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点石成金 §最终抉择发生在电闪雷鸣之夜

其他的路自然是有的,就看张毓强走不走?

1997年8月,10来个蓝眼珠、黄头发的美国人走进桐乡开发区巨石集团总部大楼,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这些老外进进出出,在做啥呢?

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批洋人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匹兹堡飞来,考察巨石集团,洽谈合资事宜。

合资?与一家美国公司?

是的,这是一家老牌的美国公司,始建于1883年,主要供应涂料和特种材料,其业务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末开始进军中国,并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开始谋篇布局,抢占市场。90年代的中国,城乡建设如火如荼,市场经济开始发育,各地都需要大量材料物资。一些西方人形容此时的中国,到处都是机会,遍地铺满黄金。

作为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他们自然看到了这种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开始,他们计划自己在中国择地建厂,但这样速度太慢,达不到快速占领中国市场、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转而改为投资合作,最好是收购兼并。那样,可利用中国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还有廉价的人力资源,只要他们投入一些美元,就可以把企业搞大,获取丰厚利润。

那年月,持有这样思路的外企外资何其多也!中国一大批崭露头角的橡胶、啤酒、饮料、牙膏、中药企业,纷纷被外企外资收入囊中。

几乎在差不多时间段,那家美国公司将目光盯住巨石集团,盯住张毓强。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张毓强谈谈合资合作。

其实,早在两年前,他们就将目光锁定了巨石集团,盯住了张毓强。说起这些,人们不得不佩服他们鹰隼般的眼神和特别灵敏的嗅觉,而彼时的张毓强未必意识到美国人的用意。

那是1995年10月,张毓强带着李秋明等人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美国复合材料展览会。展会上,客商云集,展品琳琅满目,看得李秋明等人目瞪口呆。作为第一次参会的巨石公司,虽然也租了展台,摆上自己的产品,张毓强还站在展览摊位前,自己充任讲解员。但彼时巨石品牌在全球玻纤行业知名度毕竟不高,摊位前门可罗雀、冷冷清清。看着别人摊位前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场面,张毓强多少有点失落感。

正在此时,一家美国玻纤公司的资深副总裁专门来到巨石集团摊位前,饶有兴致地向张毓强询问企业和产品情况。张毓强自然十分高兴,向这位副总裁详细介绍了巨石集团情况,两人聊得似乎很投机、很深入。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闲聊完毕,这位副总裁当即邀请张毓强一行前往匹兹堡,考察他们公司总部,并提出由他们出钱购买机票、安排食宿。这真是意外之喜呀!张毓强正想去亲眼看看美国的玻纤企业,便当场应允。

随后的匹兹堡之行顺利圆满。张毓强他们考察了该公司在南卡州的2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张毓强一行叹为观止。到达匹兹堡当天,那位副总裁还亲自陪同张毓强一行参观匹兹堡公司总部。那是一幢40多层的漂亮建筑,外墙装饰着玻璃幕墙,在匹兹堡午后灿烂的秋阳下,整幢建筑物熠熠生辉。李秋明当时心中唯一的想法是,要是哪一天我们集团也有这样一幢办公大楼该有多好呀!张毓强没有说话,只是仰着头欣赏。张毓强后来建造巨石公司科技大楼和振石控股集团办公大楼的念头,也许就是此刻在匹兹堡萌生的吧?

匹兹堡的阳光很艳丽,匹兹堡的西餐很地道,双方交流得也很不错。一直到双方握手,一直到喊出拜拜,美国公司的人没有说到任何合作合资的事,连一个字儿都没有提及。

看来,美国商人也熟谙放长线钓大鱼之策。

事情的变化起始于1997年8月。也许,那家美国公司已谋划停当,志在必得?也许,他们看到了中国乃至全球玻纤市场低迷的行情,正是抢滩的最佳时机?也许,他们已从多种渠道获悉巨石集团面临的窘境,感觉胜券在握?

