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点石成金 §领先对手5年,玻纤智能制造的目标

2016年5月28日下午,桐乡市梧桐街道。

初夏季节,水乡闷热潮湿,天空浓云翻滚,下着倾盆大雨。满街的梧桐叶被瓢泼似的雨水清洗了一遍又一遍,有的仿佛忍受不住多次击打,竟摇摇晃晃地从树枝上坠落。街上来往车辆明显减少,匆匆穿行在雨幕中。哗哗的雨声似乎淹没了一切噪音。桐乡,一时成了风雨世界。

在桐乡开发区巨石科技大楼贵宾厅门口,张毓强迎候着一拨拨领导和来宾。

今天是巨石集团桐乡智能制造基地奠基仪式。桐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巨石集团股东们应邀前来庆贺。

领导和来宾从车上走下来,张毓强迎上前去,与他们握手寒暄。

一些领导和来宾一边与张毓强握着手,表示祝贺,一边用疑惑的眼神询问:张总,这个天气,恐怕奠基仪式搞不成了吧?

张毓强也在担心,还真难说!

建设桐乡玻纤智能制造基地,是张毓强思考筹划很久的事。2003年,张毓强看到一期工程已无发展余地,便果断决策,将巨石集团玻纤整厂搬迁至新区。初始时,规划年产玻纤30万吨规模,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加码,变成年产玻纤60万吨。后又不断扩建,到2015年时,已达到年产100万吨规模。2016年,巨石集团高性能玻璃纤维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唯一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项目,在世界玻纤行业中,唯此一家。

获奖之后、百万吨之后,别人都在庆祝,感觉轻松。而张毓强却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谋划下一步路该怎么走?面对新的市场、新的要求,张毓强作了新一轮调研与论证。他看到了想到了新的时代,还有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新材料、机器人等,脑海中逐渐孵化出玻纤智能化制造基地的雏形。他和盘托出这个雏形,与杨国明等人商议,与科技人员商量,征求市里领导和有关部门意见,最终形成建设桐乡玻纤智能制造基地规划,以提升玻纤行业智能化。

今天,就是桐乡玻纤智能制造基地奠基仪式。张毓强想利用这个仪式,正式向全球玻纤行业,向社会各界宣布自己这一雄心勃勃的规划。

谁知,天公不作美,似乎偏偏与他张毓强过不去呀?

张毓强安慰着领导和来宾们,同时也在安慰自己:等下再说吧?

也许,会出现奇迹?张毓强心有不甘,他不想放弃或改变这个仪式。整个仪式,只要半个小时就足够了。对此,他抱着一丝丝希冀。

客人越聚越多。大家在贵宾室内相互寒暄着,大声说笑着。

时间,在等待中嘀嘀嗒嗒地过去。

雨,仍在啪啦啪啦地下着。

张毓强一次次踱出贵宾室,来到门廊下,手搭凉棚,观望天色。只见天空中乌黑的云团被风追逐着狂奔,雨珠成帘幕式垂下,且有越来越密之势。

时间指针很快指向下午4点,张毓强焦急得干脆走出门廊外望天。老天爷似乎并不理解张毓强此刻焦急期盼的心理,雨水继续倾倒着,毫无收敛的意思。

又有嘉宾在催问:张总,我们到底还去不去现场呀?

张毓强心里也犯开了嘀咕:这种天气,还能去现场开吗?不去现场,这个奠基仪式该怎么搞?

但他命令自己,再等一等,再看一看!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放弃。

正在进退维谷之间,4点15分,现场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张总,现场不下雨啦,出太阳啦!你们可以过来啦!

出太阳?真是一个好消息!张毓强还未接完电话,连忙转身对贵宾室里的人们大喊:现场不下雨了,大家赶快上车!

科技大楼离奠基仪式现场只有区区1.5公里,不一会儿即到。

说来真是神奇。张毓强下车抬头一看,天空四周仍是乌云密布,只有开发区头顶上的天空裂开一圈薄雾般的天空,微弱的夕照光线穿过薄薄的云层,投射到即将奠基的土地上,犹如划出一道道金线。

张毓强心想:真是出奇迹啦!不过,看着天气,老天大概只会给我25分钟时间,必须抓紧!

礼仪主持人附耳轻声说:张总,现在离原定开始时间还有5分钟。

好像有人提示似的,张毓强当机立断:不等啦,再等时间不够啦!马上开始!言毕,他迅捷站到主持人位置上,宣布奠基仪式开始。

领导讲话,来宾致辞……一系列议程,在张毓强清晰而紧凑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奠基仪式剪彩”!彩色丝带,一把把剪刀,“咔嚓”“咔嚓”声响起。

“为奠基仪式培土!”众人被张毓强的主持词催着,迅速走向奠基碑座。

“嚓”“嚓”……“哗啦”……市委书记的第一锹泥土被抛进事先挖好的碑座坑内。他扭头对张毓强说:张总,还好呀,真的没有下雨!

