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两句相当流行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日到我家。
张毓强真的下决心收购九江玻纤厂啦!
这是2000年12月,距1972年12月张毓强背回第一台玻纤拉丝机,差不多28年时间。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所谓风水轮流转的规律吗?
巨石集团承债式收购的缘起,有点偶然,也有点突兀。
故事发生的起点时间在2000年国庆长假。九江玻纤厂厂长邵伙军接到巨石集团销售副总李秋明一个电话。李秋明在电话中向邵厂长问候节日好,并询问邵伙军,九玻厂愿不愿意为巨石集团加工4000吨玻纤,每吨价格6000元。
邵伙军任职厂长的九玻厂,就是28年前张毓强背回第一台拉丝机的企业,后来两家常有业务往来,邵伙军与李秋明一起开过会,彼此认识,所以才有李秋明主动联系业务一事。
如前所述,九玻厂曾是国家建材部所属大型玻纤厂。在计划经济年代,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包销,用于生产军品。不愁吃不愁穿,着实过了几十年风风光光、逍遥自在的日子。在九江一带,提起九玻厂,没有人不知道,没有人不跷起大拇指。但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九玻厂与其他十几家国有玻纤厂一般,犹如一台多年没有大修的老爷机器,日渐运转不灵,濒临停业破产边缘。从团政委转业担任九玻厂厂长的邵伙军,开始不信,在九玻厂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或辞退或下岗1300多人,占全厂员工总数近三分之一,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因为体制机制原有的痼疾和包袱,邵伙军回天乏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企业陷入邵伙军概括的“四无”境地:无钱购买原材料,无钱支付水电费,无钱归还银行利息,无钱交纳职工“三金”。企业摇摇欲坠,职工人心浮动。
这时,听说巨石集团主动送业务上门,且数量不小,感觉就像一个人即将淹没之际,眼前却出现了一根救命稻草,自然求之不得。
邵伙军也顾不得休假,立即把厂部领导班子召集起来,商量此事,计算价格。
可大家算来算去,却觉得这笔买卖做不下来。根据他们测算。这批玻纤产品每吨生产成本要超过6000元,哪里有钱可赚?做吧,亏本;不做吧,人家送上门来的业务,丢掉实在太可惜!
会议开到10月3日,大家还是拿不定主意。邵伙军一看急了,这位军人出身的厂长一拍桌子,会议不开啦!然后用手一招,上车,我们干脆去桐乡巨石集团,看一看,算算账。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邵伙军一行在李秋明陪同下,到巨石集团几个分厂转了一圈。那个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把多年搞玻纤的九玻人给镇住啦!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邵伙军提出,希望见一见大名鼎鼎的张毓强。
李秋明告诉张毓强,九玻厂邵厂长非常想与张总见个面,跟张总当面算算账。
那是10月4日。201工程倒计时牌提醒巨石人,离点火仅剩76天,工程进入白刃战阶段,张毓强的时间以分钟计算。但他想起自己28年前的九玻厂之行,还是抽出时间接待远道而来的邵伙军一行。
邵伙军搞玻纤也已十来年,平时听玻纤业界说张毓强这个人有点傲慢,瞧不起人。但一接触、一交谈,邵伙军觉得张毓强并不像传闻中那般可怖。得知张毓强至今还念念不忘那台拉丝机,对九玻厂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他还有点感动,觉得张毓强这个人有情有义。
两人谈得甚是投机,甚至有点相见恨晚。
到了算账环节,邵伙军实话实说:张总,你们开的价,我们做不来呀。
为什么?我给你们算过账。每吨价格6000元,扣除成本5800元,每吨可盈利200元。4000吨,就是80万元哩。张毓强计算这类账,似乎数据全部储存在脑子里,随口就来。
邵伙军诉苦道,真神面前不说假话:九玻厂实际成本需要6500元,如果做这笔生意,我们要亏空120多万元。
怎么会?你这账怎么算的?张毓强一时不解。
是这样。邵伙军把他们反复核算过的成本账,一五一十地向张毓强报了一遍。
哦,张毓强明白了,作为国有企业,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还要发放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怪不得成本下不来。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张毓强问道。
邵伙军一时没有回答,他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同行者,然后,将目光落在张毓强身上,出其不意地说:张总,我有个不情之请,我们不谈这个价格了,来谈谈你们怎么兼并九玻厂吧!
兼并?不要说张毓强没有思想准备,就连跟着邵伙军一起来的同事们一时也反应不过来。
但张毓强闻听此言,心里一震,眼睛一亮。他正在谋划巨石集团如何开展资本运营和区域扩张。瞌睡时有人送上个枕头,巧啦!九玻厂,或许会成为巨石集团东进西扩的桥梁?
