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家们看来,这个每天公转加自转的地球,其实由118种化学元素组成。
在张毓强心里,却只有一种玻璃配方,它由数十种元素组成,决定着巨石玻纤的品种、品质、品位、高度、硬度、纯度。
玻璃配方,大概可以视作张毓强的“心肝宝贝”和“秘密武器”,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在巨石集团有个玻璃配方研发中心。张毓强一而再再而三地精简企业机构,但这个机构不但继续存在,而且人数不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张毓强的“偏爱”。
在巨石集团,玻璃配方属高度机密,有着一套严格周密的管理和防范程序,至今没有发生泄密现象。
张毓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之“严”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有幸把这个中心主事者请到笔下。
巨石玻璃研究中心主任邢文忠,是位中等个儿中年人。身材不胖不瘦,留着一个现在人们少见的二分头,眼镜片后的眼神透出一种科研人员才有的灵光。他坐在巨石科技大楼办公室内,文静而沉稳,说话不慌不忙、不紧不慢。
邢文忠是山西人,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工业分析专业,2001年毕业。他自述投简历时,稀里糊涂地投到了巨石集团。面试时,答应先干两年再说。干了一年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派不上用场,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就打算辞职。此事被张毓强知道了,专门约了一个时间与邢文忠谈话。张毓强询问邢文忠为什么要离开。邢文忠坦率地回答,他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事可干。张毓强就跟他谈巨石集团现在面临的技术难题,问了邢文忠一些关于玻璃配方之类的问题。邢文忠一问三不知,场面很窘,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自大、有点焦急。于是,邢文忠答应留下来,并转过身来开始研究玻璃配方。
那天,笔者坐在邢文忠对面,听他解读神秘的玻璃配方奥秘。犹如一位好奇的旅行者,跟随一位熟悉的导游,穿行于迷宫之中。
邢文忠告诉笔者,把玻璃配方比作一座迷宫,很合适,很形象。只是他同时告诉笔者,这座绚丽的迷宫不是建构在平地,而是在一座山峰上。旅者若要进入迷宫,首先必须攀登上这座知识的高峰。
对外行的笔者或一些普通读者而言,邢文忠首先要做的是玻纤常识的科普工作。
生产玻纤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石、氧化铝和叶蜡石、石灰石、白云石、硼酸、纯碱、芒硝、萤石等。所谓玻璃配方,就是将这些原料按照最科学最合理最经济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性能优良的玻璃液。然后,加上各种浸润剂,形成不同品质的玻纤丝。而研制配方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原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组合,找出最佳比例。这种配比可以有几百种,甚至几千种。把这些研制配方的人说成调酒师,还是贬低他们。其实犹如大海捞针,千百次试错,挫败感、失落感、迷茫感,反正什么“感”都有。偶尔一次成功,也就是瞬间的狂喜。之后,一切从头再来。
邢文忠所在的中心,现有12个人,专职研究玻璃配方。他们的研究与别的科研机构不同,不仅要提出配方,而且要在大规模的生产线上实现配方。如果实现不了,那配方就是废纸一张。张毓强是这么要求的,邢文忠也是这么认为的。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笔者认为,邢文忠他们都是变戏法的人,个个都像高明的调酒师,将各种各样的酒掺杂在一起,就可调制出极高品位的鸡尾酒。
巨石集团的玻纤由石门东风布厂陶土坩埚、振石公司代铂炉衍变而来,直到巨石集团318工程8000吨中碱池窑生产线,再到201工程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巨石人对玻璃配方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以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玻纤配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e配方。那是人家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于1938年研制出来的,60年一贯制。而彼时欧美公司已使用e6配方,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传统玻璃配方主要原料是硼钙石,而中国恰恰不产这种硼钙石,公司只好源源不断从美国、土耳其进口。1吨石头要400多美元,跟当时粮价差不多,因而玻纤生产成本较高。
