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点石成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桐乡玻纤厂要搞股份制改革啦!

消息就像一阵猛风刮过古运河水面一般,顷刻间掀起不小的波澜。玻纤厂内群情振奋,石门镇上街谈巷议。

后来有人说,桐乡玻纤厂股份制改革试点,是张总“请缨”的结果。

张毓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实事求是地答道:哪有什么“请缨”一事?再说,这样的事能“请缨”得到?

那叫什么?笔者追问道。

那是当时桐乡县二轻局领导安排的,而他也很乐意将玻纤厂作为股改试点单位。张毓强实话实说。

县二轻局为什么会“安排”桐乡玻纤厂作为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那说来话长啰!

如前所述,桐乡玻纤厂在张毓强带领下,完成了技术改造,上了6台代铂炉,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本来可在玻纤市场上一显身手。谁知开船偏遇顶头风,出门碰上闷头棍。那段时间,全国改革搞价格闯关,遭遇挫折,转而进行治理整顿,严控各类建设项目,市场一下子疲软,玻纤产品自然也受到冲击。6台代铂炉不能满负荷开足马力,有时甚至开一半停一半,产量可想而知。产品也比较单一,全厂只能生产一种45支两股中碱纱,卖给客户做窗纱。上百万元银行贷款又增加了大额财务费用,犹如一座大山,压在新厂身上,更压在张毓强心上。最差的一年,全厂只有万把元利润。到了年终,发不出奖金,张毓强只好意思意思,给员工们发了一点点出勤奖。

一时,社会上议论纷纷,质疑声多了起来。

一次,全省行业会议在杭州召开,张毓强有事去得晚一些。走到宾馆服务台,服务员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了张毓强一眼,冷淡地说,你们来晚了,宾馆所有单间都住满了。现在只剩一个套间。你们又住不起!

谁说我们住不起?张毓强的犟脾气上来了,我偏要住!

再贵也要住!

张毓强的态度弄得那个服务员满脸通红,她只得讪讪地为张毓强办理了套房入住手续。

事实上,张毓强并不想享受套房的宽敞。当私下得知还有几位后到的客户没有房间住时,张毓强非常爽快地答应让他们搬进来,与自己同住。

一天,张毓强在路上,与石门镇税务所长不期而遇。

张毓强迎上前去,向他热情地打招呼。

那位所长用颇具深意的眼神注视了一会儿张毓强,然后慢条斯理地问:玻纤厂去年有多少利润呀?

一万多元吧!张毓强如实答复。

才一万多元?我说你这位张厂长呀。你全厂一百多人哪。要是我说,你把这一百多号人弄到街上捡捡垃圾,赚的钱恐怕还不止一万元吧?

张毓强没有料到这位税务所长竟会说出这样的话,一时语塞。他顿了顿回道:所长,你得给我一点时间。玻纤厂会好起来的!

强烈刺激!张毓强甚至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侮辱!从此,他把税务所长这句话清晰地牢牢地记在心底,直至今天。不是为了记恨,更不是为了复仇。后来,那位税务所长与张毓强还成了朋友。但张毓强仍然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他需要用这句话来刺激自己、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激励企业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不失去方向和动力,再也不能被人看不起!

玻纤厂的经营业绩摆在那里,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县二轻局领导对张毓强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之一是对桐乡玻纤厂门卫室的意见。

县二轻局领导对门卫室会有什么意见?是门卫室开门不及时,接待不热情吗?不,不,那样说,可冤枉死那些门卫啦!

这笔账还得算到张毓强头上。

原来,在建新厂区时,张毓强为让新厂区显得“现代化”些,仿照一些大企业样子,将厂门口两边传达室建得方方正正、漂漂亮亮,并将自己办公室放在门卫室内侧,成为桐乡县独特一景。石门镇本来就不大,人们口口相传,不少人还专门跑过来,驻足观看,各种说法均有。

这些情况很快传入县二轻局领导耳朵内,有领导开始不满意了。这个张毓强,冒着风险贷了那么多的款,还去搞那些豪华的门卫室、办公室,出格啦!

