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张毓强认同此话,但他同时补上一句:隔山可以翻山。
这句话,针对振石控股集团收购嘉兴钢铁厂而言。
请允许笔者将时间指针拨回到2007年,那个特殊而微妙的时间节点。
说这一年特殊而微妙,是因为:这一年,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一年同时是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夜。这些重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对振石控股集团收购嘉兴钢铁厂产生了影响。
当然,收购起因并没有那般宏大。
嘉兴钢铁厂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全资国有企业,年产普通碳钢30万吨,有1000来名工人。随着中国钢铁业新建、兼并、重组,钢铁行业重新洗牌,嘉兴钢铁厂经受不住市场冲击,渐显疲态。继续办下去,肯定没有前途,但破产倒闭,已化为炼钢炉和水泥墙的大额投资怎么办?还有,1000来名工人呢,都下岗?显然不是办法。时任嘉兴市主要领导,原本出身于钢铁企业,对钢铁业颇具情怀,但又有点恨铁不成钢、恨钢不成器。他想到当时社会上兼并重组的做法,在会议上一商量,决定将嘉兴钢铁厂整体出让。
整体出让是个委婉说法。说白了,就是卖,将嘉兴钢铁厂卖掉!
虽然市里已作出决定,但嘉兴钢铁厂并不是皇帝的女儿,也不是cbd商圈中的旺铺,看上它的人并不多。
彼时,张毓强也没有动心,甚至没有太关注这一信息。
好在市委主要领导熟人多,辗转搭线,地处温州的青山控股集团表示出收购意向。
不过,青山控股集团老总也未必觉得有十分把握,因而又拉上一家合作伙伴,准备两家出钱,把这个铁疙瘩盘下来。
这就巧了。青山控股集团老总找的这个江苏三房巷集团老总,恰恰是张毓强生意上的伙伴、人生中的朋友。这位老总极有个性又十分低调,但与张毓强却很投缘,口口声声称张毓强为大哥,不熟悉的人还真以为张毓强是对方的亲兄弟哩。
三房巷集团老总对嘉兴不太熟悉,但熟悉并敬佩张毓强呀!于是他就转身向张毓强讨教,并请张毓强参与收购事项的洽商。一来二去,张毓强居然成了每次商洽时必到的座上客。张毓强慢慢熟悉了嘉兴钢铁厂情况,对收购一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热心和兴趣。青山控股集团和三房巷集团老总就提议振石控股集团也参与收购。市委主要领导一听这个提议十分赞同,希望张毓强转变角色,由“作战参谋”转身为“作战司令”,成为收购方之一。
见几方都有此意愿,张毓强有点心动、跃跃欲试。不管怎么说,振石控股集团是嘉兴小有名气的企业,市里领导那么看得起自己,盛情难却啊!再说,从玻纤行业到钢铁行业,虽说跨度有点大,但万一跨越过去,不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了吗?对新事物新领域始终保持着热情和兴趣的张毓强,想尝试一下。
不过,张毓强有着自己的主意,振石控股集团要么不参与,要参与就得控股,那样才有发言权和主导权。
见张毓强愿意控股,市里和另外几家合作单位求之不得。这事,似乎就在说说笑笑之间确定下来。
一听说张毓强要收购嘉兴钢铁厂,议论立时像开了锅的沸水,质疑声一片。人们搬出的依据主要就是那句“隔行如隔山”的老话。说张总一直搞玻纤,在振石控股集团搞的也是玻纤的衍生物或延伸品。现在要去碰钢铁,不是擅长的领域啊!呵呵,搞不好会砸锅卖铁。
但张毓强已下了决心的事,就是10头牛也拉不回来。
不能说张毓强没有算过账,在振石控股集团一些人眼里,张毓强的精明和会算账,略等于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公认犹太人最会算账和做生意。
收购嘉兴钢铁厂,继续生产普通碳钢,肯定不行,必须转型生产不锈钢,这是张毓强在多次参与洽谈并作了些市场调研后,慢慢形成的想法。众人对此几乎异口同声,形成高度共识。
依据这个思路,张毓强算了一笔账:收购费用2.2亿元,总计投资22亿元。原先生产30万吨碳钢,按当时市场价每吨4000至5000元算,销售额总计也就十几个亿。而当时不锈钢市场行情很好,每吨售价近4万元。如果新上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销售总额将达200亿元。再说,附近嘉善有个废旧不锈钢市场,企业可从那里回购废旧不锈钢,重新加工,那样也可节省点成本。
应该说,张毓强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算到了。
如果说当时张毓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就是让谁来管理这个钢厂。
张毓强在与合作方一次次沟通、洽商时,总能遇到一位高个子中年人。热情、直率、坦诚,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对国内外钢铁行业,尤其是对不锈钢技术的熟悉程度,令见多识广的张毓强也为之惊讶。
合作方向张毓强介绍,此人叫刘晓亚,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著名钢铁专家。