蓦然回首,张毓强才发现,中国玻璃配方被国外远远抛在后面。国外早已停用e配方,开始使用新一代配方,有人将它简称为e6。这种编序,是业内约定俗成。仿若苹果手机的代际命名一样。
邢文忠他们最早开始研发的是e1、e2玻璃配方。e1是中碱配方,e2是引进的配方,e3是1938年欧文斯科宁公司发明的配方。然后,慢慢试制e4、e5玻璃配方,这些配方因专利权已过期,巨石集团可采取拿来主义,改改弄弄,勉强可满足生产。
长期受制于人,肯定不行。张毓强下决心带着大家攻关,走进玻璃配方这个迷宫。
横亘在玻璃配方面前的天堑是专利技术。有关e6型玻璃配方的大多数专利已被欧美玻纤公司占有,留下的缝隙少之又少。
张毓强执着地认为,只要留有缝隙,巨石人就有办法钻进去。世界上不是有些号称“一线天”的缝隙,人们最终走了进去,还走了出来吗?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为了解玻璃配方的专利问题,张毓强带着曹国荣、邢文忠等人到美国,请美国专门负责配方专利的资深律师讲解涉及玻璃配方的几千个专利,让大家从专利缝隙中找出具有可能性的方案。回国后,张毓强在巨石科技大楼开了个诸葛亮会,让邢文忠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巨石集团自身实践经验,写出不同的玻璃配方。之后,张毓强无数次召开会议,与大家反复讨论,综合各人配方的优点,进行整合完善改进。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迷宫的话,玻璃配方必定是其中之一。邢文忠形容说,配方犹如一个建立在高山之巅,既引人入胜、又变化多端的迷宫。攀登上去不易,找到入宫口很难;走进迷宫不易,走出迷宫更难。前者需要勇气,后者需要智慧。迷宫中,歧路、悬崖、沼泽、山野。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时时都成为问题。有的陡峭,有的平坦,有的还有鲜花绿植的点缀,蜂鸣蝶舞的陪伴,充满着诱惑。他们顺着走过去了,走了很久很久,蓦然发现前面是一条走不通的断头路,于是,再按照原路折返回来,另觅新径。有时走着走着,忽然黑云压城、风雨大作,他们没有准备,被淋得瑟瑟发抖。更多时候,走过了千山万水,以为即将抵达终点,他们准备收拾行装,打道回府。谁知最后发现,他们竟然又回到原点。此时,有人在边上呼喊他们,绕过来,绕过来,出口就在前面。等他们真绕过去,才发现这是别人有意设下的陷阱。他们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妻儿老小,免不了人疲马乏、稍事休憩。此时,张毓强严厉而冷峻的催促声会在迷宫上面响起。于是,他们只得强打起精神,重新校正方向,开始千百次寻觅。最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迷宫出口豁然洞开。
2008年12月28日深夜,一个无硼无氟无碱的玻璃配方形成。这就是后来被广泛推介使用的巨石e6玻璃配方。从此,巨石集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玻璃配方。
形成玻璃配方,并在实验室获得验证,并不意味着成功。邢文忠告诉笔者,玻璃配方成功与否,在于它的实践性,也就是能否上池窑生产线,能否在最终产品端取得预期成效。而这,不光是配方本身问题,还涉及窑炉、漏板、浸润剂、拉丝机等一系列后道工序。恰恰在后面这些环节上,e6玻璃配方承受了严峻考验与巨大压力。
刚在生产线上试制时,原料稳定性很难控制。究其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池窑还是那座池窑,但配方已不是那个配方。诚如流行歌曲《篱笆墙的影子》中唱的:“星星咋不像那颗星星哟,月亮也不像那个月亮。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乌鸡变成了彩凤凰……”正常情况下,拉丝机开机率得保持在95%以上,但新配方上池窑一试,拉丝机开机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漏板对新配方也不适应,极易产生“析晶”现象。“析晶”是行业术语,通俗地说,就是漏板会产生玻纤杂质。一有杂质,玻璃液就漏不下来,即使漏下来,也是断断续续,像极瘫痪患者的口水。
一时间,众人对新配方的质疑、埋怨和抗拒自然而然产生。有些一线操作员工,面对着乱纷纷掉落的拉丝,先是一句国骂,然后就嘀嘀咕咕开了:什么破配方?还不如原先的配方好用呢!班组长们、车间主任们,直至分厂厂长们,因为都有考核指标压在他们身上,逐渐也不淡定了。牢骚、担忧、抱怨之声,犹如古时攻城略地的箭镞,纷纷发射出来。这些箭镞最后自然集中到张毓强身上。张毓强仿佛成了诸葛亮制造的那些草船,船上满满当当的全是箭镞。
那种压力,不是当事人、不是亲历者,实在很难体会到。邢文忠如斯说。
与其背后议论纷纷,不如亮出来说个明白。紧要关头,张毓强主持召开了一个论辩会,让玻璃配方攻关小组与车间一线员工及管理者,当面锣鼓对面敲,讨论抉择是继续试制e6配方,还是退回去使用老配方。
会议在巨石科技楼19层召开。明明是凉爽季节,但与会者却觉得异常燥热。那种燥热,自然是众人心中之火。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一方摆事实、讲道理,一方讲原理、谈愿景,一时争得不可开交,捎带着擦出了火药味。最后,双方仍沿用惯例:请张总拍板定夺!
