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点石成金 §机制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魔方

拼盘上市,顾名思义,就是由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混合而成作为发起人,组建股份公司,而后谋求上市。这在当时背景下,实属罕见。对于国家建材局而言,拼盘上市方案,既是一个天才的设计,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大杂烩”。

既然上市指标是给国家建材局的,理所当然应由国家建材局直属央企实行控股。国家建材局推荐直属的中国新型建材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并成为控股股东。同时吸纳振石控股集团控股的巨石集团参加,然后再联合一批大大小小的钢筋水泥砖瓦等建材企业,取名为中国化建。

作为拼盘方之一的振石控股集团,却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有时甚至削足适履。首先需要与央企形成某种“关联”,以巨石集团名义,引入中国新型建材集团10%的股份,使自己蝶变为央企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获得联合发起人资格。在评估巨石集团资产时,因为上市“盘子”本身不大,而巨石集团现有资产较多,“盘子”容纳不下,张毓强只得忍痛割爱、挑肥拣瘦,把巨石集团最优质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装进“盘子”里,成为“盘”上最好的那道菜。而把一些不良资产或不易流动的资产留在了振石控股集团。后来有个数字颇能说明问题:巨石集团放进去的那块资产仅占中国化建总资产的30%,却创造了中国化建总利润90%以上;22年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高达300倍。

这是张毓强的“舍得观”,有舍才有得。

整个拼盘上市的过程极其复杂,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清爽,不说也罢!

唯一清晰的日子是1999年3月5日,中国化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共募集到2.1亿元资金。

民企巨石集团,趁着上市机会,华丽转身为央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张毓强也因而成为中国化建公司副总经理,主导巨石玻纤的生产经营。一年后,张毓强去“副”转“正”,担任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这一去一留,既说明张毓强干得不错,也说明国家建材局和中国建材集团领导层非常开明和高明,始终让张毓强在巨石集团经营决策中处于主导位置,至今没有委派过任何人参与管理或监督。彼时,国家对央企混改后如何运行还没有明确政策,国家建材局起草了一个文稿,请张毓强进行修改。后来,国资委居然一字不改下发,遂成为混改央企的管理规定,张毓强直呼这近于奇迹。借此确立了“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的16字混合原则。采访中,张毓强深有体会地告诉笔者,混改也罢,合作也罢,说到底,是跟人的交往与合作,是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处理人际关系,张毓强既不缺智商,更不缺情商,还不缺自信与幽默。

从彼时开始,张毓强开始成为一个“双面人”。一面,他是混合所有制的央企中国巨石总裁;一面,他仍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振石控股集团董事长,通俗地说,是老板。一人两制,一公一私,全国企业界恐也不多见。

混合所有制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魔方,不同的人会玩出不同的花样和色彩。

张毓强自然是个玩魔方的高手。

央企所有制混改是个大课题,且鲜有成功案例。第一家大型央企中国联通的混改始于2017年,时至今日,仍处于探索之中。而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与民企振石控股集团的混改早在1998年,那种敢为人先精神和拓荒者勇气,实在令人佩服。而作为实际操刀者张毓强,无先例可循、无模式可套,其间的风险与艰辛,局外人难以想象。

张毓强在两种体制间来回穿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长袖善舞、游刃有余,“混”出了活力、合力、竞争力,成为“国民共进”的一个亮丽样板。

在22年后的2021年1月,张毓强在振石控股集团工作年会上对此作过概括性总结。张毓强的体会是,央企与民企,双方各有优势。巨石集团为什么能够发展得那么快,得益于体制和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无论央企或民企,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譬如,央企在长远战略规划、人才资源战略、战略基础等方面优于民企。央企管理运作规范,但决策周期长,有的会错过时机。而民企经营方式灵活,有比较适应市场的决策机制,在战术、具体操作上,比央企更快捷。张毓强寻求的是一种既规范又灵活、既科学又高效的体制机制。