“滴答……”说时迟,那时快。市委书记话音未落,第一颗雨滴紧跟着他的第一锹泥土倏忽而至,在土坑内溅起一粒小小泥泡。

众人一抬头,天空又见乌云追逐,一道雨帘洒下大地。

张毓强宣布奠基仪式圆满结束……

“真是神奇呀!”当此事已过去6年后的2021年8月12日下午,张毓强坐在振石办公大楼第39层会议室里,第三次接受笔者采访,说到此处,忍不住连连惊叹,哈哈哈地笑出声来,引得笔者和旁听采访的10多个年轻人,一齐大笑起来。

真是神奇呀!张毓强又重复了一句。然后他对笔者说,你如果把它写进书里,读者会认为你是瞎编。但事实就是这样。当时不止他张毓强一个人,还有那么多人在场,桐乡市委书记、市长等都在现场,可请他们作证!

作证自然不必。半个世纪的时间及创业实绩,已证明张毓强不是一个说虚话、编故事的企业家;而笔者作为一位以事实为依据的报告文学作家,也不具备这种想象和虚构能力。那么,这件事是真的,但同时的确略带点传奇性。

不过,这个故事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吉人自有天相,仁者或获天助?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还有唐朝诗人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的“天若有情天亦老”。1949年4月,当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时,作为领袖和诗人的***兴致勃勃地引用此诗句,连接“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使其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的诗意概括。从本质上说,就是符合天时、顺应大势、抓住机遇哦!

张毓强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下去。起先他设想规划的智能制造基地,并没有现在那么大。他准备上5条生产线,其中2条15万吨、3条6万吨,加起来48万吨,对外号称50万吨。后来做着做着,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大些,于是,就做到了70万吨。同时,还上马了6条电子布生产线。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觉得70万吨也还不够。

量大,并不能说明什么。巨石集团智能制造基地的价值,在于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它的质量和成本控制体系,它的工艺流程高度现代化。还有一点是,巨石集团实现了玻纤粗纱、细纱规模均为全球第一,年产细纱规模达到26.5万吨。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或者叫“全能冠军”。这些,可请有关人员介绍,他就不展开啦。

好吧。笔者为此找了巨石集团总裁杨国明、副总裁丁成车、销售研发总监张志坚博士等采访,了解到大量数据和事例。

巨石集团科技部总经理顾桂江还专门陪同笔者到智能制造基地六分厂和四分厂,进行现场考察与讲解。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中心终究移出浙江地界,恋恋不舍地北上了。这位“烟花姑娘”真是奇特,她在舟山、平湖两度登陆,撒泼撒娇。以行人踱步般的速度,赖在浙江境内长达16个小时,老是不想离开。今天好了,老天和人们仿佛都如释重负。天空偶尔播洒些零星雨滴,夏风穿过桐乡满街的梧桐,吹拂到行人身上,使得人们感受到盛夏季节难得的丝丝清凉。这情形大概造成浙江人对台风的矛盾心理和两种态度:既恨又爱,既抗御又享受。

顾桂江,个子瘦小,一脸络腮胡被刮得干干净净,泛着青光。他思维敏捷、语速极快,一串串数据脱口而出。1995年他从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巨石集团工作,经历了此后巨石集团所有工程项目。他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电脑,记载着巨石集团系列工程项目的详细资料,可谓巨石集团工程情况的活字典。顾桂江举例说:到现在为止,巨石集团投资超亿元的工程项目共36个,够厉害吧?

厂区很大,一眼望不到头。笔者与顾桂江乘坐电梯,进入生产区。一色的玻璃幕墙,醒目的“浙江省第一批未来工厂”红色字样映入眼帘。置身其间,除了宏阔与壮观外,的确有穿越时空、进入未来工厂的那种感觉,甚至一时有点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顾桂江在边上介绍着。六分厂是巨石集团智能制造基地的样板工厂。张总定的目标是在5年时间内,投入140亿元,建成年产60万吨规模。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智能化建设。目前,4条15万吨生产线已全部建成投产,已形成年产60万吨的生产能力。这些生产线整合现有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将生产过程各个要素、原始数据都采集起来,实现智能化生产。规模扩大后,熔化率明显提高,比他们原先预想的结果还要好。譬如,对温度的控制,过去只能精确到正负2℃,现在参数增加到一二十个,温度控制的精准度更高。