想到此,张毓强盯住邵伙军:邵厂长,是不是真的?你在开玩笑吧?
邵伙军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军人出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几天,我反反复复地思考,各种方案都比较过了,觉得只有让巨石集团兼并九玻厂,才能使九玻厂真正走出困境。
随后,邵伙军客观如实地向张毓强介绍了九玻厂的现状,以及企业改革的过程及结果。他真心希望重组求生存,联手谋发展。
不知什么时候,这位行伍者,居然说出了一副对联。后来,他还以这副对联作为题目,在九玻厂职代会上作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报告。
直到此时,众人才明白邵伙军带着大家到巨石集团考察的真实意图。
在张毓强眼里心里,九玻厂似乎还是当年那个庞然大物般的企业,还是那个让他需要仰视的企业。听完邵伙军介绍的情况,内心涌起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他既可惜九玻厂如今走了下坡路,又庆幸巨石集团今天拥有的实力和市场,还衷心认为,巨石集团能有今天,与28年前九玻厂那3台拉丝机有着直接关联。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九玻厂面临困境,他张毓强于公于私都要帮一把!
兹事体大,不是一次见面就可决断的,且涉及一大笔国有资产的转属,需要报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需要办理一系列手续。
当下两人约定,双方立即向各自领导部门汇报沟通,争取尽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握手道别。
说干就干。
这边,张毓强当即用电话向中国化建公司领导层汇报了兼并九玻厂的意向。中国化建公司刚刚上市,正在积极增资扩股,对此事极为赞成。同意以中国化建公司名义兼并九玻厂,实际兼并操作和兼并后的管理由巨石集团负责。
邵伙军的车辆刚开上苏州高速公路,张毓强的电话就追到了,说他已向中国化建公司领导层作了汇报,并征得同意。现在就看你邵厂长的啦!
这个张总,效率居然那么高!邵伙军不得不佩服。然而,九玻厂情况不一样,他得向市政府汇报,取得市里支持。
时任九江市长也是军人出身,很有能力和魄力,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听了邵伙军电话汇报后,市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九江市国有老企业较多,市里压力很大。柴油机厂、动力机厂已先后倒闭。九玻厂如果能蹚出一条新路,就可为市里其他企业作出样子。
市长事情多,那是自然。邵伙军有点不管不顾、紧追不舍。按照邵伙军的说法,他又不是为自己要官要利,有什么好顾忌?颇为有趣的一次是,市长刚从北京返回九江,下午两点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午间要整理一下头发,只有这个空隙。市长问邵伙军,在这个理发时间汇报行不行?邵伙军说了一句后来被传为“名言”的话:只要市长同意,别说理发,就是您上厕所,我也可以汇报。
邵伙军的汇报引起市长高度重视。市长第二天下午就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此事。会上,自然是七嘴八舌、莫衷一是。邵伙军实在忍不住了,他在火里,人家在水里,感受不一样。他也不管在座领导的大小,直言不讳地说:兼并是有风险,但那是50%的可能性;不走这条路,就是百分百死亡。九江就会多一个破产企业,银行就会多一笔死账,市政府门口就会多一批上访群众。邵伙军这番话把在座领导说动了。尤其是市政府门口多一批上访群众这句话,直击领导的软肋,乖乖,谁愿意每天早上看到市政府门口一片黑压压的上访人员呀?
市长拍板同意九玻厂被兼并的思路。
消息很快反馈到桐乡。10月24日,张毓强和中新集团总经理、中国化建董事长亲赴九江,与九江市有关部门和邵伙军洽谈兼并事宜。
第二天一大早,张毓强先到九玻厂考察。
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站在昔日让他仰视许久的九玻厂,张毓强一时思绪万千、感慨唏嘘。
张毓强想起28年前的那个清晨,当他第一次站在九玻厂门口时的震撼:这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工厂呀?而此刻,与巨石集团1.6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相比,眼前的九玻厂显得那么落后与破旧、那么臃肿与懒散。他远远望见有员工在树荫下、墙角边聊闲天、打扑克。这样的企业岂有不被淘汰之理?
