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⑥长:一直。
⑦况乃:何况是。
⑧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词大意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边塞的秋天里,传来孤雁的阵阵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离散各去一方,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经典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的题目虽是“月夜”,但首联却未从月夜写起,而是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所见;戍鼓雁声,写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断人行”也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宵禁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文化链接
三吏三别
“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杜甫的作品。“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唐至德二年(757),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
同年秋天,杜甫因不满李辅国专政,毅然辞官,一路辗转,十二月到达成都投靠高适等故交旧友。这一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他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创作也较多,今存诗二百多首。杜甫由于和人民一起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在作品中往往更能客观地记述真实生活,有着“诗史”的伟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