啊,真好!听顾桂江介绍完这些,笔者禁不住赞叹一声。

陈老师,你看!这是立体式厂房设计。顾桂江用手指着眼前的厂房对笔者说。

真的,顺着顾桂江的手指看去,笔者见到了一个立体式布局的新厂房。在这个立体式空间内,精心设计的生产线、物流线、人流线科学分布、合理走向,既互相交叉、充分利用,又各行其道、互不影响,恍若一个高密度、封闭式的立交系统。细如面粉般的玻璃原料,通过密封管道,用压缩空气吹送进窑炉。玻纤工厂可以如此洁净,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玻璃原料,顾桂江有点小小的得意。他告诉笔者,这些原料,一般有七八种之多,从张总老家石门镇上的磊石公司,通过运河运送过来。巨石集团的玻璃原料与众不同,人家不能用的,他们能用;人家扔掉的废料,在巨石集团成了宝贝。譬如说,钢铁废渣,也被作为玻璃原料使用。巨石玻纤原料成本比同行低百分之二三十,这在市场上就更具竞争力。

窑炉是玻纤制造关键中的关键,这是张毓强告诉笔者的。因而,笔者对窑炉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

笔者希望顾桂江给讲讲智能制造基地中的玻纤窑炉。

顾桂江频频点着头,镜片后射出兴奋的目光,一时眉飞色舞。窑炉是关键。陈老师,你看到的这个窑炉,就代表了目前世界上窑炉最新最高水平。巨石智能制造基地的所有窑炉实现了百分百国产化,全部工艺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巨石人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从窑炉外形上,你看不出什么特殊性,但这种窑炉可达到1600℃燃烧点,连续使用10年,仍能保持结构稳定,不会倒坍。目前,国外最大玻纤窑炉没有超过12万吨的,而巨石集团的窑炉已达到15万吨。

笔者忍不住问:巨石有没有“葵花宝典”之类的独家秘笈?

顾桂江笑了起来,说:有啊!他们现在采用软件设计,先模拟各种条件和标准,设计出8个或10个备选方案,然后,发动专家和管理团队遴选论证,择优而从。窑炉用特殊材料和特殊工艺建筑。耐火材料由巨石集团与有关研究院共同研制,但研究院并不了解整个窑炉设计。他们在窑炉不同部位用不同耐火材料砌就,专业分工非常细。建设窑炉工程分为窑炉组、结构技术组、配方组等,每个组的执掌者,都是全球最顶尖的窑炉专家,但没有一个人通晓全部技术流程,这样可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不出现窑炉技术外泄现象。

这个张毓强,真是思虑缜密呀!笔者不由得在心底点一个赞!

横卧着的窑炉粗壮、高大,恍若一节放大若干倍的火车车厢,外表裹着钢铁壳子,略显笨重。这家伙,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笔者想探个究竟。再说,采访写作一部有关玻纤的报告文学,没有看到窑炉内的真实情状,毕竟是件遗憾的事。

笔者向顾桂江提出想看看窑炉内的情景。顾桂江一开始似乎有点顾虑,说:陈老师可到监控室内看,效果是一样的呀。

不一样,笔者坚持要打开窑炉。从电脑屏幕上看图像,与“亲眼目睹”能一样吗?

经不住笔者的执拗,顾桂江与管理窑炉的师傅商量了一下,并递给笔者一副护目镜。那就算表示同意啦!

一位师傅领着笔者走到窑炉边上,并用眼神示意笔者注意。笔者点点头,表示已准备好。只见那位师傅用工具干净利索地钩开窑炉体上一扇窗口。猛地,一道光束夹裹着一股热流扑向笔者。

这热流的源头温度为1600℃,足以熔化钢铁和玻璃。只一下,笔者觉得浑身上下一热,汗珠开始沁出。

笔者用手举起护目镜,先遮挡住眼睛,然后透过护目镜,朝窑炉炉膛看去。只见巨大的炉膛内,上下左右的氧气枪炽烈地燃烧着,喷吐出一束束紫光。窑炉底部,强大的电流通过电极释放出高温。氧气枪与电极一起,形成一个高温高热高光的小世界。窑炉入口处,粉状的原料被迅速熔化,500吨容量的玻璃液,犹如钢水般沸腾、潮水般涌动、漩涡般翻卷。一时尚未被完全熔化的玻璃液,漂浮在最上层,接受又一轮氧气枪的喷焰,直到完全融为一体。然后,玻璃液似乎被人牵扯着,缓慢地推移至出口处,涌向漏板。

呵呵,真是壮观啊!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笔者想起了《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和唐僧师徒路过的火焰山。

离开窑炉,走几步,拉开门,进入俗称的拉丝工段。现在有个文绉绉的名称,叫纤维成型区。

一股凉爽之气迎面扑来。气温显然比窑炉区要低不少。顾桂江解释道,玻纤其实比较娇气,对温度和气流的要求比较高,千万不能乱。一乱,就会影响玻纤质量。不同区域有不同要求,即使同一区域,也有不同要求。顾桂江解释道:譬如,我俩所在的纤维成型区,就分为漏板区、站人区、公共区,各个区域温度都不同,做到人性化,让人感觉舒适。

