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②,关内阻饥③,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④大兄、於潜⑤七兄、乌江⑥十五兄,兼示符离⑦及下邽⑧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⑨空,弟兄羁旅⑩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⑪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⑫分为千里雁⑬,辞根散作九秋蓬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县),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现存诗近三千首,为唐代诗人之最。有《白氏长庆集》。
注释
①望月有感:“自河南……弟妹”为原题,这里用作小序。题目为编者所拟。
②河南经乱: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开封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汝南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争规模大,时间长,都在河南境内,白居易老家河南新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③关内阻饥:关内,指现在的陕西大部和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阻饥,道路不通和饥荒。当时长安一带连年干旱,灾情严重。
④浮梁:现在的江西景德镇。当时白居易长兄任浮梁(今江西)主簿。
⑤於潜:现在的浙江临安。当时白居易七兄任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尉。
⑥乌江:现在的安徽和县。当时白居易十五兄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此文中白居易的长兄、七兄、十五兄,都是堂兄(同一祖父)。
⑦符离:现在的安徽宿州,当时白居易正在符离探亲。
⑧下邽(guī):现在的陕西渭南,白氏祖坟所在地。
⑨世业:祖先世代传下的产业。
⑩羁旅:漂泊他乡。
⑪干戈:两种古代兵器,此指代战争。
⑫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⑬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⑭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诗词大意
自从河南发生吴少诚叛乱以来,关内道路阻塞又有饥荒,兄弟姐妹们四分五散,各在一方。因为看到月亮的圆缺现象而有所感,姑且写出心中所思,寄给在浮梁的长兄、在於潜的七兄和在乌江的十五兄,同时给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各奔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仿若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经典赏析
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申、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大都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诗人伤时念乱,思亲思乡,故写下了此诗。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颔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以含意深远、情意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文化链接
白诗传天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百姓诗人”。相传他写好诗后,经常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然后请她们提意见修改,直到她们听懂为止。正因为他的诗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所以在当时流传很广。
有一次,白居易来到一所乡间学堂,随口问学童:“老师都教你们学什么呀?”学童回答说:“老师教我们学白诗。”白诗就是指白居易的诗,可见他的诗当时已经被当作教材使用了。
白居易诗作得好,和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传说他读书读得口舌生疮,写诗作文,手肘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人们都形容他是“诗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