总之,他们来了,从从容容、信心满满地来了。从遥远的匹兹堡飞来,主动找到巨石集团,找到张毓强,伸出了诱人的橄榄枝。

密斯特张,我们合资吧?

最先打前站、探口风的,是那家美国公司中国上海总部负责人。接着是那家美国公司亚太地区销售副总裁,之后是美国公司匹兹堡总部资深副总裁,也就是带着张毓强等人参观匹兹堡总部办公大楼和吃西餐的那位先生。到最后,连那家美国公司总裁都不远万里,亲自来到桐乡巨石集团考察,与张毓强面谈。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近期桐乡发现了什么金矿银矿,使得美国人频频光顾。

那家美国公司提出的条件是,与巨石集团合资,美方出资3000万美元,占合资公司80%股份;合资公司成立后,继续聘请密斯特张为总经理,主管生产经营业务,年薪8万美金;如果合资成功,美方一次性奖励密斯特张个人100万美金。

美方开出的价码,粗粗一看,真的没有话说,人家到底是跨国公司,财大气粗。

对于当时多数人而言,这恍若众人极度饥饿时,天上忽然掉下一块大馅饼,抓紧吃吧!不吃太可惜了嘛!

巨石集团董事会第一次酝酿此事,还没等张毓强说完,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同。不赞同怎么着,被美国公司收购,总比自己破产倒闭好呀!

消息传到桐乡市机关大院,多数领导也持赞同态度。在他们看来,这3000万美金能投到桐乡来,能大大推动桐乡本地的发展。再说,眼下从上到下鼓励引进外资,这3000万美金是一笔多大的外资呀?相当于桐乡几年引进外资的总和,这就是政绩呀!作为桐乡市领导,觉得与有荣焉。

关键人物张毓强却处在两难境地、旋涡之中。

张毓强一眼看出,美方提出的条件虽说不错,但核心是人家要绝对控股。外方占80%股份,中方只占20%,那就意味着,今后公司的决策权、管理权统统掌握在外方手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美国公司名义上是合资合作,实质则是收购兼并。也就是说,巨石集团将成为外国公司控股的企业。这对于张毓强来说,似乎是无法接受的事实!

但转而一想,不走这条路,又有哪条路可走呢?

巨石集团当下负债累累,产品严重积压,可谓内外交困。一直以来,张毓强除主管公司的生产经营外,具体还分管销售,对国内外玻纤市场行情自然一清二楚,看来一时难以好转。银行拼命催还贷款,供应商又逼着付款还债。他听说了弟弟张志强带匕首见讨债人的事,幸好没有发生冲突。但如果,万一,假使,甚或是真的发生人身伤害事件,他张毓强情何以堪?

其间,张毓强也给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去过电话,希望得到国家建材局支持。张人为自1995年考察巨石集团后,对巨石集团及张毓强留下极好印象,两人平时常有交流,非常谈得来。听张毓强说完困难,张人为心情也很沉重。他在电话那头如实告诉张毓强,眼下,政企尚未脱钩,国家建材局管理着全国上百家建材企业,这些企业从钢筋水泥到玻璃沙子,几乎什么都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大小不等、良莠不齐。多数企业不盈利,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沉重,一部分企业甚至濒临倒闭破产边缘。国家抽出一些钱来支持建材行业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国家建材局现在真的是泥菩萨过河,自顾不暇,哪里会有余钱支持巨石集团?再说,根据国企民企的政策界限,即使有钱也不能投向民企,即使能投也轮不到你巨石集团啊!

张人为说的是实话。

对张人为的处境和态度,张毓强完全理解,张人为局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但,谁来理解他张毓强呢?

也有人指点“迷津”,让张毓强不妨去问问巨石集团有无上市的可能性?那时,中国股市刚开张不久,上市指标实行国家配给制,也就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分配给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这个后来被人广泛诟病的做法,却是当时中国股市的无奈之举。张毓强还真的去打听了一圈。人们告诉他,指标数极少,每个中央部门一个,各省区市三至五个。全国多少企业排着队,撞破头皮往前拱,轮得到你巨石集团吗?