据说,县二轻局领导从此很少光顾桐乡玻纤厂,玻纤厂成为被领导遗忘的角落。

有那么一次,张毓强听别人说,县二轻局领导要到石门镇几家企业检查指导工作,说不定会到玻纤厂来。张毓强早早站在门卫室外迎候。果真,过了一会儿,张毓强远远看见县二轻局领导朝玻纤厂方向走来,他正准备走上前去迎接。谁知,那位领导在众目睽睽之下,拐进离玻纤厂不远处的镇纺织机械厂,硬是把张毓强晾在门卫室外。

领导的态度竟是这样,张毓强知道一时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自己、是企业,个性倔强的张毓强深知这一点。他要用事实让领导相信,桐乡玻纤厂不会永远如此下去。

张毓强让跑供销的李秋明时刻关注信息,寻找新产品。

李秋明没有让张毓强失望,不久即给张毓强带来一个颇具价值的信息。南玻院一位专家告诉李秋明,北京化工研究院急需一种“化工一号纱”的玻纤,行话叫rp纱,全称是热塑性塑料增强玻纤纱。这是一种无碱纱,是热塑性产品的主要材料。目前,北京玻璃钢研究所、上海耀华玻纤厂、丹阳玻纤厂都在生产,但产量均有限,满足不了北京化工研究院扩产之需。这种rp纱技术由南玻院研发,他们循迹找到南玻院,希望南玻院生产。但南玻院只管研发,不搞批量生产。这位专家认为,这种rp纱很有市场潜力,销量将越来越大,桐乡玻纤厂不妨一试。

得到这一信息,李秋明忙不迭地赶回来向张毓强作了汇报。张毓强是个敏感性与洞察力特强的人,一听这信息,只觉眼前一亮。当即决定亲自出马,跑到北京和平街北口的化工研究院和南京雨花台西路的南玻院,深入了解情况,当面咨询有关问题。同时商定,北京化工研究院向桐乡玻纤厂转让rp纱生产技术,提供玻璃配方,浸润剂和工艺问题由南玻院连续纤维研究所负责,3家合作生产这一款产品。

一圈跑下来,张毓强心中有了底。新添置的代铂炉完全可以生产rp纱,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漏板孔口的大小和间距,对其他辅助设备作些小小改动即可。

北京化工研究院非常慎重,专门派人奔赴石门镇,考察桐乡玻纤厂状况。考察人员见到新建的厂房、新添置的代铂炉设备,还有气派新颖的门卫室,一切像模像样,感觉特好,当即答应回去向院领导汇报,尽快签订供货合同。

那位考察人员并没有让张毓强久等,几天后,双方签订了第一份销售合同。桐乡玻纤厂每月向北京化工研究院供应rp纱10吨。试用一段时间后,该院发现,桐乡玻纤厂生产的增强专用纱,与工程塑料的亲合性较好,外观颜色较白,性能优良,支数均匀,断裂强度高,质量稳定,明显优于其他大厂。于是,他们将订货量追加到每月20吨。一次,因特殊原因,该院要货很急,张毓强二话没说,马上租用两辆5吨卡车,3天之内,将rp纱直接送到他们生产车间。速度之快,态度之诚,该院上下为之感动。

张毓强和李秋明乘胜追击,不断开拓市场,桐乡玻纤厂生产的rp纱逐渐打开局面,开始有了小名气。北京玻璃钢研究所、上海涤纶厂、上海塑料制品十八厂,苏州塑料一厂等大中型企业开始向桐乡玻纤厂订购批量rp纱。每月销量80吨,全年接近千吨。每吨售价6500元。张毓强因势利导,将代铂炉增加到12台。不久,又将对面那家纺机厂买过来,改造安装代铂炉,全厂代铂炉增至30台,开足马力生产,桐乡玻纤厂逐步走出困境,迈过了第一道坎。

1988年9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提出,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

全国各地闻风而动,浙江省第一批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先后推出。

桐乡玻纤厂股份制改革试点,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

后来,有人告诉张毓强,当时县二轻局领导班子在讨论确定桐乡玻纤厂作为试点单位时,主管领导曾说过这样一番话:玻纤厂全部123个人,有60多个老太太。反正不好不坏,就让那个姓张的年轻人去试一试吧!试好了,继续干;做不好,我们就把它当作破产企业的试点!