刘晓亚就以这样的特殊身份、特殊方式出现在张毓强视野里,后来成为东方特钢公司总经理的不二人选。
笔者第一次见到刘晓亚,是旁听振石控股集团5月份总裁例会。只见一个瘦瘦高高、头发灰白,穿着随意、喜欢笑着发表意见的人。小陆秘书指着他,悄悄告诉笔者,这位就是东方特钢刘总,刘晓亚。
哦,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不锈钢专家?有点不太像呀!在人们日常印象中,所谓大专家,都是些高寒带人物,戴着厚厚玻璃片,文质彬彬、不苟言笑,说话慢条斯理,甚至拿腔拿调。
刘晓亚显然是另一种类型。
2021年暮春的一个上午,笔者与刘晓亚约定采访时间,作了一次长谈,对刘晓亚本身和东方特钢公司的来龙去脉有了轮廓式了解。
刘晓亚自述,他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冶金专业硕士。毕业后,想更快提升自己,便与号称瑞典工程师摇篮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联系,申请选读“瑞典冶金之父”的博士生,没想到真的被录取。1989年4月,刘晓亚飞赴斯德哥尔摩,开始他的海外求学生涯。瑞典博士制时间很长,刘晓亚读了4年半。之后,遵师嘱,又读了2年冶金博士后,天天听课、做笔记、搞实验。博士后出站,刘晓亚又到瑞典钢铁厂。20余年时间,刘晓亚天天与钢铁打交道,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一块钢铁。
就在刘晓亚快变成一块钢铁时,中国酒泉钢铁集团老总去瑞典钢铁厂考察,刘晓亚参与接待介绍。酒钢老总慧眼识珠,从各色人等中发现了禀赋独具的刘晓亚,邀请他回国创业。酒钢老总告诉刘晓亚,在西方搞钢铁,已没有发展潜力。而酒钢要上一个很大的不锈钢项目。这一下,真的挠到了刘晓亚的痒痒处,他正在忧虑此事,觉得自己颇像当年被困在柴大官人家里的武松,十八般武艺无处施展、无人赏识。如果有个不锈钢项目能让他施展拳脚,也不枉了这一身本事。刘晓亚回忆到此处,笔者就想到,不管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现代,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那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念,还是深植脑海、根深蒂固。
经不住酒钢老总三说两说,刘晓亚真的放弃在瑞典的优厚待遇,把妻女安顿于老家马鞍山后,毅然决然地飞赴中国大西北,一头扎进酒钢集团不锈钢项目之中。
干了3年半时间,刘晓亚把酒钢集团的不锈钢项目搞成了,关系理顺了,刘晓亚觉得自己回来对了。那位当年“忽悠”他回来的老总,对刘晓亚也是一百个满意!
但是,有人感觉不太满意。这个不满意的人,是别人倒也罢了,可她是刘晓亚的宝贝女儿呀。女儿觉得老爸这个地方实在太偏远了,偏远得几乎与世隔绝,一片戈壁滩,都到古嘉峪关了。古嘉峪关就是古人诗中说的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关”呀!春风都不度,羌笛都怨恨,何况她年纪轻轻的,能喜欢吗?去了几趟,她向老爸宣布,以后她再也不去了。
女儿的“威胁”,自然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是酒钢集团领导层发生变化,刘晓亚在一些人眼中有点“贬值”。这种“贬值”的感觉特别不好,刘晓亚开始考虑离开。
说来也真是凑巧。此时,地处温州的青山控股集团开始商谈购买嘉兴钢铁厂,青山控股集团老总对刘晓亚说:刘工,你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一起搞个不锈钢项目。
不锈钢,对刘晓亚真的有吸引力,比磁铁还有吸引力。于是,刘晓亚答应了。
当刘晓亚真的要走,那些人才“意识”到刘晓亚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九爷不能走!”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桥段,被这些人用来挽留刘晓亚。千万不能放刘晓亚走呀,谁放走谁负责!谁也不敢答应,谁也不敢签字。刘晓亚一跺脚、一咬牙,干脆不要那个人事关系啦!
这是2006年9月,一个秋草丰茂的时节。
张毓强把刘晓亚约到办公室,两人坦诚相见,作了一次长谈。
就这样,刘晓亚走进了张毓强的视野,走上了收购改制后的东方特钢公司总经理的位置,找到了真正能发挥自己作用和特长的平台。
听完刘晓亚的自我介绍,笔者忍不住一阵唏嘘。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刘晓亚与东方特钢还有那么一段曲折复杂的经历。
2007年8月1日,建军节。张毓强主持召开东方特钢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大会正式聘任从海外归来、又从酒钢集团前来的刘晓亚博士后为公司总经理。股东们特别真诚地要求刘晓亚,至少在东方特钢公司干满5年。可谁会想到,刘晓亚居然一干15年,且现在仍执意干下去呢?