遐思腾云驾雾,不可遏制。张毓强想起故乡那个中学操场。小时候,他觉得那操场好大好大,怎么也跑不到头,而现在去看,这操场其实不大。还有家门口的石门湾,在张毓强幼小时,觉得它好宽呀,宽得犹如汪洋大海,而现在再去看,简直像一条小溪。
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他张毓强自身。他的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他已从过去的仰视,到了后来的平视,现在某个时候甚至可以俯视了。这是自己进步了吗?应当说有所进步。这种进步,归结于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归结于与业界高手同场竞技,归结于与领导和高人的交流沟通,还有从大量书刊和互联网中的获取。诚然,进步中也包括了张毓强那种无师自通、立地成佛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就不能点石成金,而只会变成一块石头。
10月金秋,正是九江最美的季节。张毓强没有一丝观光游玩的心情,一头扎进会议中,谈判紧锣密鼓地展开。
巨石集团与九江方商定,巨石集团以中国化建公司名义实行承债式兼并。所谓承债式,就是巨石集团在取得九玻厂生产性资产同时,负责偿还全部债务。根据当时评估,巨石集团将为此承担3347万元银行债务。
洽商期间,自然有讨价还价、你进我退,也有矛盾和分歧,甚至还有争执和冲突。
核心问题,是员工人数。彼时,九玻厂实际年产玻纤不到5000吨,按照巨石集团管理标准,千人足矣。而九玻厂光在职员工就有2400名之多。
邵厂长,九玻厂员工人数能否压减一些?人数实在太多了。张毓强试探着问。
谁知,脾性耿直的邵伙军霍地拍案而起,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张总,接受九玻厂全部在职员工,这是兼并九玻厂的前提,也是我邵伙军对全厂员工的承诺!如果你张总坚持要减人,那我们就不谈兼并啦!
哦哦,邵厂长别发火,我们一起商量,一起商量!张毓强体谅一个国有老厂的难处,便作了让步。
还有一个细节是关于厂名。巨石集团有人提出,将兼并后的九玻厂取名为巨石集团九江分厂,以便与集团其他分厂相统一。
邵伙军不认同这个厂名。不管怎么说,九玻厂是家老牌国有企业,过去还属县团级单位,怎么转瞬间就变成一个分厂,不要说职工不接受,自己心里也通不过呀!
张毓强理解邵伙军的心情,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名为巨石九江工厂。
眼看难题在逐一化解,具体事项在一一落实,人们觉得成功就在眼前。
谁知有一天,邵伙军找到张毓强,态度明朗地说:张总,现在兼并事情已谈得差不多了,协议草稿也已形成。作为九玻厂老厂长的我,尽到了责任,也尝够了九玻厂的酸甜苦辣。您另请高明,来管理兼并后的巨石九江工厂吧!
张毓强深感意外,同时也感觉到邵伙军的光明磊落、心胸坦荡。邵伙军向巨石集团争取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为他个人。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再说,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哪里物色一个合适的管理者?
我们就因为看中你邵厂长是军人出身,为人正直,有能力,才决定兼并九玻厂。如果邵厂长坚持要走,那我们巨石集团就不想兼并啦!这回,轮到张毓强来说这句话。
邵伙军被张毓强的真诚挽留所感动,九江市有关领导也出面做邵伙军的工作,邵伙军才勉强答应任“留守厂长”。一俟有合适人选,他即刻让位。事实上,后来这位“留守”厂长变为巨石九江公司总经理,干得非常出色,一直干到退休。
12月初,双方洽谈基本结束,九玻厂召开职代会。这是必经程序,九玻厂被收购,要征得多数职工同意。
面对着顾虑重重、忧心忡忡的职工代表,邵伙军准备了一份21页的报告稿,加上临场发挥,把九玻厂为什么要被兼并、怎样兼并、兼并后企业和职工将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差不多讲了个把钟头,应当说把一些大问题讲清楚了。但职工代表们仍是将信将疑、犹犹豫豫。第一次投票,没有通过。不得已,会议破例延长一天,参会的市劳动局、总工会、建材局有关领导就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又反复作了解释和承诺。几经周折,进行第二次投票,兼并方案才勉强通过。
很快,邵伙军向张毓强及时通报了职代会情况。张毓强表示理解。职工们有点担心、有点顾虑,都属正常。他要用事实证明,巨石集团说话算数,九玻厂选择走兼并之路没有错!
