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伟大,均肇始于一个勇敢的开端。
振石控股集团重要的转折,源于1992年年底、1993年年初,张毓强在梧桐大酒店年终职工聚餐上宣布的进军桐乡开发区的那个决定,为振石控股集团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并创造了巨石集团后来的辉煌。
且容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92年,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
春天里,***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人们形容是“东方风来满眼春”。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瞬间加速,全国各地掀起大干快上热潮。彼时有个突出现象:在经济特区示范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梧桐之乡桐乡,被这股热潮推涌着、鼓荡着。桐乡县领导一边筹划着撤县设市的大动作,一边规划着在梧桐镇周边设立桐乡经济开发区。
桐乡县为此专门发出文件,制定若干优惠政策,广为宣传,向县内外招商。
据说,县里招商文件发出,动员大会开毕,但响应者寥寥。
这犹如武林界华山论剑,英雄帖已发出,但应邀赴会比武者不至,令筹办者始料未及。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开发区属于新生事物,诸多政策尚未真正兑现,人们心存疑虑,不敢将大笔真金白银投进去,实在可以理解。
桐乡县及经济开发区领导不得已改变策略,开始一家家上门做动员工作。他们将动员招商的目标瞄准了振石公司,瞄准了张毓强。
那一年,振石公司已步入正轨,生产销售两旺,早已实现了早年县二轻局提出的产量超千吨、产值超千万元、利润超百万元的“三个一”目标。年产玻纤3600吨,产量列全国玻纤行业第五名。厂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职工491人。设有6个生产车间,拥有铂铑拉丝炉58套,主要产品有热塑性塑料增强专用纱、中碱缠绕专用纱、涂型玻纤纱窗纱等,销售收入2254万元,利税400万元,部分产品出口创汇,成为全国玻纤行业中型企业。
桐乡开发区主任曾担任过乡镇领导,对振石公司和张毓强比较了解。他一次次上门,一遍遍游说张毓强。
开始时,张毓强并不为所动。张毓强对石门感情极深。你看,连公司名称都包含了石门!新厂建造时间并不长,机器设备也是好好的,运转正常,何必要舍近求远,跑到桐乡开发区去?再说,异地新建,需要大量真金白银。如果上一条池窑生产线,他测算过,至少需要1个亿。1亿真金白银又从哪里来?你能帮助振石公司弄到那么多钱吗?弄不到?那就对不起!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不过,那位开发区主任是个基层通,熟谙人们心理,他看出了张毓强心中涌动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不厌其烦地劝说着。桐乡开发区有成片土地,价格便宜,政府还提供“三通一平”条件。开发区税收可以优惠,如果你张总带头进入开发区,就是开发区第一家企业。作为第一家企业,他可以表态:一事一议,什么都好商量。
说着说着,张毓强真的心动啦!企业在石门镇已20余年,虽说慢慢也在发展,但已明显受到局限。石门区位偏僻,规模较小,各种资源毕竟有限,自己有些想法,在石门就无法付诸实施。譬如真要上池窑生产线,需要上百亩土地,石门根本无法解决。
1992年的张毓强,已在玻纤行业干了20年,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来,心中已悄然萌生一个梦想:要将振石玻纤公司做大!做得多大?他那时还不敢确定,但至少能进入中国玻纤行业第一方阵,做到让中国同行都知道振石玻纤。张毓强已看清,玻纤行业的大趋势是放弃代铂炉,改上池窑。如果真的能在桐乡开发区另辟战场,新建一个称心如意、像模像样的池窑玻纤厂,那才不枉一生啊!
钱从哪里来?这是个问题。张毓强与开发区主任一次次开“烟雾会”。两人都是烟民,且抽得蛮凶。一天两包,一根接着一根抽,其间不用点火。半天下来,满屋子烟雾弥漫。
烟雾笼罩,视线模糊,思路却越来越清晰。两人商定,用股份制形式集资,找几家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参股。这个新颖的集资思路,得到了桐乡县主要领导认可。桐乡即将撤县设市,需要一个与之相符的开发区;开发区需要几家骨干企业来支撑。张毓强这个人和这家玻纤企业很有可能成为开发区的窗口,县里应当装修这个窗口。
此谓天时地利。
还得人和。有了初步方案,张毓强与公司几位主要骨干一碰头一商量,大家都赞成。
此谓天时地利人和。古人所言成大事的三个条件,张毓强皆备!