其实,张毓强心中有数,他心中的天平一直倾向于推广新的玻璃配方。之所以开这个会,是期望借此让攻关小组给一线员工和管理者上上课。张毓强用冷峻的目光扫视了一遍会场,只抡出一个问题:大家是喜欢舒舒服服让巨石玻纤走向死亡,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试制,闯出新天地?
这句话把大家问住了,也问醒啦!会场上瞬间静止下来,此时若有一根针掉下去,也会被大家听见。
见大家默不作声,张毓强缓和了一下口气,态度明朗地说:退回去没有出路嘛!现在问题不是玻璃配方不行,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整个配套集成创新不行。所以,他的意见很明确,e6玻璃配方试制不仅要继续做下去,而且要在所有生产线上全面推开。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这最后一句话,似乎是张毓强小时候喊过的一句口号,此刻他把它用在e6玻璃配方试制工程上,觉得还蛮能表达心情。
巨石集团这台庞大机器,在张毓强强力推动下,迅速高效运转起来。集团成立配套攻关小组,分成若干个专班。邢文忠他们负责继续优化玻璃配方,后道工序改不了的,由他们改配方。同步进行窑炉纯氧燃烧改造、顶烧工艺改进、燃烧新原料开发、漏板拉丝改造、冷却系统改造。总之,统统按照e6玻璃配方的要求,对所有程序、环节、细节反复进行改装改造。
借用邢文忠的说法,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天天盯在第一线,根本没有休息天、节假日概念。不是这条线出问题,就是那条线有故障。车间里,到处都是呼叫试制组人员的声音,邢文忠等人似乎成为遍地爬行的蜗牛,不停地来回打转。
大概是2009年下半年某天上午吧?邢文忠回忆说。那天,他在观察三分厂丝饼纱生产线中发现一种现象,随着玻璃原料性能的变化,窑炉内玻璃液的温度会升高或下降。蓦地,邢文忠像发现新大陆一般。
有时,科学发现与发明,仿若一张窗户纸,捅破了,觉得并不神秘;但在没有捅破前,窗户外面的情景对众人而言,始终是个谜。
e6配方这层窗户纸,终于被邢文忠们用智慧和坚韧的金手指捅破。
之后,一遍遍试验、调整、完善,生产逐步趋于稳定。经过一年多时间,e6配方玻纤开机率终于达到预期,实现大规模生产,在市场上受到用户欢迎。
2009年年底,巨石集团e6玻璃配方技术向美国有关专利机构递交了专利申请,后成功获得授权。据说,这是中国玻纤行业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个玻璃配方专利,有点类似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许海峰“零”的突破。
张毓强自然不会满足,邢文忠也没有满足。
还未等邢文忠等人从e6配方的疲惫中恢复过来,张毓强又下达了研制e7配方、筹备e8配方的任务。
那次,当介绍到这里时,邢文忠对笔者又进行了一番科普:在玻璃配方领域,大家习惯以e+序数来命名配方的等级。序数越大,意味着等级越高。而这种等级,体现在玻纤质量上,往往用“模量”这个词来衡量和表达。所谓“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状态下应力与应变力之比。通俗地说,就是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刚度、硬度、柔软度的总和。专业人员一般用英文“gpa”来表达。对玻纤,主要是衡量其拉伸模量。这样讲,对业外人士来说,可能还是太抽象。具体直观点说,如果将玻纤用作风电叶片的话,e6配方的玻纤可制作60至70米长的叶片,e7配方的玻纤可制作80米长的叶片,e8配方的玻纤可制作85米长的叶片,e9配方的玻纤则可制作90米及以上的叶片。风电叶片越长,意味着发电效率越高,发电成本越低。这对于风电行业的性价比来说,极为重要,某种意义上,甚至决定着风电行业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