针对九玻厂干部员工的担忧和顾虑,张毓强明确提出“六带一不带”原则:带观念、管理、技术、市场、资金、品牌,不带人。然后迅速组建九玻厂兼并工作小组,派出巨石集团副总等10来名技术骨干进驻九玻厂。同时,立即抽调4000万元资金,建设“202工程”,对九玻厂原有代铂炉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将200孔漏板换成400孔漏板,使九玻厂年产达到2.5万吨。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九玻厂至年底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此时,真用得着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传统的理念和习惯势力不可能因管理者的改变而迅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春节过后,围绕着职工身份问题发生了争执。一批员工认为九玻厂被中国化建公司兼并只是幌子,实际是被巨石集团收购了。巨石集团是家民营企业,他们不愿意与民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线员工因受不了巨石集团的管理模式而口出怨言。还有传闻说,厂长邵伙军把买断职工工龄的钱据为己有。疑虑和怨言逐渐发酵,口口相传,最终引发罢工事件。约有一百多名拉丝车间员工拒绝上班,并冲进邵伙军办公室,讨要说法。邵伙军被围困在办公室内,饿着肚子。事件延续到晚上,人群拥向九玻厂广场,一些担心自己退休金的老职工也参与进来。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数最多时,约有五六百人。玻纤生产线空转,代铂炉流出的玻纤乱成一团。
此时,张毓强正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接到电话后,张毓强当即决定提前回国。飞机中转时,恰遇机场附近火山喷发,所有航班都被取消。张毓强住在机场酒店,急得团团转。他过一会儿跑一趟机场,终于在机场恢复正常后,乘坐第一趟航班返回国内。
回到桐乡,张毓强自己动手写了情况和建议,用传真件发给九江市政府。九江市政府非常重视,凌晨,一位副市长带着市级有关部门领导赶赴九玻厂,把罢工员工请到九玻厂大礼堂,逐一解答员工们的问题。邵伙军也向员工们作了保证,还找人座谈,风波才渐渐平息下去,拉丝生产第二天即恢复正常。
经此一役,巨石集团有人开始怀疑兼并九玻厂的正确性。与众不同的是,张毓强认为,九玻厂出现人心浮动和罢工事件,说到底还是广大员工没有看到九玻厂发展的前景,没有享受到发展将带来的好处。巨石集团对九玻厂应当有更多的付出,通过这种付出,通过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九玻人感觉巨石集团是真心诚意去帮助他们的,从而让他们受感染乃至受感动。
2001年5月4日,兼并签字仪式在九江市举行。
张毓强带着巨石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干部,赶赴九江。一路上,新购买的米色别克车穿越春光。张毓强身上的咖啡色无领夹克衫和新潮墨镜,使他的形象显得颇为时尚。
与九江市政府的会谈顺畅而友好。张毓强特意从北京请来中国化建公司董事长朱祖华女士,那样让九江市领导感觉更隆重些、规格更高些。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张毓强一向考虑得比较周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张毓强自然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九江市长彼时正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无论讲话还是工作,都是一把好手。那时,还没八项规定,再说此类事属于招商引资,在公共场合,大家都需要一些面子。市政府把签约仪式选在九江市最好的饭店,璀璨的欧式灯具,漂亮的花纹软包,嘉宾云集、西装革履。张毓强、邵伙军代表双方签字,然后握手。鼓乐齐鸣、觥筹交错。从当年现场留下的照片看,那晚,张毓强喝得脸色酡红,笑得格外开心。
辛丑盛夏,在已明显偏西的夏阳中,笔者坐上杭州至九江的d3397次旅游动车,一路向西。
银车似箭,苍山如黛。车窗外,满眼是夏季的墨绿与鲜活。别墅群般的农舍,高低起伏的高压输电线,倏忽而过的工业区,构成今日浙赣线两边的主景。
笔者眼前,似乎总是晃动着拥挤的人群,还有拥挤人群中的一个身影:中等而瘦削的身材,方脸盘,叉开双腿勉强立住,胯下是一台电动机,电动机上压着一纸箱肥皂,随着火车的节奏,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着……
这不就是49年前只身坐车前往九江玻纤厂换取拉丝机的张毓强吗?
时间过得好快啊!快得人们都来不及眨眼,快得笔者都来不及叙述。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无法切身感受当年张毓强面对的艰辛与困难,但不知能否理解他的执着与坚韧?
为寻觅张毓强当年的足迹,更想亲眼目睹今日九玻厂的模样,笔者决意去一趟九江。
山河面貌虽改,空间距离犹在。
在高铁时代,人们已嫌每小时240多公里的动车速度太慢,假如跟49年前张毓强乘坐的每小时60公里的绿皮火车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车厢内整洁明亮的环境,凉爽宜人的清风从两侧轻轻吹拂过来,不时路过座位边推销新鲜水果的靓女,坐在软布靠椅上衣着光鲜亮丽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年轻人大多用手机屏欣赏着电视剧,一对同胞小男孩,把升升降降的车厢窗帘当作玩具,比赛着彼此的快慢,快乐的童稚声引发车内人们的注目。笔者不由得想起早年与张毓强同期经历过的“坐”车往事:一票难求,一椅难得,心里真的无限感慨,似乎觉得有话要跟车厢里的旅客说,人们,满足吧!