这个工区布满了拉丝炉位。笔者一眼望去,一台台拉丝炉,宛若一个个钢铁侠。从每个钢铁侠口中源源不断地喷吐出数千根玻纤丝,犹如一个个小型瀑布在飞泻。在玻纤丝完成冷却后,被涂抹上浸润剂,然后通过分束器,变为两束,顾桂江称之为“两分拉”。车间内,基本见不到人。一打听,说一名工人照看16台拉丝炉位,照这么一算,整个车间也就十多人,分散在偌大区间,看不见人也就不奇怪了。

拉丝后的工序,就是打包装运。笔者看到,一个个黄颜色机器人,正探头探脑,伸胳膊伸腿,不慌不忙地工作着。1个机器人一把抓过4个玻纤团,将它们装上底盘,然后由输送带送到打包处,自动打包。打包完毕,乘坐电梯,进入高架仓库。整个过程连贯有序、整齐划一。笔者没有从那些机器人“脸部”看出什么表情,自然也不知它们的喜怒哀乐。但从它们灵活转动的身躯和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上,感觉到它们似乎还是乐意的。

顾桂江被笔者逗笑了。他笑着说,这些“黄人”,都由巨石集团自己研发。

转眼间,笔者与顾桂江转到四分厂。这里是玻纤电子布生产厂区。

出现在笔者眼前的场景,真是令人震撼。759台喷纱织机横横竖竖、整整齐齐排列着,恍如一片滚动着雪浪花的海滩,一眼望不到边。前面似流水般奔来的玻纤丝,后面是逶迤伸展的白练。压缩空气梭以每分钟800梭的速度,穿越于约为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玻纤经纬之间,那种迅捷、稳定、精准,让人目不暇给。富有节奏感的“嘀嘀嘀”声,像快速击打的乐器,也像迅疾倾泻的雨点。车间四周墙壁,用的是吸音装饰材料,使得织机转动和梭子穿梭的声音分贝明显降低,也显得分外清晰。

顾桂江继续介绍说,张总给四分厂定位为主产玻纤电子布。四分厂现有3条玻纤电子布生产线,一条为10万吨,另两条各为6万吨。主要生产玻纤细纱。巨石集团生产的玻纤布产量占全球总量的10%。陈老师,你知道吗?玻纤电子布是生产电子板的重要原材料,中国经济复苏很快,世界各国对电子板需求量大增,所以今年市场特别好,产品紧俏得很,去年,供不应求啊!我看,银行印钞票,都不如巨石生产玻纤电子布来得快呢!

说到这里,顾桂江幽默地一笑,笔者也忍俊不禁。看来,这世界上还真有比印钞票还赚钱的行业?

笔者行走在巨石集团智能制造基地现场之时,或在日常采访座谈之中,一直在思考和探求一个问题:张毓强到底给中国和世界玻纤行业带来了什么?

2018年12月9日,巨石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全国玻纤行业第一次斩获该奖。人们称誉该奖项是“中国工业奥斯卡奖”。

张毓强自己曾作过这样概括:一个小行业,做了一篇大文章;一个小城市,办了一家大公司;一个小人物,做成了一件大事情。

人们则用不同的形容词评价他,用不同版本的故事介绍他,用不同的神色表情形容他,用不同的视野角度概括他。人们实事求是地说,张毓强在世界玻纤行业中,并没有颠覆性的重大发明,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张毓强带领振石、巨石团队,用半个世纪时间,把全球玻纤行业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把生产成本降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限程度,普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使用广度,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前途,真正实现了玻纤产业的规模化、智能化、普及化和绿色化。而且,他让中国玻纤团队走在世界玻纤行业前列,使得中国玻纤团队成为全球玻纤行业的先行者、领军者、主导者。

因此,当笔者置身在巨石集团宏阔的生产厂区,俯瞰着那一条条如巨舰般前行、似巨浪般涌动的生产线,注目眼前这位世界玻纤行业领军人物张毓强时,会思接千古、浮想联翩,形成一个新颖类比:在中华民族抗御外敌、追求独立、解放国家的战争中,曾出现过无数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先锋队或曰敢死队,终于打下了人民的江山,使得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纪之役中,也有无数先锋队、敢死队。他们挺直民族脊梁,瞄准世界经济科技前沿阵地,不崇洋、不媚外、不排外,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或呼啸着,或默默地,去占领一个个制高点,把那些外国人长久据有的产品冠军、产业冠军、科技城堡夺回来,插上中国人的旗帜或标识。任正非的华为团队如斯;张毓强的巨石团队、振石团队,亦是如斯。

这,大概就是张毓强半个世纪的贡献所在,是他大半生奋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人们敬佩张毓强的理由所在!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