研制e7玻璃配方是从2010年开始的吧?邢文忠回忆着说。相对而言,因为有研制e6配方的基础和经验,似乎并没有碰到多少曲折。
曲折是在e7玻纤推向市场以后。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告诉他们,巨石e7玻璃配方出来后,市场上早已有类似于巨石e7配方玻纤。相比较,巨石e7配方还落后于对手两三年。市场往往先入为主,巨石e7玻纤在国内外市场销售中,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张毓强自然不甘心,就找曹国荣、邢文忠等人商量,确定加快研制e8玻璃配方,全面超越对手。
从2015年开始,巨石集团全力以赴研制e8玻璃配方。邢文忠他们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鏖战。元素表上就那么一百多个元素,怎么选?选什么?不选什么?是个问题。原料价格太贵的,不能选,造价一上去,就等于自我宣布退场。质量太重的,也不能选,选了窑炉也不行。只能慢慢试验。玻璃研制中心有6只试验小炉,每天每只小炉做2次不同原料的试验。这样,每天12个配方,一年730个配方。一天不落地做,一年到头地做,一直做完几千个配方,然后好中选优、优中汰劣,真正的笨办法。但曹国荣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笨办法”也是好办法。邢文忠他们将小炉中试验出来的配方,移植到九江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再试错。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从中遴选出e8玻璃配方。试制成功后,市场告诉巨石人,他们领先对方两至三年啦。
马不停蹄,研制e9玻璃配方的课题,紧接着在巨石九江公司悄悄展开。
邢文忠记得,e9配方攻坚阶段试验失败时,研发团队自我感觉非常沮丧和迷茫。张毓强为此把研发团队的人找去,专门开了一次会。会上,张毓强只字未提这次e9配方研制损失了多少钱,反而表扬科研人员。他说,从e6到e7用了5年,从e7到e8用了3年,而从e8到e9,只用了2年。说明研发周期在缩短,研发效率在加速。他还和研发团队一起,分析下游客户的迫切需求,勉励大家继续攻关。
这一次会,仿佛一场及时雨,驱散了研发团队人员的心理雾霾。
笔者去九江公司采访时,恰巧碰见正在那里进行e9配方第三代工厂化试验的邢文忠。熟人相见,分外开心,笔者顺便问了问e9配方试制的有关情况。邢文忠兴致勃勃地介绍说,之所以选择九江公司,是因为这里有条3万吨生产线,属于不大不小,非常适合生产化试验。邢文忠的口吻显得轻描淡写,但却引发了笔者一番感慨。是啊,这就是现在巨石人的口气。3万吨,不大不小。想一想当年张毓强带人第一次筹建8000吨和1.6万吨玻纤拉丝生产线时,3万吨该是一个什么概念?
眼下,由邢文忠他们自主研制的e9玻璃配方,正在九江公司3万吨级车间顺利进行试产,邢文忠显得很兴奋。他“谦虚”地说,巨石集团e9玻璃配方至少领先玻纤同行5年。眼下,巨石集团玻璃配方研制已进入化境,渐臻于炉火纯青的状态。什么叫炉火纯青呢?就是他们开始进入自由王国,已跳出传统理念、思维定式的框框。譬如说,他们已开始在玻璃配方中采用人们传统认知上不认为是玻璃原料的原料,这该是多大的突破与跳跃哦!至于有哪些?那是绝对保密的,无可奉告,无可奉告啊!
而与此同时,邢文忠又告诉笔者,自e9玻璃配方第二代研制成功后,张总又像以前一样,不再跟他谈及有关e9的任何话题。更多提及的是别的行业别的配方,询问邢文忠有没有新的想法,邢文忠知道,张总在构想e10甚至是e11玻璃配方。
邢文忠介绍到此,笔者忍不住笑起来。这太符合张毓强的个性啦!就像世人在求索圆周率“π”小数点后的数字一样,永远不会完结。张毓强就是这样一个永不满足、始终向前看的人。
虽已一骑绝尘,但仍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