接受笔者第一次采访时,张毓强也曾谈及央企和民企的各自特点,打着比方。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央企和民企应当一视同仁,但客观现实中,两者还是有不同的。他张毓强同一个人,同一张面孔,最有体会。当他作为央企巨石集团法人代表出现时,银行会找上门来给他贷款;当他作为民企振石控股集团法人代表出现时,他要去跑银行,且贷款平均利率要比央企巨石集团高得多。这就是因为央企实力和名气摆在那里,是巨石集团成为混改央企后带来的溢出效应。但如果没有振石控股集团先天性的民企血液,不是因为他张毓强系民企老板出身,巨石集团近30年发展也不会这么快、这么好!张毓强举例说,巨石集团大多数项目,从酝酿、立项,到建设、投产,一般都控制在1年以内。

2000年,机缘再次走近张毓强,他果断推出201工程。

201,寓意为21世纪第一项工程,张毓强和他的团队开始新世纪筑梦之旅。

多少年来,张毓强一直揣着一个绚丽梦想,建造一座完全现代化的大型无碱玻纤池窑。什么才算现代化?在彼时张毓强眼中,就是玻纤池窑技术要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什么才算大型?年产必须超过1万吨。因为他知道,国家已在山东泰安投资建设了一座万吨级玻纤池窑。张毓强要超越它。他不想重复别人,也不想重复自己。

采访中人们告诉笔者,在巨石集团或振石控股集团,没有一个项目或一条生产线是同型复制的,只要是后来者,就会有增加、改进、完善、提高、创新。换句话说,在张毓强的辞典中,没有“复制”这个词组。

开始于新世纪之初的201工程,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设工程项目,首先要有钱。

争取中国化建在201工程上多投入,是张毓强的第一策略。在董事会上,张毓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一一阐述上马201工程的有利条件,譬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他当众翻开《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指出其中第18条建材类的“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类投资项目”,就是指201工程一类项目。这样,项目可争取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可充分利用巨石集团现有场地、公用设施,减少投资,缩短建设周期。巨石集团具备从筹建、现场施工、安装调试,到正常运行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实践经验。本项目扩建后,可依靠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质量更具市场竞争力。产品出来后,可替代进口,扩大出口创汇。还有,当地政府非常支持,有关部门或承诺或表态。各供货商也都作了承诺。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各位口袋里的钱啊!

有董事问道:张总,这项目效益怎样?

张毓强胸有成竹地回答:测算过,项目建成后,最长5.35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他所说的5.35年,还包括了建设期。也许,有人担心工程到期建不好,请大家想一想,他张毓强会允许这个项目拖到两年才建成吗?肯定不会!

对,肯定不会!大家被张毓强说服了,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中国化建董事会调整投资方案,由最初5000万元,增至1.1亿元。

1.1亿元资金,还是不够呀!张毓强力主新上规模为1.6万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建设时间8个月。按照国外同类型池窑匡算,大概需要4亿至5亿。泰山玻纤池窑只有1万吨规模,就用去4.5个亿。当然,巨石集团有自己的做法和风格,自己能做的事都由自己做。但即便这样,恐怕2.5亿元是必需的。当地银行表态愿意贷款,但需要国家贷款额度。

张毓强开始转动混改央企的魔方。由国债贴息支付贷款利息,那样工程成本将大为降低,偿还贷款压力会明显减轻。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张毓强指定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办事,且见多识广的周森林专司此事。

2021年盛夏某个上午,笔者走进周森林在巨石集团科技大楼的办公室,对他进行采访,由他还原当时跑部进京的情形。

周森林刚到龄退休,办公室内到处堆着准备搬移的物品和书籍。他穿着一件玫瑰红t恤,前额头发已有点稀疏,精干灵敏,说话中气十足,一边不停抽烟,一边回忆介绍,夹杂着朗声的笑。

巨石集团真正起跳,就靠这个1.6万吨工程。它是全国第一块牌子,是当时中国最大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它的建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成为中国玻纤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周森林今天还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当张毓强把这个跑国债贴息贷款的任务交给他时,周森林也有压力。不过,他自信地扳着指头数了数,巨石集团里也就他比较合适。他原先就是石门东风布厂临时工,做过陶土坩埚拉丝的活,对巨石集团老底子的事一清二楚。1979年当兵,干空军地勤,复员回到桐乡,进入银行系统工作,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善于公关。以前也跑过几趟北京,对审批程序略有所知。