也是。张毓强心想,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是上市难,难于登蜀道!一打听,张毓强就对此路死了心。

回过头来,面对现实。张毓强面对的是四面楚歌、八方埋伏。

如果美方真的能兑现他们的方案,注入一大笔资金,他张毓强或许可盘活全部资产,还贷还债,购买材料,救活巨石集团。那样的话,或许,巨石集团还有一线生机?作为一家企业主要负责人,先得把这家企业保住,让它生存下去吧?

既然如此,张毓强无奈表态,那就谈谈看吧,走一步算一步!

美国公司就等着张毓强这句话哩。于是,双方草签了合资意向书,迈出了第一步。

美方说干就干,投入几百万美元,先后派出156人次前来巨石集团考察,邀请国际上著名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巨石集团的资产进行评估、论证、合规性审核。什么土地、厂房、原料、人力资源、工商登记、税务注册都查了个遍,还延伸到港口码头、交通干线、地理水质、环境空气等。美国人不厌其烦,专门请了勘探公司,钻探到地表50米以下,检测有无放射性污染源。

别看那些老外牛高马大,平时大大咧咧,做事的这股认真劲儿,你还真不能不佩服。

这些做法同时让人感觉出,美国公司想与巨石集团合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的确作了极其长远的打算。这既让张毓强满意,也让张毓强担心,感觉自己正一步步走进人家设定的圈套。

一次次陪同外方考察,一场场讨价还价谈判,双方条件逐步接近,协议文本主要条款已起草完毕。

细心的人们发现,越接近完成,张毓强的步履愈显得沉重,脸色愈显得难看。笔者见过一张张毓强与美方企业代表谈判的照片。在照片上,张毓强双眉紧锁、表情凝重,并无喜色。

时间已近年底,美国公司认为双方合资基本已成定局,遂邀请张毓强,还有桐乡市委书记和开发区主任到美国匹兹堡总部考察。外方作这样安排,人们用脚指头想想都能猜得出,目的是想通过这种考察,进一步展示美国公司的实力和影响,进一步坚定对方合资合作的信心。

在匹兹堡总部,还是那位资深副总裁请访问团成员吃西餐。但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席间,那位副总裁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似乎打胜了一场大仗,与前几年见面聚餐时完全不同,言语间流露出洋洋自得和对中国企业的轻蔑。这让细心敏感的张毓强马上产生不快。企业尚未易主,美方就变了嘴脸。如果巨石集团真的变成他们的控股公司,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

从美国考察返回后,双方继续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商谈。

最终,所有条款和文字敲定,就等着择日正式签约。

某天夜里,忽然间电闪雷鸣、风狂雨骤。人们先是看见半空中滚动着一团团火球,人参模样的巨大光线撕破浓密的云层,接着听到一阵阵闷雷滚过地面,雨水犹如千百万从天而降的伞兵,整个开发区被风声雨声所吞没。

那天,张毓强照例在办公室加班。办公室地处桐乡开发区崇福大道边上。内外两间,外间居中放置着一圈沙发、一张玻璃茶几,平时用来接待客人。里间内侧,摆放着一张老板桌、老板椅,靠墙书柜内,排列着一些企业管理和玻纤专业的书籍。

张毓强斜靠在老板椅上,用手摩挲自己宽阔的前额,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眼睛茫然地盯着办公桌上那台银灰色的戴尔电脑。照理说,与外方合资的事情已经敲定,文本也已定稿,张毓强应可放松一下。但不知什么缘故,今晚,他的心情反而显得有点焦躁。

突然,玻纤工厂值班人员打来电话报告:工厂停电!

工厂停电?这罕见的消息让张毓强心底一震一颤:自从张毓强走上玻纤之路以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呀!众所周知,玻纤产品必须连续生产,停电即意味着企业停产。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电早不停、晚不停,恰恰是在即将签约之时停电。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天意,不让他张毓强签订这份协议?难道是老天爷在提醒他不要把巨石集团卖给洋人?从不迷信的张毓强,此刻却在心里敲起了鼓。

张毓强当然知道,这面鼓一直在他心里七上八下地敲着。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就没有真正认可或愿意过这样的合资。这样的合资,其实就是拱手相让,说得严重点,简直是“开门揖盗”啊!