杭州,富阳,桐庐,建德,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婺源,景德镇北,九江。沿途名山大川,一路诗韵文脉。
晚上近9点,到达九江车站,九江公司李师傅接我。上车一问,方知他是“玻二代”,父母亲均是老九江玻纤厂职工,因此,对过去的故事有所了解。
九玻厂老人说,张总从一个镇办小作坊出来,背着一箱肥皂到九玻厂换拉丝机,现在搞得这么大。大家怎么也想不通,这个人真是有本事!
李师傅还告诉笔者,张总几乎每年都来九江。他给张总开过几次车,张总很威严。
笔者向李师傅打探老火车站和老厂址。他说,都在长江边上,老厂在十里铺,差不多4公里。看来张毓强的记性真好!
九玻厂现在叫巨石集团九江公司,坐落在庐山脚下。从匡庐高峰流淌下来的云雾,漫到山根。站在公司门口,只见蓝天白云下,3根旗杆上翻飞着旗帜。门前区宽敞开阔,建有喷泉花坛,新行政楼、新厂房为绿树环绕。厂区道路笔直平坦,放眼望去,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
除了参观九江公司现场,笔者采访了几位公司领导,还开了一个老职工座谈会,了解历史上的九玻厂和现实中的九江公司,还在一家饭店影墙上幸运地找到上世纪70年代初九江火车站的旧照片。当年张毓强就从那个老火车站走出来,步行到地处十里铺的九江饭店。
历史和现实交织,回忆与梦幻替换,令人唏嘘不已。
采访邵伙军,显然是一种忆旧。他已到龄退休,住在九江市区,我俩的交谈选在他住处附近一家宾馆大堂。
邵伙军用带着浓重九江口音的普通话回忆起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他说与张总打了10年交道,可谓不打不相识。他总体评价张毓强是个“三有”企业家: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邵伙军说话声音洪亮、状态高亢,说到激动处,会站起来,涨红着脸,打着手势,在大堂里来回走动,依稀可见当年团政委的做派。
夏日清晨,在九江公司办公楼,笔者与现任总经理杨伟忠作一席长谈。
杨伟忠是“70后”,身材精瘦,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一头短发,显得蛮精干。说话时,偶尔闭一下眼,抽上一口烟。他自述1998年进入巨石,先在石门工厂。2008年上挂下派,被外派到九江公司。谁知一直挂到现在,还不知派到何时?他一开口自我介绍,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
2008年6、7月间,张总找他谈话,希望他出任九江公司副总兼厂长,协助邵伙军。他明白张总在培养自己,二话不说就来到九江。彼时,九江公司正在整体搬迁。邵伙军告诉他,2007年九江市政府号召“退城进园”,九江公司面临何去何从问题。张毓强征求邵伙军意见,邵伙军主张腾笼换鸟,整体搬迁。张毓强拍板同意,并列入2008年巨石集团发展规划。巨石集团在九江贷款20亿元,买了613亩土地,计划建设35万吨玻纤生产线,一期新建3万吨池窑玻纤拉丝生产线。他来后不久,搬迁工程就开始上马,201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4万吨规模。其间,邵伙军退休,杨伟忠接任,无缝衔接。2018年2月,再上二期工程,建设12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同时对一期工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扩建为20万吨,形成双子窑生产线。还建设了一个专门用于废丝回收的3万吨窑炉,于是,九江公司35万吨生产基地宣告建成。目前,生产经营两旺,公司负债率极低。陈老师,你问低到什么程度?我可以告诉你,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在银行有点贷款,但同时,我们也有钱借给总部,一进一出,基本持平。现在,我有点怕银行的人上门,为啥呢?因为银行的人一天到晚向九江公司推介贷款。陈老师,你说,我们自己有钱,干吗还去贷款,当这个还本付息的冤大头呀?是不是?
问起玻纤产品和质量,杨伟忠信心爆棚。当下,九江公司生产粗纱e6、e7玻璃配方的都有,与桐乡总部和其他兄弟公司比,技术水准上没有任何差距,效益可能最高,成本可能最低,除桐乡本部外规模最大。还有,九江公司3万吨级车间,已成为巨石集团玻璃配方的试验基地,一系列配方都在这里进行工厂化试验,目前已在研制e9。巨石文化已被九江公司员工所接纳,并融入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在发展共享方面,员工薪酬增幅超过集团平均数和九江地区平均数,在九江地区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当地九江人心目中,巨石九江公司就是高收入、好工作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九江公司员工买房,与当地公务员享受一样贷款待遇。因而,一听九江公司招工,青年人会排着队报名。这样,他们就可以择优录用、好中选优啊!
展望九江公司前景,这位年轻的总经理眼里闪烁着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