人们常说,跑项目、跑工程,关键在跑,不跑什么都没有。周森林开始回忆时,说了一句俗语。这个201工程,是巨石集团自己鼓捣出来的,主管部门根本不了解。他就从桐乡开始跑,市里跑完了,跑省里;省里跑完了,再跑北京。要争取到国债贴息,需要经过国家建材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最后,才到国家***。一听这些大牌子名字,心里就会发憷,是吧?人家问你,巨石集团在哪里呀?在桐乡呀!桐乡是个乡吗?不呀,桐乡是个县级市哩!哦,县级市,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在哪呢?在杭州边上。哦,那是杭州郊区啰!桐乡怎么成了杭州郊区啦?但为不得罪那些处长司长们,周森林含糊其词地嗯嗯着。

与其他人跑部进京不同,周森林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绝活。他说要让那些处长们、司长们相信这个项目好,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并讲究点技巧,自信、诚实、细心。他发现有的跑项目的人很黏人,一天到晚缠着那些处长司长们转。周森林不这么做。他从来不给处长司长们添麻烦。他每天到这些处长司长办公室报个到,跟他们打个招呼,然后就走,回到宾馆里耐心等待。到了吃饭时间,自己溜出宾馆,去买点香肠面包充饥。有段时间,周森林一直看不见一位主管处长,一打听,人家告诉他,处长患了脚踝炎,住着院呢!问住在哪个医院,人家不肯说。周森林千方百计打听到这位处长住的医院,买了鲜花水果去医院探望。那位处长十分惊讶,也很感动。

周森林的做法和耐心渐渐有了效果。再说,这个201工程项目本身就符合国家产业导向,那就照章办事。于是,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会告诉周森林,哪个地方需要修改,哪个地方需要补充,还有哪些手续需要补办。行,只要你们开口,他周森林一律照办。办完后,继续在宾馆等待。

周森林花了一年多时间、一大沓飞机票,最终从国家***拿到了201工程项目国债贴息贷款的批文。国债贴息1370余万元,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贷款额度。

周森林说完这些,开心地笑出声来。罢罢罢,现在退休啰,历史任务完成啰!

在周森林从桐乡跑北京时,赵军却被中国化建派驻桐乡,监管201工程,做了彼时的“逆行者”。且一住就是20余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尾巴、人生壮年和那头浓密头发中所有黑色素都留在了桐乡。由此成为新桐乡人,更成为张毓强“骨灰级粉丝”。

此刻,赵军正坐在笔者前面,坐在振石控股集团大楼第27层一间办公室里。笔者看到,赵军这间桐乡办公室,比北京那些司局长们的办公室更显宽敞明亮。窗外就是桐乡美丽的凤凰湖,赵军透过办公室落地玻璃窗,可以俯瞰凤凰湖周边的景色。此日,天上多云,云彩投映在湖面上,给人一种云天一色的感觉。绕湖一圈圈葱葱郁郁的树影,更是北方一般地方所见不到的。

赵军现在振石控股集团担任顾问,眼下受张毓强委托,正在牵头制定振石控股集团“十四五”规划。他身材瘦削,文质彬彬,白发闪烁着银光,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平时轻声细语,只有讲到那些特别的事情或者小酌几杯后,赵军的声音才会提高十几个分贝,显出这个年龄段人少有的激情。

事情还得从赵军本人说起。

赵军原本在中国建材集团下属的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工作,研制复合材料,用于军工生产。中国化建公司成立后,赵军被抽调到公司搞投资。巨石玻纤利润占到中国化建公司的绝大部分,中国化建总部迁移到桐乡。赵军干脆跟着跑到桐乡,开始另一种意义上的“下乡插队”,因而参与了201工程设计建设的全过程。

酝酿工程设计之初,就遇到一大难题。按照当时体制,但凡是国家部委,包括地方政府批复的工程项目,只能找具有相应国家资质的研究院。这就意味着,只有南玻院才有资格设计,并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张毓强坚决不干。在赵军看来,彼时张总已萌生玻纤生产知识产权意识,虽然后来政府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取消了这一限制。但在当时,巨石集团主张自主设计、自己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举动,多少有些超前。

中国化建公司领导赞同张毓强的想法和做法,赵军就代表中国化建公司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虽然一波三折,上级主管部门改革意识强,也十分开明,最后总算圆满解决,皆大欢喜。