在安排处理好停电一事后,张毓强在自己办公室内来回踱步,心里开始翻江倒海。

他走到窗前,推开玻璃窗,任雨点和凉风窜进室内,顺手扯下脖子上那根红底白点的领带。他需要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清醒地彻底地理一理思绪。

此时此刻,张毓强宛若一个在风雨之夜跌跌撞撞的行人,一时辨不清方位;也恍若一位久在海上漂泊的航海家,遭遇前所未有的海况;还像一位攀岩登高的运动员,感觉有点疲惫乏力。但他始终在问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石门东风布厂边上那个狭小松动的石埠头,连续几十个小时饥渴难耐的九江之行,和尚桥堍夜晚满巴掌的蚊子血渍。还有“318工程”,还有股份制试点时众人殷切的眼神。还有,带有母亲体温的300元钱,张人为局长关于中国建材发展愿景的描述,当然,也包括匹兹堡外方那轻蔑的一瞥,似乎齐刷刷地涌上来,在脑海里,犹如电影胶片般一帧一帧地移动、闪过,再倒回来。

中外合资的好处明显摆在那里。巨石集团可因此救活,生存下去。但,之后呢?之后,就是人家主导,人家说了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这就是外方公司竭力想控股巨石集团的根本原因。只要他张毓强一签字画押,人家就成了巨石集团的主人。自己的事业在哪里?方向又朝着何处?他们完全可以凭借实力,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构想发展,甚至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快甚至会很轻松地抢滩并占领中国玻纤市场。那时,中国民族玻纤工业的状况又会如何?是不是会被自己辛辛苦苦培育起来而后成了外企的巨石玻纤集团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如果真是那样,人们又会怎么看待他张毓强?他的那些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那些一直以来与他同甘共苦的同事,还有已在九泉之下的妈妈,又会怎么评价他?他张毓强到底是民族玻纤工业的功臣还是罪人?在事关民族玻纤工业兴衰成败这样重大的抉择面前,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面前,8万美元年薪、100万美元奖金,又算得了什么?他张毓强少年时上班当工人,自然是为了赚钱补贴家用。但自从他带着团队走进桐乡开发区那天起,他就已经把自己人生的目标定在“世界玻纤希望在巨石”的高度上。虽然这个目标有点高大上,但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理想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想到这里,张毓强感觉自己出了一身汗。不知是因天气闷热,还是心里焦躁?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为了中国民族玻纤工业,最好不要走合资被兼并的道路。张毓强的思路开始厘清,方向逐渐清晰。

笔者在这里啰嗦上几句。作为一个企业家,首要的是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因为,一个企业如果连自身生存都有困难,还能奢谈什么情怀、责任?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后,作为企业掌门人,能把企业发展与民族工业、国家战略、国际竞争力等联系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完美结合,这个企业或企业家,就开始具备家国情怀。

要找到一条既能发展民族玻纤产业,又能保住巨石集团生存的道路。张毓强的思考朝着这一点聚焦。

出路在哪里?靠山,当然是国家。

在这个风雨雷电交加、思绪汹涌翻滚的夜晚,张毓强再次拨通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的电话,将自己与外方谈判合资的过程和自己的思考打算,简要地向张人为作了汇报。

电话那头,张人为耐心地倾听着。听完张毓强的话,张人为在电话那头稍作沉吟,最后说了句:你刚才讲的事很重要。怎么样,你们来趟北京吧?我们当面商量商量!