不管是“请缨”也好,“安排”也罢,历史事实是,桐乡玻纤厂成了浙江省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在桐乡县二轻系统几十家企业里属于“独一份”。

笔者采访过几个当事人、亲历者,他们也记不清当时的一些细节。因为,等他们知道股份制改革具体方案时,已经是让他们认购股票啦。

清楚其中操作细节的,当然还数张毓强。

当桐乡县二轻局领导郑重其事地征求张毓强对股份制试点的意见时,张毓强竭力拥护、真心赞同。张毓强后来无数次向人们阐释过他拥护和赞同的理由。在他看来,股份制是个不错的模式。职工参股、全员持股,让全厂职工由打工仔变为股东。分配时,既有按劳分配的一块,也有投资获益的一块,这样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员工关心企业的程度就会提高。当然,还有一个当时张毓强不能明说的原因,职工参股,不就会增加企业现金吗?这些钱,对于当时资金紧张的玻纤厂而言,不失为来源之一。

后来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张毓强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判断力是超前的。

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不少政策界限由试点工作小组确定,当然,他们也征求张毓强的意见。张毓强认为还是要符合桐乡玻纤厂实际,能为广大员工所接受。

开完动员大会,全厂开始募集股份。自愿认购,多者不限。每股一元,职工买一股,企业配送一股。张毓强带头拿出3000元,等于认购3000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1200股,普通职工600股。李秋明在采访中回忆,他当时买了1200股,他爱人买了600股。丰熹回忆自己当时拿出2800元,买了2800股。问他为什么敢于买那么多,他说:相信张总。特别是老厂长出去另立门户的企业日渐萎缩,大家更相信张总能带领玻纤厂走出一条新路来。

也许正是这种信任,使得桐乡玻纤厂股份制试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最终,全厂员工共认购391100股。张毓强感觉欣慰且后来津津乐道的是,新公司的股票盖着中国人民银行桐乡县支行的印戳,这是当时股份制试点企业中的“独一份”。

股份制企业雏形已成,即将破茧而出,该给新生的、未来的企业取一个有意义的响当当的名字啦!在人们忙着认购股票、登记股权时,张毓强却把自己关在门卫室边上的办公室内,费尽心思,翻来覆去推敲着新公司的名字。桐乡玻纤公司?运河玻纤公司?突然,他的脑海中闪过当时北大学生喊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对啊,应该叫“振兴”!振兴什么呢?全国人民要振兴中华,他张毓强是石门人,是古运河石门湾的儿子,要考虑的是如何振兴石门。石门镇一名34岁的年轻人,能够振兴这几平方公里,已属不错!那就叫“振石”吧!对,就叫“振石公司”!

客观地看,作为石门镇上一名小小玻纤厂厂长,能够意识到自己对石门的责任,能够肩负起振兴石门的重担,已很了不起。彼时的张毓强,压根儿都没有想过,后来,他领导的企业会成为全球玻纤行业、风电基材行业冠军,会为世界玻纤行业的扩张、普及、提质、降本做出那么多的事。不能不说,人的理想、视野、目标、格局是随着人所处的方位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人们对世事的态度。这,大概也是一个普遍规律?

想定公司名称之后,张毓强兴冲冲地征求同事们和试点工作组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便将公司名字确定下来。接着,张毓强在厂门口横架起3根涂抹上白漆的钢管,请著名书法家谭建丞用草体魏碑书写了“振石股份有限公司”8个红色大字,悬挂在钢管上,路人远远便能看见这块大牌子。

公司领导班子选举在即,县二轻局领导顾虑张毓强能不能被大家选上。为慎重起见,局里主张以组织名义提名张毓强。局领导征询张毓强意见,被他一口否定。张毓强明确告诉局领导,如果大家心目中选定的人是张毓强,你不提名,他也能选得上;如果大家心目中另有其人,即使你提了名,他勉强选上了,又有什么意思?今后怎么工作?

似乎有点道理?局领导被自信的张毓强说服了,决定放弃组织提名的方案,交由新公司全体员工“海选”:不设候选人,选到谁是谁!

1989年6月8日,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会议主持人将一张张白纸发到参会人员手中,收回来后,按得票多少选出25名股东代表,张毓强是25人之一。局领导放心了一些。再将25张白纸发给25名股东代表,选举董事会5名成员。收上来一看,张毓强还在5人名单之中。局领导进一步放心。最后,召开董事会推举董事长,又是5张白纸,最后收上来一看,5张白纸上写着同一个名字:张毓强。随后,董事会又一致同意聘任张毓强兼任公司总经理。局领导这才彻底放心,叮嘱了几句,迅即转身离开会场。

振石控股集团创业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章节列表