由此开端,巨石集团和振石控股集团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解决了体制纠结后,工程设计才正式开始。201工程到底搞成多大?开始时并没有定论。泰山玻纤厂已建成1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巨石集团要超过泰山玻纤1万吨规模,这在张毓强心里是既定的。但超过多少为宜?一时未有定论。

据说,最后确定池窑规模与方贤柏有关。

方贤柏曾是南玻院总工程师,也是泰山玻纤池窑工程的技术主持人。那年,方贤柏刚到退休年龄,准备离开。泰山玻纤厂出面挽留他,并在企业所在地为方贤柏买了房子,可谓诚心满满。但方贤柏在与张毓强交往中,感觉其人生价值在巨石集团能更好得到体现,其技术积累可在201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一名视事业为生命的老知识分子,他义无反顾地加盟巨石集团。泰山玻纤厂见挽留不成,便按照惯例,与方贤柏签订了一份离职保密协议,约定方贤柏离开泰山玻纤厂后,不得负责指导1.5万吨以下玻纤池窑的生产技术。

这1.5万吨,成为横亘在方贤柏眼前的一道杠杠。

1.5万吨以下不行?那,巨石集团就上1.6万吨!张毓强为了争这口气,似乎也为方贤柏避嫌,气势如虹地作出这一决策。

彼时国外已有5万吨池窑的成套设备,但人家肯定不会卖给中国人。国内只有泰山玻纤1万吨工艺技术,方贤柏很清楚。但1万吨与1.6万吨,并不是同比例放大即可。玻纤拉丝生产线核心是窑炉。赵军比喻说,就像小水壶与大水壶烧水,完全不一样。窑炉越大越难控制。而且要提高热能,降低成本。

张毓强对玻纤生产已非常熟悉,对生产线有了一整套自己的想法。他天天与方贤柏、赵军等人泡在一起,开神仙会,开诸葛亮会,搞脑筋急转弯,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既然股权可以拼盘上市,池窑为什么不可以“拼盘组合”呢?可以呀!一套后来被方贤柏命名为“点菜拼盘法”的设备制作方案脱颖而出。

“点菜拼盘”自然是一种比喻,一种形象说法。操作要点是,用点菜方式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零部件,融合进巨石集团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再加上方贤柏的技术经验,组合成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ok?ok!张毓强认为这思路新颖、实用、省钱,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方贤柏、赵军,还有担任工程办公室主任的顾桂江等人,开始国际大采购。他们走出国门,到有关国家和企业考察,找国际上著名的玻纤生产厂家和玻纤供应商,了解信息,探讨性能,洽谈价格,货比三家,择优而用。

窑炉是重中之重,巨石集团找的是一家德国公司。这家公司是个家族企业,已有百余年历史,专门生产汽车玻璃。虽说玻纤非玻璃,但池窑原理相通,该公司池窑技术在全球领先。巨石集团把技术要求跟对方说清楚,对方答应全力配合。

拉丝机选了另一家德国公司。这是一家纺织设备厂商,专业做棉纺机械,并没有做过玻纤设备。棉纺有弹性,相对比较容易;玻纤没有弹性,容易断丝。巨石作为需方,德国公司作为供方,两家一起按照需方的生产要求共同进行研发改进,直到完全适合201工程标准为止。

供需双方的合作,后来成为巨石集团与振石控股集团的传统,包括巨石集团与振石控股集团成为供方,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产品时,也始终遵循着与客户共同研发、改进、创新的原则,实现共赢的发展。

后来,张毓强又把一部分零部件设备也交由这家德国公司试制,使用方与制造商一起研究探讨,彼此合作愉快。

让顾桂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窑炉设备到厂后,德国公司派出技术人员来巨石集团帮助安装调试。当时,国内员工月薪大概六七百元人民币,而那些德国工程师每天600美金,相当于国内员工日薪的180倍。这让顾桂江惊愕得闭不上嘴。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德国工程师似乎也真值那么多钱。他们很敬业,做工程精益求精。