于是,张毓强准备找个适当场合,宣布这一重大决策。
元旦刚过,春节将临。为感谢全厂职工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又鉴于有重大事项要宣布,张毓强别出心裁地制订了一个活动方案。他租了几辆大巴,将公司一百多名员工拉到彼时桐乡县城内最高档、刚开业不久的梧桐大酒店吃年夜饭。
眼下在振石大酒店工作、当年曾是梧桐大酒店厨师长的张震洲还依稀记得,张总让他做了红烧羊肉、蹄髈、全鸡全鸭等,每桌菜肴标准300元,酒水外加。这在当时,已属高档酒席。张总还特意让酒店在门口悬挂了一副大红春联:“辞旧岁,迎新年,煮酒相庆颂改革;聚桐城,话未来,举杯共勉谱新篇”。那种过年喜庆的氛围非常浓烈,引得街上行人驻足观赏。
能进城在大酒店吃饭,员工们自然欢天喜地。那天,张毓强也十分开心。他穿着一件咖啡色翻毛领子皮夹克,提前理了个漂亮的大背头,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席间,他逐一向员工们敬酒,真心感谢大家的付出,并向大家庆贺农历新春。
几杯啤酒下肚,彼时还不善喝酒的张毓强,脸上渐渐泛出红光。他一激动,霍地站到大厅中间,向吃喝着的人群挥一挥手,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公司班子讨论研究了好几次,最后同县里和开发区领导商定,在继续搞好石门玻纤基地的同时,春节后,准备进军桐乡开发区,新建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厂区。大家说,好不好呀?
好!好呀!众人都被张毓强宣布的这个喜讯激奋了、震撼了。大家欢呼着,相互庆贺着,纷纷举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
那个欢庆的年夜饭场面,多少年后还一直印在振石控股集团老职工脑海里,也铭刻在张毓强的记忆中。
历史时钟很快走到一个节点:1993年3月18日。
春天来到江南小城桐乡,草长莺飞、小雨淅沥,满街的梧桐树开始发枝生叶,早到的春燕吱吱喳喳,在粉墙黛瓦间寻觅着做窠的地方。三五成群的小学生,胸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蹦蹦跳跳地走过画着丰子恺漫画的街道,走入春天里。
春天,万物萌生的希望之季。
中国农业银行桐乡县支行三楼会议室,进行着一个隆重而简朴的仪式。也许,当时与会者未必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仪式对于以后的振石公司和即将诞生的巨石集团意味着什么?
张毓强斟酌再三,将新公司取名为“巨石”。新公司坐落在桐乡开发区,肩负的责任和奋斗目标显然已超越石门镇范围。但“石门”是根,“石头”是魂,“巍峨”是形象。把新的玻纤公司做大做强,让石门这块普通石头变成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把新成立的玻纤企业做成中国前三名,便是张毓强此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巨石”之“巨”的体量。后来,巨石人进一步诠释说:“巨石者,天地之骨,支撑乾坤,驮万物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其德其性,浩然长存。”
客观地说,彼时张毓强还没有想得那么多、那么深。
仪式比较简单,不过,会议会标字数颇多,多到几十个字。关键词有:巨石玻纤公司成立,第一次董事会召开,5家企业签署联营协议。
会议决定的几件事,对后来巨石集团和振石控股集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家联营企业筹措注册资金4800万元,其中振石公司占41.67%,系第一大股东,相对控股;上马8000吨中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命名为“318工程”;张毓强担任巨石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这一天,遂成为巨石集团的生日,也成为振石控股集团的节日。
从最初动议和协议看,振石公司为母,巨石公司为子,两者显然是母子关系。后来,巨石集团发展迅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巨石集团的体量、效益和名声,远超振石控股集团,但两者关系始终未变,母以子荣,子因母贵。
签约后不久,张毓强带着俞正华、周森林、嵇晶超等人来到位于桐乡梧桐镇西南3公里的开发区,踏看新厂址。
这哪里是什么开发区?不就是一片农田,且是个乱坟岗嘛!人们看到几十个坟堆散落在田间,遍地杂草丛生,一些歪歪斜斜的桑树正在长出新叶。
张毓强神情却极为兴奋,他一路小跑,走在头里。来到场地最西面处站定,转身面向伙伴们,用手比画着说:喏,这就是我们的新厂区。南面紧挨着320国道,北面是莫墩河,东边到康泾桥。预征200亩,整整200亩啊!从张毓强发光的眼神中,众人仿佛觉得在张毓强面前,已矗立起一排排簇新的厂房。
正当张毓强讲在兴头上时,有人突然闻到了一股异味,一时不知是什么?身子转了一圈,才蓦然看见,紧挨着未来新厂区有个殡仪馆,惊愕得闭不上嘴巴。
众人几乎同时发现了这一“秘密”,纷纷将目光转向张毓强。
一向以细心出名的张毓强,在选择厂址时,不可能不注意到附近的殡仪馆。他也曾犹豫过,想着放弃。但张毓强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标准。玻纤产品是个大运输量行业,这块地紧邻320国道,今后货物进出便捷。边上又有河流,便于工厂取水。至于殡仪馆,他相信,随着开发区发展,迟早会搬迁,只要殡仪馆一走,此处就是黄金宝地。到时候再想要就要不到啦!还有一个不能明说但却一直藏在张毓强心里的原因是,他亲爱的妈妈就是从这个殡仪馆走的,今天,她的儿子张毓强要在她老人家走的地方开创新的基业。如果妈妈在天有灵,她会感觉欣慰吧?