第三天清晨,张毓强和桐乡市委书记准时出现在张人为办公室。

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张毓强把与美方洽谈合资的前因后果、具体细节,还有就是前晚下的决心,一股脑儿向张人为作了倾诉。

市委书记在旁帮衬着、补充着。

张局长,您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吧?就好像做父母的,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却要被迫送给一户陌生人家,而且,今后是死是活,亲生父母还不得过问。我不愿意,也不甘心呀!特别是,我们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玻纤工业,否则,我们肯定会受制于人,肯定会呀!

见状,张人为走向茶几,拿起热水瓶,给张毓强和市委书记的茶杯里分别续上水。他的眼里也滚动着泪花,他被这位年轻企业家的一番表白所感染,尤其是被那份强烈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一个民营企业家,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和眼光,不容易啊!但张人为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感,缓缓地说:小张别急,小张别急!先喝口茶,我们再慢慢商量!

此时此刻的张人为,内心其实也焦急万分。但面对着一脸期待的张毓强,他不能把自己的焦虑完全流露出来,那会让张毓强彻底失望。事缓则圆,事缓则圆。他在内心告诫自己。再说,国家正在擘画一盘建材行业发展的大棋局,山东泰安刚刚建成万吨级无碱玻纤池窑,说不定巨石集团也会有转机?

想到此处,张人为面对市委书记和张毓强,和颜悦色地说:书记,小张,巨石集团的情况我清楚了,你们先回去。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国家建材局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让我们来想想办法吧!只是,只是,我们也需要商量一下,还要向上面请示。一有什么消息,我会马上与你们联系的!

他俩起身与张人为告别,张人为将他俩送到电梯口。张毓强再次揖手拜托,张人为会意地点着头。

后来才知道,就在他俩离开之后,张人为立即召集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开会商量,形成一些初步意向。第二天,张人为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了一份数据翔实、言辞恳切的报告。报告中,张人为概要汇报了全国建材行业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建材行业的构想及建议。报告中专门有一段文字,陈述浙江桐乡一位搞玻纤产品的民营企业家,为立志发展中国民族玻纤产业,愿意放弃年薪8万美元的待遇和100万美元的一次性奖励,坚持走民族玻纤工业道路。但他所在的玻纤集团面临巨大困难,亟须国家政策扶持,云云。

国务院领导同志后来如何批示这份报告,张毓强和笔者均不得而知。但从张人为事后打给市委书记和张毓强的电话中,张毓强听到了国家给的一些政策,包括国家证监会专门分配给国家建材局一个上市名额。张人为请专家们帮助设计了一个国家建材系统“拼盘上市”的方案,可以将民营企业巨石集团包含其中,同时对产权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张毓强接听张人为电话后的直觉反应。

张毓强立即召开巨石集团董事会。会上,他向各位董事介绍了国家建材局设想的“拼盘上市”方案,详细分析了与外方合资和国内“拼盘上市”的利弊,明确表达自己坚持发展中国民族玻纤工业的热切心情。他让各位董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投票决定。大家听张毓强这么一介绍、一分析,眼前豁然开朗,大家也被张毓强慷慨激昂的情怀所感动。投票结果,一致赞同放弃与外方合资的做法,接受国家建材局设计的“拼盘上市”方案。

市委书记几乎同时召开了市委领导班子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转达国家建材局的意见和设计的“拼盘上市”方案,介绍巨石集团董事会关于退出合资的决定。希望大家跳出桐乡,从发展壮大民族玻纤工业高度,统一认识,大力支持巨石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走上市发展之路。

上下同欲者胜。

在送别美方的宴会上,张毓强悲喜交集、感慨万千。他满怀真诚地向美方客人敬酒,感谢对方所做的工作和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一些美方人员耸耸肩,表示不太理解张毓强终止合资一事。

不太理解此事的人不少。据说,匹兹堡总部为此还多次责怪负责合资谈判事宜的亚太区总经理,怪他办事机械,不会随机应变。既然中国人贪财,为什么不在关键阶段提高酬薪呢?

这些匹兹堡总部的人还真的错怪这位亚太区总经理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爱国家爱玻纤且不贪财的中国企业家。面对这样的人,你能用成捆的美金或人民币打动他吗?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