临时股东会重点讨论了东方特钢公司的发展,并作出决议。
笔者从振石控股集团一大堆泛黄的档案堆里,找到了决议文稿。
文稿写明,振石控股集团此次收购具体操作方式为:先收购,再增资。振石控股集团与另外几家企业先出资收购,振石控股集团持有51%股权,取得绝对控股权;其余几家企业占股49%。收购完成后,各方再按股权比例对东方特钢公司进行增资。收购资金大约4亿元,加上新增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等,共需14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约为18至20个月,在现有资产基础上进行投资改造,设备主要从国内采购,有些自动控制系统从国外购买,要求2007年年底完成主要设计及主要设备采购工作,2008年年初开始土建,2008年6月安装设备,力争2008年年底投产。
股东们认真分析了该项目前景,认为该项目主要涉及不锈钢领域,而不锈钢产品门类繁多,行业容量巨大,且国内主要生产厂家均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其竞争有多方面优势。以目前每吨不锈钢3万元左右分析,年产50万吨不锈钢可带来销售额150亿元。按每吨税后利润1500元计算,则每年税后利润可达7.5亿元。顺利的话,投产后两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决议还讨论了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事项,指出东方特钢公司主要将采用废旧钢,附近嘉善县有一大型废旧钢交易市场。因此,原料购买十分便利。在销售上,嘉兴周边均为用钢发达区域。仅嘉善县便可消化1万多吨不锈钢。人员可以外招,不成问题。
从上述摘录文字中不难看出,当时筹备东方特钢公司的临时股东们,对于收购、改制、生产、销售、用工等,均抱着乐观态度。
但,天有不测风云。而且,这个不测风云恰恰出现在东方特钢改制转型的关键时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接连出现,一时哀鸿遍野、草木皆兵。金融界首当其冲,银行信贷立马收紧,只还不贷,部分行业、产业应声落马。不锈钢从最高时每吨近4万元,一路狂跌,最低时跌至每吨9000多元,不到预测值的1/4。
张毓强在采访中回忆说,振石控股集团大多数投资项目,都是在低位时进入,唯有这个东方特钢项目,是在最高位时进入,预测投资与实际需要投资落差极大。有人总以为他张毓强事先考虑好了的。其实,没有早就想好的东西,他张毓强又不是神。哪个企业家跟你说他早就考虑好了的,都是吹牛。因为市场变化无穷,有些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任何人最拿捏不准的就是市场。你想把控市场,有这个能力吗?不可能的事嘛!
张毓强还慨叹说,如果不买这个嘉兴钢铁厂,振石控股集团当时的日子不会太差。但他会不时买企业,也会卖企业、创造企业,始终没完没了。实际情况往往是,企业好的时候,作为企业家未必能享受得到;而当企业不好时,企业家却必须承受。这大概就是企业家的宿命。
在2007年11月24日召开的股东会上,张毓强坦诚而详细地陈述了面临的诸多困难:对振石控股集团而言,钢铁行业是个全新领域。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出现许多新情况,而却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工期紧、任务重、人员极度匮乏,原嘉兴钢铁厂员工良莠不齐,外部一时招聘不到合适人才,新老员工磨合需要时间。计划建设的一条年产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按照眼下价格分析测算,至少需要19亿元,比原先估算多出6亿元。投产后,铺底流动资金需要30亿元以上,但是贷款仍无从谈起。且目前外部环境非常不利,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不锈钢项目很可能无法取得银行支持,所有建设资金均要几家股东自己出。按股比,振石控股集团需拿出近8亿元。现在看来,原定2008年10月投产的目标肯定难以实现,最早也得到2009年3月。
最后,张毓强向股东们说,特钢作为一个特大型项目,前景固然十分美好,但目前面临的风险及对振石控股集团的压力显而易见,希望引起股东们高度重视,一起采取相应对策。
若将张毓强的陈述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问题多多,压力山大。
股东会的气氛沉闷而压抑,大家显得有点忧心忡忡。
此刻,张毓强平时累积起来的信誉和权威发挥了作用。股东们将目光集中在张毓强身上,希望他拿主意,各家股东照办。三房巷集团老总说得更明朗:我相信张大哥。张大哥说咋办,就咋办。
企业已经买下,改造已在进行,退无可退。张毓强提出的对策之一,东方特钢项目增资扩股,各家股东按股比分摊。
振石控股集团是控股股东,占比最大。为筹集资金,张毓强与董事们商量,忍痛割爱、壮士断腕,卖掉几家盈利能力很强的关联企业,筹措到一大笔资金。
与此同时,几家股东单位增加的资金陆续到位,资金难关勉强渡过。
然后,抽调精兵强将做文件、跑审批。嘉兴市委市政府给予有力支持,有关部门大开绿灯。
东方特钢工程终于露出一丝充满希望的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