张毓强略作解释,众人立马明白,不再提及和顾忌。
而嵇晶超感觉这200亩地实在太大了,大到超过了他的想象。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张总,这地真正建满,不知要多少年?我们这辈子盖得满吗?
张毓强拍一拍嵇晶超的肩膀,信心满满地说:真正搞起来,会很快,很快的。当然,饭得一口一口吃。我们第一期先用83亩,其余的地开发区答应给我们预留着。
在笔者采访嵇晶超时,这位开朗爽直的老振石人满怀感慨地说了句:那时的张总,真会鼓动人。但大家都没有想到,结果真的像张总说的那样,没用多少时间,巨石公司就把200亩厂区全部建满,后来还整体异地搬迁!
自然,那是若干年后的事。
当时困难还是显而易见的。
嵇晶超、周森林等7人,作为“318工程”先遣队最早进驻新厂区,他们开着一辆旧面包车,每天往返于石门镇—开发区之间。后来,随着工程需要,又陆续增派了一些人员。张毓强还特意给工程先遣队配了一部手提电话。当时手提电话外形有砖头那么大,用的人极少,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大哥大”,似乎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一打完电话,主人把“大哥大”往办公桌上一杵,还是蛮威风的呢。
自然,嵇晶超、周森林他们用“大哥大”是为了联络,及时向张毓强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到8月份,工程图纸设计完成。巨石公司成立“318工程”指挥部,张毓强任指挥长,俞正华任副指挥长。
建筑单位进来,基建工程才正式开始。
这是桐乡开发区挂牌以来,第一家开工建设的企业。
工地上没有办公室,俞正华、嵇晶超、周森林等人先搭建了几间简易工棚,十几个人挤住在一起,高低床、上下铺,臭烘烘。早上带着一身汗臭出门,晚上带回双脚臭泥。吃用的水从石门镇上带过来,主要用于烧水做饭,天热,汗多,实在受不了了,人们就跳进莫墩河里洗一洗。
整个工地连一部固定电话也没有,与外界联络极不方便。工程上也碰到不少问题。张毓强将情况反映给开发区,开发区又将情况汇报给撤县设市后新任的市委书记。书记蛮重视,亲自出面开了一个协调会。在会上,书记态度严肃地指令桐乡市邮电局:马上给“318工程”指挥部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参会的市邮电局长不敢怠慢,只得将局里唯一留作机动的一部电话机号码调拨给“318工程”指挥部,8天后开通电话。记忆力极好的人至今还记得,电话号码8101318,暗寓了“318工程”。
虽说已在建新厂,但石门镇原有的玻纤厂必须继续稳产高产,张毓强需要两头兼顾,一边负责新厂区工程统筹协调,一边继续抓好原有玻纤厂的生产销售。两地来回跑,忙得脚不沾地、焦头烂额。一般是上午在石门,下午到开发区,一直干到深夜。有时实在太晚了,就往高低铺上一躺,在汗臭和鼾声中沉睡过去。
一个下雨天,张毓强正和嵇晶超在工地上指挥工程队施工,突然,工人在挖掘基坑时,一不小心,挖破了施工用的水管,一时水柱冲天而起,眼看将淹没基坑。张毓强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跳进泥水中,与工人们合力堵住那个管子漏水处。不知是哪位好心人,担心张毓强淋雨,在边上给他撑起一把雨伞。张毓强一看,突然火冒三丈,一把夺过身边这个人撑着的雨伞,往边上使劲一甩,吼道:你管我干什么?!那位打伞人被张毓强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对于这一场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陌生。大家都看过有关介绍大庆铁人王进喜事迹的影视作品。大庆油田有一次发生井喷事故,王进喜带头跳入池中,用身体搅拌水泥浆,硬是堵住了喷油口。张毓强动作与之相仿,只是他堵的是泥浆,危险性小了许多。