张毓强抓工程的狠劲,在201工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初确定201工程建设时限为8个月,从2000年3月5日正式开工算起,张毓强与中国化建公司领导签订了责任协议。说实在的,中国化建公司领导当时并没有当真。在常人心目中,工程建设时间超期,工程建设费用超预算,是个普遍现象。时间超个把月,合理;费用超15%以内,合法。

但张毓强就是张毓强,他与别人不一样。军令如山,令出必行。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坚决不说。201工程尚未开始,他就在工地上竖起一块大大的201工程点火倒计时牌,每日更新。他根本不回家不歇工,白天在工地查看,深夜回去睡个囫囵觉,第二天一大早又出现在工地上。

某天夜里10点多钟,张毓强带着工程建设人员在工地上巡查。走着走着,张毓强来到一处空地上,眯着眼仔细一望,一摇头,转身问跟着的基建人员:哎,你们这里好像缺堵墙吧?

啊,不会吧?张总!那位基建人员想,都是按照图纸施工,怎么可能会漏掉一堵墙呢?也许,是张总觉得大家疲惫不堪,跟他开个玩笑吧?

你们拿图纸来!张毓强坚持着。

图纸拿来后,那位基建人员在昏暗的灯光下细细对照,脸色立马泛红。

真的,真的少了一堵墙!基建人员嗫嚅着,显得非常不好意思。

自然,少不了张毓强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

挨了批评,基建人员连忙补课,当夜把这堵遗漏的墙砌了起来。

这件事被人传开了。人们觉得张毓强这人太神奇了,他居然能把庞大复杂的201工程的每个位置、每个设备都装在自己脑袋里。需要时,就像摁下网络的搜索功能一般,一一调出来。这已不是一般的记忆力所能解释,而是张毓强敬业到近乎痴迷,凡事追求完美、臻于极致的品格起着主导作用。

201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张毓强干脆住到工地,与员工们一起熬夜鏖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毓强的行动促使众人向他看齐,包括那些有着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生活理念和习惯的德国工程师。

张毓强确定12月20日为201工程点火日时,那些德国工程师把头摇得像中国的拨浪鼓似的。但随着工程环节一个个准时实现,他们开始信服。眼看西方人雷打不动的圣诞节临近,在201工程现场的德国工程师们,被张毓强和巨石集团员工们的精神所感动,被201工程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主动提出今年圣诞节不回德国,而与巨石集团员工们一起奋战。张毓强的细心之处在于,他悄悄找人,出钱把这些德国工程师的夫人小孩接到桐乡,让他们共度佳节。这一举动,让那些刻板固执的德国工程师流出了热泪。

最后几天,安装11万千伏高压变电器。从318工程的350千伏到11万千伏,这是多大的一个跨越呀!张毓强忍不住手痒痒,干脆与员工们一起安装。到12月19日子夜,变压器安装调试完毕,整个工程宣告结束。张毓强说要庆祝庆祝,他让食堂蒸了好多包子,拿到工地现场。他与职工们狼吞虎咽,吃得那叫一个香啊!张毓强一生中吃过不少山珍海味,但他觉得2000年12月19日半夜的那顿包子,特别好吃!

顾桂江告诉笔者,201工程的价值在于,玻纤原料粉料由自己工厂供应,池窑由自己设计组装,自己制作漏板,玻璃配方也由自己研发,至此,巨石玻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工艺体系和核心知识产权,走到了国内玻纤行业前头,与世界玻纤生产先进水平越发接近。

这,也许就是张毓强觉得那顿包子特别香的内在原委。

2000年12月20日下午2时58分,“让我发”的时间谐音。张毓强在众人注视中,从桐乡市政府领导手中接过点火枪,伸进点火孔。“噗”的一声,蓝色火苗犹如一个变幻着的精灵,瞬间点燃了窑炉火道。只见一股蔚蓝色的火焰升腾起来,蔓延开去,带着张毓强和众人充满希冀的眼神,进入池窑内部。

中国第一座1.6万吨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在辞旧迎新之际诞生。

别出心裁的张毓强,让人在厂区门口修筑了一个工业废水养鱼池,池中养上十几尾金鱼。后来,参观1.6万吨玻纤生产线的人络绎不绝。每当人们走过这个养鱼池时,总是惊叹这个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心里也就明白了这家企业废水处理的纯净度。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