还有烦心的事,就是附近那个殡仪馆。
死人的事时刻会发生,且不由人自主决定。因而,殡仪馆的焚烧时间也就没有规律可言。到殡仪馆吊唁的、哭丧的,随时都会出现。有时一大早,还未开工,殡仪馆悲悲戚戚的哀乐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莫名其妙的鼓乐声,夹杂着尸体火化时的焦臭味,传送过来,让人一下子坏了心情。更难忍的是,那时殡仪馆火化设备不够先进,烟囱口每每冒出骨灰粉末,甚至还有未被火化净的细布条片儿,那些东西随着不同风向,纷纷扬扬地飘散到工地上。人们推开工棚门,常常见到一张张办公桌上,铺满了一层浅浅的白色骨灰。有时人们为躲避这些从天空飘撒下来的异物,只好拿着饭盒,跑到远处,用安全帽遮挡着吃饭喝水。
后来,周森林曾调侃说,当时吃饭喝水都免不了带骨灰。一年多时间,说不定他们在无意识中吃掉了两盒骨灰哩!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生活上工作上的难事似乎根本算不上。难点还在于工程技术和工艺。
如果用今天张毓强的眼光看,这8000吨中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实在太简单、太小儿科啦!现在巨石集团最大池窑已达15万吨,甚至在向20万吨冲刺。但在当时人们眼里,包括在张毓强眼里,这个8000吨池窑,就是一个庞然大物,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是轻易攻不下的“天下第一关”。
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
搞玻纤行业的人都了解,池窑是玻纤生产的最新形态,也是玻纤技术中的顶尖货,池窑可以拉制出高质量多品种的玻纤。当时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池窑拉丝生产线,美国年产玻纤已近百万吨,欧洲年产也有七八十万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美国家严格封锁池窑技术,故中国长期沿用代铂炉生产玻纤拉丝。1971年,国家投资在上海耀华玻纤厂建造第一条年产4000吨的中碱池窑拉丝生产线,用的也是集成技术。1990年,珠海全套引进日本池窑拉丝生产线,尚在建设之中。上海和珠海两家玻纤厂,出于同业竞争的顾忌,也不可能向巨石公司提供池窑拉丝技术。这是连普通智商的人都能想明白的事。
张毓强自然更明白这一切。但他在思考、权衡之后,还是果断选择上池窑拉丝生产线,而且是年产8000吨规模。换句话说,巨石公司“318工程”选定的池窑容量,要比上海耀华玻纤厂现有的池窑容量大一倍。一旦建成,将是中国玻纤第一窑。
从这个决策中,人们似已隐隐约约感觉出张毓强的“野心”:他在蓄积力量,准备冲击中国玻纤第一的高地。
桐乡开发区领导好像洞悉了张毓强这一意图,很快出钱在“318工程”边上竖立起一块巨大广告牌,上写“世界玻纤看美国,中国玻纤看巨石”。广告牌竖立起来后,工地上的人自然深受鼓舞,来来往往的人也会驻足端详,或赞赏,或摇头。
张毓强也看到了这块广告牌,觉得口气太夸张啦。自己只是有个初步想法,能不能做到还两说呢!这帮人怎么也不跟自己商量一下,就把这个口号给公开了,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万一做不到,他张毓强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呀?
不过,张毓强也不便公开驳回开发区领导面子,他稍作思考,建议将这句话改动两个字,将“中国玻纤看巨石”改成“中国玻纤希望在巨石”。有趣的是,制作这块广告牌的公司找上门来说,广告牌按字数收费,现在要改可以,但改一字,增加费用500元,要由巨石公司负担。张毓强被这一字500元弄得哭笑不得,后来成为他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当然都是小插曲。
真正的主旋律仍围绕着池窑展开。张毓强幽默而无奈地说道: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
在玻纤池窑技术上,张毓强是规划师,技术支撑是方贤柏。方贤柏时年55岁,在南玻院担任副总工程师,是中国窑炉设计方面数一数二的大专家。张毓强与方贤柏从石门玻纤厂时期就开始交往。当年,方贤柏被张毓强通过各种关系,请到石门玻纤厂作技术指导,张毓强一直跟在方贤柏身边,不停地往本子上记录方贤柏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方贤柏一下子就对这位年轻厂长有了好感。之后,桐乡玻纤厂与南玻院的业务交往越来越多,双方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有点惺惺相惜,一个敬佩对方的魄力和热情,一个敬重对方的学识和技术。这次巨石“318工程”建造池窑拉丝生产线,张毓强第一个想到的人,自然是方贤柏。
与方贤柏多次交谈,张毓强有点出乎意料。方贤柏坦率告诉张毓强,他精通的只是以前的代铂炉,对新型池窑核心技术并不精通。张毓强望着方贤柏,深刻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真诚和坦率,他对方贤柏敬重有加,恳请方贤柏出主意、想办法、荐人才。
方贤柏毕竟是行业翘楚,人脉广、路数多。他找到了一位已退休在家的工程师,把来龙去脉一说,那位工程师很愿意帮忙,但也坦率地告诉张毓强和方贤柏,当年建造上海一家玻纤厂池窑时,合作方也是藏着掖着,有些场合他被告知回避,因而对池窑的某些核心技术也知之不多。
不管怎么说,方贤柏和这位工程师终究是玻纤行业顶尖专家,具有很深的专业造诣。虽然此窑非彼窑,但道理和原理还是相通的。再说,张毓强自己已在玻纤行业摸爬滚打20余年,对玻纤生产的原理、技术、工艺等颇为熟稔。张毓强坚信,他们3人密切合作,一定能攻克池窑技术难关。
自此以后,3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池窑技术,几近痴迷。张毓强谈他对8000吨池窑的设想,提出要求,两位专家找原理,搞论证,忙得不亦乐乎。
池窑设计图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最终转化为设计蓝图。
现在有案可稽的历史记录是:
1993年8月22日,张毓强带队赴上海一家技术公司,就有关技术、工艺、基建等问题进行洽谈,草签有关合同。
11月3日,国家建材局召开由南玻院研制的“318工程”主要设备——无捻粗纱样机验收会。
11月4日,与萧山一家玻纤设备厂签订9042lx型变频大卷装拉丝机32台,lx901型变频调速大卷装无捻粗纱机44台。
12月4日,与上海一家技术公司洽谈液化气站设计工艺。
1994年3月14日,派遣5名职工赴外地玻璃厂培训池窑生产技术,为期3个月。
最难的是烤窑。当年在现场的郭正海给笔者介绍道,窑炉是池窑的核心,烤窑是检测窑炉使用功能的必经程序,难点在于掌握热胀冷缩带来的变化。耐火砖挂靠在钢结构上,预留的缝隙要精准。如果耐火砖受热后拱起,就会造成窑炉内壁坍塌。因是第一次接触,大家都缺乏经验,张毓强聘请杭州玻璃厂一位专家作现场指导。窑炉砌好后,开始烤窑,结果出了事故。一查原因,才知耐火砖和钢结构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窑炉中心点偏移、个别电焊点崩裂。张毓强在现场十分冷静,与专家们商量,见招拆招,采取补救措施,烤窑终获成功。
经过几个月紧张施工、安装、调试,张毓强手中的池窑蓝图很快转化为人们眼前的池窑生产线。
1994年12月28日,新建成的8000吨池窑拉丝生产线管道熠熠生辉,披挂上红色绸花。张毓强穿着簇新的西装、白衬衫,在众人注目下,拿起点火枪,对准点火口,“噗”的一声,火焰顺着管道燃烧起来,很快蔓延至池窑。整个车间在冬天里似乎一下子明亮起来,在场人员的心里都感觉温暖起来。
这个始于1993年3月18日、历时640多天的“318工程”,成为振石人和巨石人毕生难忘的记忆。在物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孕育了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的“318精神”。张毓强将之归纳为4句话、16个字:“敢于挑战,善于拼搏,勤于创新,乐于奉献”。“318精神”成为集团的精神之源和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